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的现实投射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程婧 时间:2013-05-01

  2.3 危机解决的方法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仍是资本主义自身无法克服的痼疾,因此,经济危机爆发的各种条件依然没有改变,经济危机产生的土壤也不可能根除。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为全面解读当前的金融、经济危机提供了最有说服力的理论依据。加拿大多伦多约克大学政治学教授里欧•帕里奇的文章说,马克思甚至还为经济危机的爆发开出了解救“药方”。马克思开出的第一个“药方”: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无可避免会导致社会的疏离,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剩下赤裸裸的个人利益和金钱交易,两极分化令社会涌现大批无家可归的贫困者。这种赤裸裸的疏离和剥夺也会使社会中各成员起来进行斗争,去建立取代资本主义的另一种制度,这也是马克思开出的最为激烈和彻底的一个“药方”。马克思开出的第二个“药方”是号召金融市场的公有化,“通过拥有国家资本和独享垄断权的国家银行,把信贷集中在国家手里”(《共产党宣言》)。这次金融危机所暴露的有关资本主义的荒谬性,甚至已超越了金融领域。马克思的第三个“药方”是提倡打破“以资本主义市场手段解决一切问题”的逻辑,转而利用国家集权的机构解决诸如气候变化等问题。最后,在第四个“药方”中,马克思呼吁世界各经济体,为了应付目前的金融危机,应以团结一致的行动取代钩心斗角。但与此同时,新的变革却必须从各国内部做起。因各国国情不同,变革的措施也要考虑客观实际,但变革的决心是不可或缺的。
    3 马克思危机理论的当代启示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制度本质的分析思路和基本观点,为我们解析这场美国金融危机及其引发的全球性危机,以及思考如何有效规避、防范危机提供了重要启示。
  第一,要从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商品交换的矛盾为出发点来分析和认识资本主义制度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深刻探讨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的内在原因及其制度本质。资本主义制度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潜伏在商品和商品交换的内在矛盾中,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决定了在进行广泛的商品交换的过程中,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是商品交换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是指劳动具有私人性质,因为在私有制的条件下,生产商品者占有生产资料,生产多少,怎么生产以及如何分配都是他私人的事。社会劳动是指劳动具有社会性质,在社会分工条件下,生产者生产的产品不是供给自己消费的,它是为他人和社会需要而生产的,是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要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就必须通过商品交换。而在交换的过程中所显现出来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的矛盾实际上都根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对抗性和不可克服性,也是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深入探讨和研究国际金融危机的实质和深层原因,要把视角着重于社会制度的层面之上。这场国际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演变的集中反映。国际金融危机说明资本主义是必然走向和趋势,但从现阶段来说,在各国政府各项措施的运作之下,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又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的,但资本主义正是在一次次的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中走向衰落的。
 第二,必须充分认识市场经济的两面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遏制市场经济发生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因素。毋庸置疑,市场经济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够最有效地配置资源,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在资本追逐利润最大化的要求之下,生产过剩常常发生,并且以此引发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在很长的时期里,发挥了强大的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重大作用,创造了巨大经济财富,推动了资本主义几百年的迅猛发展。然而,不可忽视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更加推动了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迅猛膨胀,使商品和商品交换固有的内在矛盾不断激化,引发一次次的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所以,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此来调整和制约市场经济所固有的自发性和盲目性,以将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发挥到最大限度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预防类似西方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