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三篇”哲学反思视界下的精神导引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朱升波 时间:2014-08-22

  三、“老三篇”的哲学反思

  第一,“老三篇”是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中国之维的反思。《为人民服务》反思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体现“以人为本”,看重人民根本利益和人的价值;《纪念白求恩》超越意识形态的桎梏高度赞美和反思了国际共产主义精神,净化了中国人的心灵;《愚公移山》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广大人民作为党的上帝,号召人民树立坚定的信念,为一个目标——建设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而奋斗。

  第二,“老三篇”反思了“人”独特的存在方式。在与非生命物质相区别的意义上,人类的存在同其他所有有生命的存在一样,都是一种生物性的存在即“生存”;然而,在与其他生物相区别的意义上,人类的存在却与其他所有有生命的存在不同,是一种特殊的人类性存在即“生活”。显然,“生存”是一种本能地适应环境的生命活动,“生活”则是一种创造生存“意义”的生命活动,生命活动只是“自在”的存在,生活活动则是“自觉”的存在,能动的存在。我以为,人的存在是靠自己的生活活动赋予世界以“自己”的意义来证明的,而不是动物式的一代又一代的复制自己。“老三篇”无处不反映毛泽东同志的独特的哲学反思,他培养的是“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第三,“老三篇”阐述了中国文化模式的本质,批判了日常生活思维。诚然,文明的建设不应仅仅停留在制度层面,而应逐步深入到文化层面。任何一个国家的文明建设背后存在特定文化模式的影响。中国文化模式有什么特点?曾经有一首电视歌曲:“东边有山,西边有河,……闭上眼睛就睡,张开嘴巴就喝……生活就得思前想后,想好了你再做……。”在传统社会里,人们不需要自觉的思考,只是经验告诉你必须这么做。其实歌的前半部分揭示了自发自在的传统日常生活画面,后半部分展示经受现代文明冲击的日常生活主体走出和超越传统日常生活图示的历史渴望。这也形象地佐证了“老三篇”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其“日常生活批判”情怀。本文认为,当时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给人们在思想上也带来了启蒙,人们的个体意识、独立意识在觉醒,多元化趋势在萌芽,理性开始对抗经验。毛泽东同志的“老三篇”在深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引导人们超越传统的、经验式的人生或生活,拥抱自由的、理性的、创造性的生活。《为人民服务》里引用大家熟悉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关于“死”的论述来倡导人们“活出意义”,做有意义的事情,别不假思索的生存;《纪念白求恩》批判“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的生活和革命态度,立足当时的文化境遇,深度分析了“人”的本质。因为五四精神冲击了当时固守了千年的传统文化模式,文化断裂了,需要重整,“老三篇”关怀了这点,《愚公移山》用大家熟悉的寓言故事导入“主观能动性”理念和“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其实,“老三篇”之所以经典和影响深远,在某种程度来说,是因为它抓住了中国文化模式对症下药,把大家习以为常的、经验式的生活图式固化下来,让人受教育,而不是用大家不懂的东西来训诫人们。

  四、“老三篇”导引下的精神家园建设

  当下,从某种意义上社会在倡导雷锋精神不能丢的时候,却丢了养育雷锋精神的“老三篇”。本文认为,“老三篇”是精神的陶冶、文化的启蒙,是唤醒生命、善待他人的人文践行,是感恩造化、沐浴神圣的心灵修行,他对现时人们精神家园的建设具有导引作用。
  大到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小到一个社区或一群人,他们如果能够和谐地生存在一起,总有某些内在东西在精神层面凝聚人心,支撑着大家。正如著名哲学家赫勒对“家”的理解:我们需要“家”为我们提供熟悉感、自信感和温暖,“回家”应当意味着:回归到我们所了解、多习惯的,我们在那里感到安全,我们的情感关系在那里最为强烈的坚实位置。在这种意义上,“老三篇”倡导积极的家园意识,希望社会个体培育一种积极向上的、健康的精神力量,一种张扬真善美的价值导向,构成一个精神世界,把人们凝聚起来,组织起来,使大家朝着一个目标前进。《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都有一个目标在精神上支撑大家,那就是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摈弃几千年的传统枷锁。当时的新文化运动时一种典型的文化断裂,一种精神家园的重构,“老三篇”应时而生,在精神家园的重建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眼下,我们社会正处在转型期,文化出现了断裂。人们更务实了,更理性了,更强调个性而忽视集体了。但是并不是说“告别崇高的务实”没有积极的价值,而是说应该引导现下人们精神家园走向积极健康之途。本文以为,“老三篇”毋庸置疑地具有“时代意识”,它是与时俱进的思想,一直关怀着国人的精神家园建设。首先,“老三篇”视角下的精神家园是精神上和心灵上的“归家”,但是这种“归家”是指向未来的,而不是指向回到过去的“归途”;其次,“老三篇”导引下的精神家园建设是一种价值和精神的提升,但这种提升是一种回到“生活世界”而不是超拔到“琼楼玉宇”的升华。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