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对立到融合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雪 时间:2013-03-27
  如前所述,专家和班主任的关系能够恰当的处理是课改能否落实的关键一环。
  3.2 建立双方携手的体制
为了解决实践与研究脱离的现象,首先应从制度上确保专家们每年应有一定的时间在教育教学的现场。有一句老话说得好: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就是说,如果老师只教学不搞研究,那么教学水平就提不高,就没有深度。专业研究人员搞研究不联系实际,那就只会搞空的东西了。专家们每年必须有一定的时间下到基层。专家到学校中,可以为班主任们做培训,更可以深入课堂中,深入到学校管理中,倾听普通教师们的心声,把他们关注的问题带到高校的理论工作中来,在日常的研究中关注这些问题,将理论研究从关注抽象、形而上、无法操作的范畴中转向实践领域。
  其次,从物质条件上保证专家可以到教育现场中去。建立每所学校必须敞开校门,每个班级必须敞开大门的制度,每所学校在有研究人员要进入现场的时候,应为专家们提供实践基地。有些学校,特别是一些历史比较悠久的好学校,进入它的学校是比较难的,出于各方面的考虑,领导们并不希望有研究人员到学校里来。如果能从制度上把这些学校的大门打开,专家们的进入现场工作就会容易得多,获取第一手实践资料也会容易得多,这对进行实践研究是有很大的益处的。此外还要规定每一所学校都必须接纳一定数量的研究人员,包括一些办学条件并不太好的学校,地处偏远的学校,这样能保证专家资源能公平的分配。同时为了鼓励专家们进入这些条件不太好的学校,可以适当的给一定资金上的补助。
  第三,从制度上保证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与实践联系。专家们每年应能对来自教育实践的问题关注,并和学校联合,做出一项或一项以上的成果,经过推广,成果共享,对其他学校也有借鉴意义。
  通过这些制度上的支持,研究人员能与学校保持良好的关系,能保持经常的交流与沟通,而不是两方对立、相互误解。能最大限度的利用高校中的理论资源,为教育实践服务,并能让研究人员的理论更贴近实践,更具有实践意义,能解决实践问题。经过双方携手,共同把我们的教育事业作的更加完善。
  3.3 培养新型角色,促进两方融合
  由于教师时间和精力上的限制,和理论水平的限制,让其作理论“研究者”并不是非常现实,大多数专家由于要在高校里担任授课和行政方面的事务,让其长时间的在教育现场和班主任们交流沟通也并不现实。但是新课程改革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说,是一个急需“洗脑”的过程,它需要教师通过实验,在观念上与时俱进,在意识上“自我更新”,而这个过程光靠教师的自我研究和自悟自得显然是不够的,专家的指导因此显得至关重要,而且这个指导并不是空洞的理论和说教,需要有丰富的第一线工作的经验才能指导教师的工作。
  新课程改革正催生一种有别于专家、教研员、普通教师的新型的角色,这种角色必须具备以下四点素质:(1)理论功底十分扎实,有着一定的科研能力,有能力进行实验项目的研究。(2)有充分的时间待在教育教学的现场,对各种实践现象十分熟悉。(3)能取得一线实践者的信任,能开展对班主任培训、班主任普及新理念的活动。(4)有一个独立的角色身分,能专心地投入到中小学科研工作中去。
  这种新型角色,立足于校本进行校本理论的开发。他们是学校老师的“自己人”,他们活动的主要场所在学校,思考的问题是校园里亟需解决的问题,主持的课题是从本校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的;他们也是专家学者的“自己人”,他们与专家学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把最新的理论成果带到学校中来,向广大教师们普及,也可以把在学校中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带到专家们那里,让专家们不亲临现场,也能掌握教育实践的动向。
  这种新型角色可以在师范院校的教育学专业的学生中培养,让他们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进行实践层面学习,譬如可以让他们在校学习的时候就到学校定向蹲点,进行课题研究,熟悉教育场景,还可以请一线教师对他们进行实践层面的指导。这样,教育学系学生毕业之后可以到中小学中进行教科研工作,既可以发挥他们的理论优势,又可以让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结合起来。
   我们感到,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运动,的确在催促着教育学术人员从书斋走向田野。当然,书斋里自然(下转第45页)(上接第2页)还要留下一些人,但大多数研究人员应该把自己的研究与改革实践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教育学术才能得到发展,同时,发展了的教育学术才能成为教育实践的生产力要素。因而,来自于行政管理系统的一种机制和制度支持是最为重要的。要尽可能为专家们到教育实践中去探索新课题、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创造条件,同时也应培养一种新型的研究角色,这种角色扎根在学校,做校本理论的研究,带动实践理论的发展,让他们做好专家和教师沟通的桥梁。
  
  注释
  ①张雪一.班主任的心里话引起的思考[J].班主任,2006(1):40.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皮连生.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心理学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马立.全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预测及对策研究[M].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