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谭蓓 时间:2014-01-08

  3.1 职业通用能力重点培养环节
  该培养环节主要在大学的一年级阶段。刚踏进大学校门的新生普遍具有社会能力较弱的特点,如以自我为中心,学习自觉性较差,不习惯新的学习方法,不习惯独立的校园生活,思念父母、家乡等。
  在这个时期,我们借助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公共学习领域课程和“市场营销”、“消费者行为分析”、“财会基础”等部分专业学习领域课程的教学,实施“商品学基础”、“市场营销案例分析”等拓展学习领域的教学项目;同时,通过组织企业认知实习、行业专家讲座、学生社团活动等,丰富第二课堂和校园文化生活。经过一年的锻炼,学生个人融入集体,爱学校、爱专业,认知能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等得到有效培养。
  3.2 职业专门能力重点培养环节
  该培养环节主要在大学的二年级阶段。通过一年的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掌握了较多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普遍具有学习、掌握专业职业能力的愿望。这个阶段可持续一年至一年半左右,属于职业专门能力重点培养时期。
  我们针对营销岗位对职业能力的要求,依托行业协会及其企业,借助具有仿真职业氛围、设备先进的校内实训基地和运行良好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采用教学模拟项目与企业真实项目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工学交替实施“市场营销策划”、“渠道开发与维护” 、“商务谈判与沟通”、“现代推销技术”、“销售管理”等专业学习领域教学项目和“市场调研与分析”、“广告实务”、“ERP沙盘模拟实验”、“社会调查”等实践学习领域教学项目,同时开展“网络营销”、“服务营销”、“整合营销”、“职业素质与就业训练”等拓展学习领域教学项目。因为“双证融通”,职业技能认证鉴定内容已融入相关项目教学,学生可在此基础上通过职业技能认证鉴定,获取相应职业资格证书。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各种技能竞赛、社会实践和寒暑集中顶岗实习,为学生搭建了职业专门能力培养的广阔舞台。
  我们遵循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教学实施以学生为主体,项目交予学生组建的项目团队合作完成。学生以项目为载体,通过具体的工作任务驱动,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自主学习和实践。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实践获取和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完成工作任务并形成工作成果(项目化学习成果),他们体会到自我学习的价值,职业专门能力得到充分培养。
  3.3 职业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培养与提高环节
  该培养环节主要在大学的三年级阶段。经过两年甚至稍长时间理论知识学习、职业通用能力与专门能力训练,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有了明显提高。此时,他们已面临就业挑战,迫切需要进一步提升职业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夯实可持续发展基础。
  我们借助校外实训基地,以企业为主导,由企业经理、一线营销骨干人员和校内骨干教师组成教学管理团队,结合企业员工岗前培训内容,校企合作实施综合实训项目。通过实施“促销技能训练”、“营销模拟综合实训”、“营销创业与实践” 等实践学习领域教学项目,使学生熟悉营销工作流程,提升职业综合能力,实现学生向准营销职业人的顺利转变,为预就业顶岗实习打下良好基础。
  第六学期,学生以双重身份(学生与员工)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预就业顶岗实习,也可根据个人发展需求进行转企顶岗实习,半年顶岗实习率达100%。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我们组建校企双元的顶岗实习管理机构,强化过程监控与管理。顶岗实习结束,校企双方共同考核学生;企业根据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工作表现进行考评,学院根据企业评定,结合学生的实习总结报告,评定学生实习成绩。 (下转第92页)(上接第48页)
  在三年人才培养期间,我们坚持“一、二、三课堂”有机结合,实施开放式教学。第一课堂以企业真实项目为基础开发的教学项目为载体,使学生获取和掌握营销知识与技能,第二、三课堂则通过学生参与企业真实项目实践,使学生在完成企业实际任务中巩固知识和提升技能。一、二、三课堂的有机结合和联动,构建起专业教学的“大课堂”,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充分适应市场对高素质技能型营销人才的需求,使学生走出学校就可以胜任相应的岗位工作,并能在各方面迅速适应社会。从对往届毕业生所作的追踪调查分析来看,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对口,企业满意度高。相当部分毕业生成为“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创新思维活跃”的优秀员工,有的已是所在单位的骨干力量,有的还走上所在单位的基层领导岗位。
  实践证明,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凸显职业性,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在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刘太刚,李金桥.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冶金教育,2009(1).
  [3]高俊学,刘伟光.高等职业院校课程改革问题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