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金融危机妹境下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变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马少华 时间:2014-05-28
   作为发展中中国,占有世界经济的重要一席,中国的经济发展直接对世界经济产生影响。面对危机,温家宝总理指出中国所坚持的三点:第一,采取各种措施扩大内需,努力维持自身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维护本地区经济金融稳定。中国及时调整了宏观经济政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连续下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果断出台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提供更多的合作和发展机遇,帮助贸易伙伴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维护国际金融稳定和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第二,和东亚国家携手应对金融危机,加强区域金融经济合作。推进区域货币金融合作,积极研究与有关国家扩大双边货币互换规模,坚定区内国家战胜危机的信念,解决有关国家面临的现实困难,增强国际投资者的信心。第三,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有效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利用东亚、中日韩等渠道加强地区国家间的经贸合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合作,提高经济活力和增长动力。
  3. 2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变
    经济措施的实行有助于中国经济走出危机的阴影,但是作为上层建筑的政府,也必须改革。
  3. 2. 1政府管理理念的转变

    第一,建立“治理”型政府,实现“善治”,依靠政府、社会多个行动主体实现良性互动。传统的科层制官僚体制下的管理型行政,导致了官僚主义盛行,行政效率低下,影响政府在面对危机时做出调整的效率。这就需要政府与非政府、个人、社会等利益集团建立一个权利依赖和互动的伙伴关系,在这个模式下引人了市场机制,私营企业的管理,极大地提高了行政效率,同时,实现了国家主权向社会的回归,公民利益得到肯定。
    第二,重构利益均衡机制,完善“服务型政府”的建设。通过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社会结构的转型,以及社会制度的建设,真正的解决变革社会问题。突破既有利益格局的制约,使得正确的方案和政策能够得以形成和执行。面对危机,政府要从宏观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整,引导企业的发展方向,提供便捷的服务,为经济的复苏创造有利条件。
    第三,明确政府改革的认识。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作为政府人员,从上级到下级,都要树立正确的认识,自觉推动政府改的进行。树立对金融危机恢复的信心,利用政府掌握的舆论工具,让公众明白金融危机产生的周期性,必然会随着各方手段的介人而逐渐得到缓和。
    第四,关注民生,把更多的财政投人到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解决人们的后顾之忧,扩大内需,让经济进人一个良性循环阶段。
  3.2.2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变
    第一,政府要改变工作方式,大胆创新,把情况摸准,把问题吃透,拿出符合实际的管理服务新措施。在面对危机压力下出现的社会问题,作为管理部门的政府要积极引导,让公众对于危机有客观正确的认识,了解国家政策的目的,保障其顺利实施。
    第二,在政府改革的过程中强调实现政企分开,减少政府对于企业的直接领导。但目前,政府对于企业的直接领导仍然存在,迟迟不肯降价的中国油价,有价无市的粮食市场都表现出了很强的政府利益在其中。中国在这轮金融危机中的表现是生产能力过剩,内部需求不足,消费不足,政府要努力建立信息获得、要求表达、施加压力、利益协商的机制,并将之制度化,政府应该是掌舵者,而不是撑船者,只有正确政企关系的建立才能更好的发挥政府的作用。
    第三,压缩行政经费,经济环境恶化,各国都在不断压缩财政支出。中国每年的财政收入,大部分支出要用到日常开支和各项经费,庞大的支出,养老、医疗、教育三大项的支出使得财政收人所剩无几。但出国、餐饮、小车的财政支出数额仍然庞大,还有增长的势头。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必须压缩这方面的支出,但不能仅仅靠政府自身去改革,处于自利性,它本身就缺乏改革的动力,必须引人外来的监督力量,促使廉价政府的建立。
    第四,要注意保持社会稳定。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对各种不稳定因素进行全面分析,突出重点加以解决;又要统筹考虑不同地区的维护稳定工作,集中权衡,统一行动,减少工作的随意性、盲目性,增强针对性、有效性。要针对当前的维护稳定工作实际,综合运用各种工作措施和工作手段,努力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中国政府在采取了一系列财政和货币政策来稳定经济的同时也在进行政府改革。作为管理者的政府要具备改革的思想,积极应对社会变化,提高服务意识,增加公共服务投人,改善经济环境加快社会经济好转。
    政府的改革不是一跋而就的行为,是渐进的过程。建立“服务型政府”、“廉价政府”可以使政府在短时间内实现行政行为的效率最大化,缓解危机的冲击。但治理型政府的建设对政府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治理型政府要求实现“善治”,提高管理的效率,而且把不同利益集团引人到一个良性的互动系统内,有效地协调各方利益,使得政府行政行为更加科学、合理。“治理”理论,在金融危机下对政府改革的作用将会延续下去,成为我国政府改革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