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乐柱 时间:2013-03-29
   摘要: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的关系在理论与实证层面均存在很大分歧。本文以金融发展为焦点,对国内外关于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的文献进行梳理,并作出简要评述。
  关键词:金融发展 收入分配 效应
  
   一、引言
  
   自从库茨涅兹(1955)提出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倒U关系以来,经济学家从多角度研究了影响收入分配的主要因素,但却未对收入分配中的金融影响因素给予足够重视。Greenwood and Jovanovic (1990)《金融发展、增长和收入分配》一文的发表,揭开了从金融发展视角研究收入分配的序幕。本文以Greenwood and Jovanovic(1990)提出的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的倒U模型为基础,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探讨收入差距形成中的金融影响因素。
  
   二、金融发展与收入差距的关系   
   关于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的关系,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都始于同一个假定前提:获得金融服务的机会以及贷款支持是个人收入提高的必要因素。从金融角度而言,个人享有金融服务机会的不均等直接导致收入差距的分化,并进一步加强初始财富禀赋的分化状态。从国内外的理论与实证文献来看,关于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的关系尚无定论。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可能存在的四种关系: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的倒U型关系、金融发展降低了收入差距、金融发展扩大了收入差距以及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的关系不显著,都得到了理论及实证研究的支持。
   (一)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的倒U关系
   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的倒U型关系指的是在金融发展水平较低的阶段,金融发展会拉大收入差距;当金融发展达到发达阶段时,金融发展会降低收入差距。因此,伴随金融发展,收入差距呈现库茨涅兹曲线的形状。Creenwood and Jovanovic(1990)认为,建立金融中介要支付固定成本,个人享受金融服务也要求财富达到“门槛水平”。经济不发达时,金融中介亦不发达,只有少数财富积累达到“门槛水平”的富人才能享受金融服务带来的高收益率,因此金融中介不发达时收入差距会拉大。当金融中介比较发达时,更多的人也通过财富积累达到“门槛水平”,从而可以通过金融中介提供的服务获得更高的收益率,收入差距随之缩小。因此,收入差距随金融发展内生形成Kutznets曲线,即金融发展和收入分配的关系服从倒U型的轨迹。如果金融中介内生于经济增长过程之中这一前提成立的话,则GJ模型关于收入差距变动规律的探讨是在库茨涅兹的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对库兹涅茨假说(即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倒U型假说)的一种扩展。在该模型中,金融中介要求的“门槛财富”是经济发展初期收入差距扩大的关键所在。
   Banerjee and Newman(1993)认为,在金融市场不完美的情况下,初始财富禀赋的不同成为个人职业选择的决定因素。由于借款时需要提供抵押,所以穷人就无法通过贷款渠道筹集到足够的财富进行投资,只能变成工人,而富人可以进行投资变成企业家。因此,初始的财富分配将具有长期的收入分配效应,富人和穷人的收入差距长期存在。如果一个社会的金融体系比较发达,金融市场完美,则穷人容易借到所需的钱进行投资,那么穷人和富人的收入差距会逐渐缩小。从Banerjee and Newman的分析可知,金融发展与收入差距可能存在非线性关系。
   Aghion and Bolton(1997)通过建立经济增长和收入不平等的理论模型,得出的重要结论是:初始的资本积累过程有加剧不平等的效应,但是在后期将逐渐减小收入不平等的差距。当资本积累率足够高时,经济体将达到稳定的财富分布状态。这样,Aghion和Bolton的模型就内生产生了收入分配的Kutznets曲线,其中资本积累的滴流效应可以为Kutznets曲线提供一种解释。在Aghion and Bolton(1997)中,政府的收入分配政策作为资本积累的滴流效应机制的补充,能够提高经济绩效,但政府的再分配政策若要对长期的收入分配状况和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则必须成为长期性的政策。
   Lloyd-Ellis and Bemhardt(2000)也基于职业选择角度得出了金融发展与收入差距的非线性关系。与Banerjee and Newman(1993)及Aghion and Bolton(1997)不同的是,Lloyd-Ellis and Bemhardt(2000)假定社会成员在作出职业选择之前就了解自己的潜在企业家才能。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金融体系不发达,个人拥有的初始财富禀赋是职业选择中起关键作用的因素。那些能继承大量遗产的富人有能力进行投资并选择收益率高的项目;而初始财富禀赋少的穷人只能沦为廉价的劳动力,从而财富禀赋的差异直接导致收入差距的加大。在经济发展后期,个人拥有的企业家才能将成为职业选择的第一要素,因为此时由于金融发展导致越来越少的人受到融资约束而且较高的工资也使得大规模投资的收益率下降。因而,收入(财富)差距随经济金融发展而呈现倒U型的轨迹。如果个人能力分布是有偏的,则企业家才能对于财富分配的重要性将在经济繁荣时上升而在经济衰退时下降。
   Matsuyama(2000)从利率和信贷市场均衡的角度研究了收入分配的演化。Matsuyama指出,在金融发展水平较低的经济中不平等现象将长期存在,而生产效率或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经济收敛于完全平等的稳定状态,与Aghion and Bolton(1997)的结论类似,富人的投资最终会把穷人拉出贫困陷阱,从而实现共同富裕;但富人拉动穷人走出贫困陷阱的内在机制不同。Aghion and Bolton(1997)认为,当富人资本积累足够多时,引起均衡利率下降从而穷人也有能力贷款投资,因而走出贫困陷阱;而Matsuyama(2000)认为,富人会持续贷款从而使均衡利率提高,这会加快借款者(穷人)的财富积累过程从而有利于穷人走出贫困陷阱。
   Townsend and Ueda(2001,2006)在GJ模型的基础上,在一个动态模型中详细讨论了金融深化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及其演化路径,进一步印证了GJ模型的结论。TU模型的主要贡献在于研究方法上,首次在研究模型的定性和定量特征后,引入实证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为厘清二者关系提供了一个基本分析框架。他们应用泰国1976-1996的数据进行检验,发现伴随金融深化,收入不平等现象加剧。这是因为,在严格限制人们自由进入金融体系的条件下,金融发展只有利于少数人,因而收入不平等也在加剧。
   从实证层面来看,Hossein Jalilian(2003)用跨国面板数据研究了金融发展、收入不平等及贫困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伴随金融发展收入差距呈倒U变化,并计算出金融发展水平导致收入差距趋势变化的拐点水平是40%。乔海曙(2009)和肖燕飞(2009)认为,金融资源在城乡的空间配置随着金融产业的成长与发展深度而呈阶段性变化,进而导致城乡收入差距发生变化。金融发展和收入不平等之间存在 “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胡宗义(2010)运用非参数检验方法也发现,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