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分权影响地方财政规模的区域差异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婉 时间:2013-02-17

  
  三、回归结果分析
  
  财政分权对不同地区的财政规模的影响见表1。预算内支出的分配对地方财政规模的影响在不同的地区是不一样的,其中尤以西部为高,其系数达到了8.5927,东部和中部则差别不是很大,分别为3.0913和4.4981,这意味着,同样的是本级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例提高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相对于GDP的财政规模增加的程度分别是将近东部的3倍,是中部的2倍多。本级收入的分配虽然对东部地方产生了负的影响,而对其他两个地区产生了正的影响,但是这些影响只有对中部地区来说是显著的。这意味着,在中部地区,一个省的本级收入越多,其财政规模就越大。预算外自主权对预算内财政规模的影响则在3个地区都是不显著的。财政自给程度对东部和中部来说,都产生了显著的负影响,这意味着,在这两个地区,各省支出所需的收入由其自己来组织而不是依赖于中央政府的补助,越能激发地方政府节俭使用资金,或者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有利于各省财政规模的降低。但是对于西部来说,财政自给程度的影响却是不显著的。这可能是因为西部各省自己组织的收入一般都不能满足其支出的需求,都需要中央的补助,因此,自给程度的大小是无关紧要的。1994年开始引进的财政依赖度对不同区域的影响也同样是不一样。财政依赖度对东部来说,是显著的负影响,也就是说,对东部的各省来说,对中央政府的财政依赖度越高,其财政规模反而越小。这可能是因为对于东部的各省来说,在中央对其的转移支付中税收返还占了大部分,而税收返还是与地方税收的增长有关的,因此,花掉更多的钱,并不意味着得到更多的补贴,而这种“粘纸绳”效应只有对中部和西部地区来说是适用的。
  其他变量对财政规模的影响是,无论是总人口规模、人均GDP还是GDP的真实增长串,都对地方政府的财政规模产生了负的影响,其中影响最为显著的是GDP的真实增长率,这意味着,在我国,人口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并没有相应的财政规模的增加与之相适应。如果说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要求政府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那么,这也验证了我们所说的,我国地方居民增长公共支出的需求可能反映不到地方政府那里,至少是在预算内的财政规模中体现不出来。GDP的实际增长率对财政规模产生了显著的负的影响,这意味着我国GDP的增长并没有带来财政规模相同程度的增长,同时也说明了,我国地方政府的征集收入的能力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得到了相应地提高。非农业产业比例越高和开放度越高的地方,财政规模就越大,而且二者的影响都非常显著,但是我国城市化的程度对地方财政规模的影响却非常不显著。
  
  四、结论
  
  如果说财政分权是一个多维性的概念,那么实证研究的意义就在于挖掘出其不同方面对财政规模的不同的影响。至此我们可以说,我们的实证研究初步达到了这个目的。财政分权对不同区域的地方财政规模的影响显然是不一样的。总的来看,越是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支出分配对地方财政规模的扩张作用越大,越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收入和支出的一致越能对地方财政规模的降低起良好的促进作用。此外,对于中部和西部,特别是西部来说,中央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其的财政规模的扩张也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如果是出于对缩小地方财政规模的考虑,那么,显然,对于越是落后的地区,中央政府应该减少支出责任的转移,对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又要使地方的收入和支出更加一致,减少地方对中央的依赖,以激励地方更有效率地使用资金。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