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控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康键 时间:2017-02-28
        2.液体疗法  发热期由于特有的血管系统损伤,血浆大量渗出及出血;高热,进食量减少,或伴有呕吐或腹泻,使大量体液丧失,血容量急剧减少及内环境严重紊乱,是发生低血压休克及肾损的主要原因。
        发热早期、中期、可按出量加l 000~1 500 ml;发热晚期日用量可按出量加1 500~2 000 ml。其补量可参照体温、血液浓缩及血压情况掌握,有少尿倾向,应区别是肾前性还是肾性,以便合理补液。
        补液以平衡盐液为主,同时注意热量摄取。部分患者发热后期中毒症状重,有恶心、呕吐,应依照病情调整酸碱平衡。在发热后期,尿量减至1 000 ml/d以下时,更应注意补液治疗。如尿蛋白持续“++”以上时,可酌情用20%甘露醇静滴,每日总量以不超过250 ml为宜,并注意出入量平衡和血压改变。
        3.皮质激素疗法  中毒症状重时,可选用氢化考地松每日100~200 mg或地塞米松5~10 mg加入液体稀释后缓慢分次静滴。若高热持续不退,尤其是发热、低血压期重叠者可适当加大剂量。
        4.止血抗凝疗法  根据出血情况,酌情选用止血敏、安络血及白药,但早期应避免用抗纤溶药物。高凝早期,外渗明显,血小板减少者可口服保太松、潘生丁,必要时可予低分子右旋糖酐250~500 ml/d,以防止DIC发生。中毒症状重时,淤点迅速增多,尿蛋白明显上升,有DIC指征者,在检验的监测下,可予肝素治疗。
        5.抗病毒疗法
        (1)病毒唑:也叫三氮唑核苷,系一人工合成的广谱抗病毒药,对多种DNA和RNA病毒均有抑制作用。国内一些单位用病毒唑早期治疗EHF,可缩短退热时间,加速尿蛋白转阴,提高越期率,降低病死率。一般宜用于5病日前患者,同济及西安医大用量为700~750mg/d或1000mg/d,加入葡萄糖液200ml内静脉滴注,或分2次各加入250ml葡萄糖液中静滴,连用3天。湖北医学院与美国协作治疗用量为;首次33 mg/kg,以后l~4日为每6小时16mg/kg,5~7日为8mg/kg,每8小时1次,每次量加入50ml生理盐水中静滴。该药大剂量可引起贫血、白细胞减少等造血系统改变,停药后可恢复,孕妇忌用,严重贫血者慎用。
        (2)特异性免疫球蛋白:我们曾用从EHF患者血清提取制备特异性免疫球蛋白(补体结合效价1:128,中和效价l:64),治疗组给免疫球蛋白(SIg)l ml,蛋白含量5~7mg,肌肉注射,在退热、减少渗出、尿蛋白转阴和BUN恢复正常、增进血小板回升、提高越期率、减少重症的发生等优于对照组。提示早期应用SIG可能有中和EHFV、改善机体免疫应答、减轻症状、缓解病情、缩短病程等作用。
        (3)免疫血清治疗:西安医大以EHF患者病后6个月内应用免疫血清(IgG滴度l:20480),采用双盲法治疗100例EHF患者表明,治疗组退热加快,中毒症状消失早,球结合膜水肿及出血停止快,尿蛋白转阴时间缩短,92%患者越过低血压及少尿期,血小板回升正常快,CIC及EHF抗体滴度降低。
        6.免疫疗法
        (1)环磷酰胺:华山医院首先使用,用以阻止或减少抗体的产生和CIC的形成,从而减少补体激活所造成的组织损害,同时促使细胞免疫恢复,加快疾病痊愈。用法为100~200 mg,加生理盐水20ml静脉注射,每日1次,疗程3~4天。若将每日剂量增至300mg,疗程不变,疗效可进一步提高。
        (2)特异性猪脾转移因子:多从EHFV免疫的猪脾脏中提取。第四军医大学等单位用临床双盲治疗表明,特异性转移因子可减轻EHF患者的外渗和出血,提高越期率,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加快患者的康复。用法为2~4 ml/次,连用3天。
        (3)特异性免疫核糖核酸:山东聊城市人民医院用EHF特异性免疫核糖核酸(iRNA)和正常核糖核酸(nRNA)对早期患者进行了双盲对照治疗。iRNA治疗组在体温复常、尿蛋白消失、BUN复常时间等均优于nRNA组。使用iRNA还可使CIC和EFH-IgG明显降低。初步证实iRNA用于早期EFH有效。
        (4)强力宁:为甘甜素制剂,具有皮质激素样作用,而无其他不良反应,且有抗过敏作用。该药还可诱生血清中r一干扰素、提高单核-吞噬细胞功能,据报道对退热时间、血小板恢复正常时间、尿蛋白消失天数均缩短,越期率提高。用法为60-80 ml加入10%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5~10天为一疗程。
参 考 文 献
[1]陈化新,罗成旺,陈富,等.中国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1999,15(7):616-624.
[2]宋干,杨庭群.全国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手册[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78-280.
[3]韩占英,刘长青,许永刚,等.河北省1998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报告[J].中国公共卫生,1999,15(7):628-629.
[4]彭智会,邢富昆,王连秀.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征与预防对策[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1999,10(5):383.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