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和整体观的具体使用—林维启教授学术思想初探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苏衍军 时间:2017-02-28
【关键词】  林维启  整体观和辨证论治  制度和程序
        林维启教授,退休前执教于甘肃省中医学院,临床用药多以成方为基础,出自《伤寒论》的方子占了相当比例,如使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汗证,小柴胡汤治疗经期感冒等。加减简洁,立意明确,颇有经方之风。我有幸师从门下,获益良多。本文仅就老师如何在临床诊断、治疗中灵活使用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理论的体会记述如下。 
        整体观就是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包括人体是有机的整体和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两个方面。主要是用来阐述统一体的组成因素之间、统一体和组成因素之间的协调关系。解决的是由部分构成整体的问题,与系统论中的整体性类似,内涵非常广泛。如阐述生理的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治疗原则中的“三因制宜”等。
        针对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加大,社会环境的改变对疾病和人体造成的影响,林老师在治疗胃病时重视疏理肝气,用方多合入四逆散;来白银之后,通过临床观察,针对白银的环境污染导致的慢性腹泻,考虑到周围自然环境的改变对人体的影响,选用煨肉豆蔻、木香、木瓜、赤石脂、丁香等,自拟方剂进行治疗;针对现在的外感治疗中,病人为追求快速退烧,过度使用解热镇痛剂,常常汗出淋漓,导致阴精损伤,全身症状消失,后遗局部咳嗽不止的现状,考虑了常规治疗环境和方法的变化对治疗结果所造成的影响,选用麦味地黄丸加瓜蒌、贝母治疗等,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治疗思想体现的十分突出。
        辨证论治理论成形于《伤寒论》,后世多有发挥。《中医基础理论》给出的的定义如下: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论治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从以上定义中,我们不难发现以下两点:首先,证是作为感性认识的临床客观资料经中医理论概括、判断处理后,上升为的理性认识。辨证的过程就是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论治是在理性认识指导下的实践活动,并反过来验证理性认识的客观真实性。其次,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有是证用是方”,证治之间有着严格的对应关系和时间次序。证治对应,先辨证后论治。辨证论治在其理论框架内是严格的,不是随意的。 
证治的严格性表现在证的确定性、治的确定性和证治的对应性三方面。如伤寒论中设立的六经辩证体系中,六经证是确定的症候群,各经的治疗是确定的方药,方剂使用中的加减都是在明确疾病的发展方向和分类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检验后所提出的药物增减,也是确定的。最重要的是证治之间的对应性是确定的,“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证治对应的严格性保证了理性认识的客观性,证治的前后次序体现了唯物主义的精神,客观为主,主观依据客观而变化。综上,辨证论治过程可以表述如下:收集资料-理论分析-证的判断-相应治疗。从这个角度来看,辨证论治是中医的一种临证思维模式。他规定了临床工作的一般过程及各个阶段的先后次序,事先规定医疗活动的先后次序,为进行医疗过程规定途径。辨证论治是一个医疗程序。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