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隐性成本控制在成本管理中的重要性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肖慧萍 时间:2014-01-04

  2 机制成本
  机制成本主要是指由于用人、分配、激励、监督、约束等方面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和配套措施不健全、不完善、不合理、不落实,导致管理混乱、决策失误、质量低劣、营私舞弊等给企业造成的重大经济损失而增加的成本。施工企业主要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机制不健全;二是规章制度不健全或制度健全而执行力不够。如协力队伍选择操作不规范,资质不全、无证人员上岗、先干活后签合同等,造成安全质量没有保障,工程完工后扯皮现象严重,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重奖轻罚;工资收入、晋升与个人业绩不挂钩,劳动报酬以职位或岗位定,难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约束机制落实不力,各种标准、制度、规范落实不到位执行不彻底,存在检查突击现象。以上这些不仅未能使标准起到积极作用,反而还额外增加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些都是由于机制原因造成的无谓的成本增加。
  虽然企业制定了各种相关的管理制度和办法,但是这些办法和制度有的地方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目前的要求,尤其是最近几年建筑市场的飞速发展,各种技术规范和标准更新很快。施工企业需要制定与新的标准和规范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和办法,而且要在落实这些制度上要有更加具体的保障措施,实行层层责任制。加强对项目经理的考核,加大利润在项目考核中所占比重,激励项目负责人的效益经营意识,对项目管理人员实施绩效挂钩,制定更加合理的分配制度。总公司对项目进行过程监控,对有关生产和成本要素定期检查,使项目管理得到有效监控和约束。只有这样机制才能更加健全和完善,才能降低机制成本,才能对项目管理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
  3 素质成本
  素质成本是指由于项目经理和项目管理人员个人素质因素造成的决策失误、管理失控、索赔不力、效率低下、对企业的忠诚度不够等,给企业和项目带来的增量成本或发生的很大的机会成本。
  随着中国建筑市场的跨越式发展和施工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施工企业对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建筑施工企业陆续开始推行项目法施工,较晚的企业本世纪初才开始推行项目法施工,表面上看有的是按项目法的模式在管理,其实质与真正的项目法管理有较大差距。施工企业有些项目经理和员工由于观念或知识结构的陈旧,无法适应目前市场条件下的相应岗位要求。但是作为大型的国有施工企业,为承担起社会责任,这些员工仍然留在了工作岗位;另一方面企业为提高竞争力、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还要不断引进新员工,致使企业人员臃肿,负担沉重,造成人工成本增加。

 项目经理应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领导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素质。政治素质是第一位的,项目经理应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及较强的市场竞争意识,对企业忠诚。项目经理不仅要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控制、公关能力,还要具备较高的技术素质,要有施工技术、有施工经验,熟知施工组织设计,掌握施工预算,能看懂财会报表。只有这样,才能经营意识清晰、决策正确果断、管理控制有方、当家理财有术。如果项目经理对于项目管理管什么、怎么管、怎么才能管好、怎样实现效益最大化等重大问题,处于朦胧和混浊状态,这样的项目经理管理的项目的素质成本将会是巨大的,其结果必然是该赚的钱赚不来,能省的成本节省不了。项目经理还必须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对企业忠诚,廉洁从业,项目经理掌控着生产要素和成本要素,没有良好的职业操守,也难以保证实现项目利益最大化,反而会给企业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项目管理人员也要具备良好的素质。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要建立现代企业的培训机制,采取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员工进行培训,有条件的企业可实施全员培训,使员工尽快适应现代新形势下的工作岗位,并制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良性的工作和学习氛围。员工培训虽然在目前看来增加了企业的负担,但是从长远来看,可以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水平和业务素质,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持续发展更加有利。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