参芪转律胶囊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室性心律失常1例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7-03-19
                     作者:冯连明 周海丰 赵林颖 王丽娟

       病毒性心肌炎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病之一,系由病毒感染所致的局限性或弥散性心肌炎性病变。老幼皆可发病,年轻人多见。至今对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总体上仍然缺乏有效而特异的手段,尤其对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心律失常疗效不满意。本文根据个人临床经验,探讨用中药参芪转律胶囊(本院自拟方 由太子参、黄芪、桂枝、麦冬、五味子、龙骨、牡蛎、酸枣仁、茯苓、地龙、牛膝组成,每粒 0.5g,相当于5.014g生药。)治疗成人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室性早搏取得了较好疗效,现介绍验案一例,报告如下。
验案举例
        李某,女,36岁,2009年10月25日就诊。主诉:心悸气短反复发作2年余,加重一月。患者在2年前夏季受凉感冒后出现心慌气短,呈阵发性,症状反复发作。曾经当地医院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曾予药物治疗(具体不详),疗效不显,两年来症状时发时止。近一月余因家中建筑操劳而症状再次发作,且程度加重,发作频繁。曾于唐山某院查心电图示频发室早,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心脏超声:心脏收缩力轻度下降,舒张功能略低,心脏结构形态正常。给予曲美他嗪、慢心律常规治疗,症状曾一度减轻,继而出现传导阻滞加重、窦性心动过缓。患者惧怕再用慢心律,致心慌、胸闷、气短再次加重,发作频繁,伴倦怠乏力,活动后尤甚,为此要求中医治疗。刻下症见:心慌、胸闷、气短,面色晦暗无华,精神不振,语声低怯,活动后喘息气促,时有自汗,头晕、乏力,纳差神疲,夜寐欠安,舌黯淡苔薄白少津,边有瘀点,脉细无力。辩证分析:患者感外邪伤及心气,心气不足则发心慌;劳累耗伤阴津,心阴不足,心神失养而悸动不安;心之气阴两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则胸闷憋气。治则:益气养阴,活血安神复脉。药用参芪转律胶囊每次4粒,每日2次口服。治疗3周后复查,自觉心悸减轻,睡眠好转。昨日因劳累,今日早搏有所增多,乏力,舌脉同前。嘱注意休息,服药同前。三诊:心悸明显好转,无头晕,进食较前增多,乏力症状减轻,睡眠亦有所好转,于劳累后略有气短,舌质淡,脉律较规整。查心电图偶发室早,无传导阻滞,患者症状明显好转,继续上方治疗。随诊至3个月,患者精神好,无心悸乏力症状,睡眠饮食俱佳,活动耐力明显增加。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室早46次,无传导阻滞;心脏超声无明显异常,临床治愈。
        按:  1. 现代医学对病毒性心肌炎的认识   病毒性心肌炎发病一般以夏季最高,冬季最少。几乎所有的人类病毒感染均可累及心脏,其中科萨奇病毒所占比例最高。而夏秋季节是柯萨奇病毒的流行季节,故心肌炎患病几率增大。国内外报道59%~88%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有过发热、头痛、咳嗽、乏力或恶心、呕吐、腹泻等先驱病毒感染史,在出现病毒感染前驱症状1-3周后心脏受累的症状逐渐出现。虽然大多数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经过适当的治疗后预后良好,但部分患者心律失常尤其是各型期前收缩通常持续时间较长,并且在感冒、劳累后期前收缩数量增多,症状加重,房室传导阻滞及各型期前收缩也可以持续1年以上,少数患者经过数周至数月治疗后病情可趋于稳定,但可能留有一定程度的心脏扩大、心功能减退、伴或不伴有心律失常或心电图异常,经久不愈,形成慢性心肌炎。至今对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总体上仍然缺乏有效而特异的手段,主要包括一般治疗、抗病毒治疗、抗心律失常治疗、改善心肌代谢及抗氧化治疗和免疫治疗。抗病毒治疗主要适用于疾病早期,一般抗病毒药物不能进入细胞内;抗心律失常治疗非常必要,但抗心律失常药物常有致心律失常作用;改善心肌代谢及抗氧化治疗主要是应用维生素C、辅酶Q10、辅酶A、维生素E及1,6-二磷酸果糖等药物,对保护心肌有一定治疗作用;免疫治疗疗效尚不确切,有待于大规模临床验证。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