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都永晨 时间:2013-03-25
【摘要】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广泛运用了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属性,理论界认为运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能够使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价值相关性,符合会计目标之决策有用观。公允价值的运用标志着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的接轨,但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公允价值的运用遭到了质疑,理论界和学术界正纷纷探讨公允价值问题。鉴于此,我们有必要探讨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运用是否满足引用它的初衷——公允价值可以提供与决策更相关的信息,即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问题。文章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检验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
  【关键词】金融危机 新会计准则 公允价值 相关性
  
  公允价值的产生与金融工具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20世纪80年代,随着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发展,公允价值在美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得以使用。进入90年代,金融工具的普及及迅猛发展,使金融工具的计量越来越离不开公允价值,当时人们认为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属性。随着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中也大量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然而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理论界和实务界展开了对公允价值的激烈争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们应当谨慎运用公允价值,重新审视和思考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应用是否可以提供与决策更相关的信息,即是否能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
  
  一、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解释
  目前会计学术界对会计目标持两种观点,一是决策有用观,是受托责任观。决策有用观认为会计的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其进行决策有用的信息,它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达到决策有用观这个会计目标就必须要求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的质量特征。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美国财务会计概念第2辑公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SFAC No.2)中强调了“相关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将相关性定义为:信息能帮助用户预测现在和将来事项的结局或去证实或纠正以往预期的情况,从而影响其决策能力。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也指出,相关性是一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信息要成为有用的信息必须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相关。基本准则中具体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预测。可见,相关性这个质量特征指出财务会计报告所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来说应当提供与其进行决策相关的信息。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正是由于人们普遍认为,公允价值具有极高的相关性,能够提供及时、有用的会计信息。美国是最早开始研究公允价值的国家,FASB在会计准则的制定中推广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美国推广公允价值的初衷在于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所计量的会计信息缺乏相关性,历史成本过度关注历史的成本和利润,忽视未来的现金流和价值,注重历史成本计量的会计信息使公众得不到相关的信息。因此可以理解,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是指公允价值具有相关性,采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能够弥补历史成本计量的不足,使财务会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得到与决策更相关的信息。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检验
  (一)研究设计
  1.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由于公允价值能够提供更加相关的会计信息,更相关的会计信息会更好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理性的经济决策。我国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大量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新《企业会计准则》自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至今使用已有4年。但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公允价值遭受质疑。因此本文选择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的2009年度和2010年前3季度的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并剔除所有ST公司、PT公司、缺失市场数据以及财务数据的公司,分析公允价值的运用是否正如引用公允价值的初衷那样能够提供与决策更相关的信息,具有价值相关性。最终得到的样本数如表1:
  以上样本数是从腾讯财经网中公布的上市公司及其披露的财务报告中,经手工查询并统计得到。样本统计过程为:截止到2009年12月31日,公布业绩预告的上市公司总数1 097家,ST公司169家,PT公司2家,最后得到926个样本;截止到2010年3月31日,公布业绩预告的上市公司总数261家,ST公司16家,最后得到245个样本;截止到2010年6月30日,公布业绩预告的上市公司总数 961家,ST公司126 家,PT公司1家,最后得到834个样本;截止到2010年9月31日,公布最新业绩预告的上市公司总数832家,ST公司105家,最后得到727个样本。本文的数据采用Excel和Spss软件进行实证分析。
  2.研究假设
  假设: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具有价值相关性。
  3.模型设定和变量选取
  (1)模型设定
  目前研究财务数据与企业价值相关性最常用的模型是价格模型和收益模型,这两个模型均从Ohlson (1995) 模型演化而来,Kothari和Zimmerman(1995)建议同时使用这两种模型。本文也同时采用价格模型和收益模型进行检验。
  价格模型: Pit=β0+β1NAVPSit+β2EPSit+ε
  其中:i为样本公司;t为报告期(如2009年12月31日、2010年3月31日、2010年6月30日、2010年9月30日);Pit为公司i在第t报告期股票的收盘价;NAVPSit为公司i在第t报告期每股净资产;EPSit为公司i在第t报告期每股收益。
  收益模型:
  其中:RETit为公司i在第t报告期股票收益率;Pit-1为公司i在第t-1报告期股票的收盘价;VEPSit为公司i在第t报告期与第t-1报告期每股收益之差。
  (2)变量选取
  价格模型以股票的收盘价为因变量,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为自变量;收益模型以股票收益率为因变量,股票的收盘价、每股收益和每股收益的变动为自变量。
  (二)模型检验
  1.描述性统计分析(见表2)
  (1)股票收盘价
  从以上统计特征可以看出,均值、中位数、最大值、最小值、标准差这5项指标从2009年至2010年第3季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2010年前3季度比2009年略为降低,2010年第2季度比第1季度略有上升,2010年第3季度有所下降。
  (2)每股净资产
  均值、最大值、最小值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2010年前3季度均高于2009年,2010年第2季度略有下降,第3季度有所回升;中位数和标准差2010年第2季度发生下降,但第3季度开始回升。
  (3)每股收益和股票收益率
  均值、中位数、最大值、最小值、标准差这5项指标从2010年第1季度至2010年第3季度呈上升态势,且上升幅度较大。
  (4)每股收益与股票收盘价的比例
  均值、中位数、最大值、最小值这4项指标从2010年第1季度至2010年第3季度基本都呈上升态势,且上升幅度较大。2.回归结果与分析
  采用SPSS 统计软件对价格模型和收益模型分别进行多元统计回归,回归结果见表3。
  根据表3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
  (1)从整体上看,β0、β1、β2的显著性概率均小于置信水平5%,说明系数都通过了显著性水平5%的检验,表明EPS和NAVPS对P的解释能力以及EPS/P和VEPS/P对RET的解释能力是可信的,均具有正的相关性。从2009年到2010年第3季度R Square呈增长态势,说明金融危机后上市公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进行会计计量后会计数据的解释能力仍然很强。
  (2)从价格模型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NAVPS的系数β1从2009年到2010年第3季度呈上升态势,说明2009年和2010年前3季度每股收盘价受到每股净资产的影响呈现出上升态势;EPS的系数β2从2009年到2010年第1季度有所上升,2010年第2季度有所下降,2010年第3季度又有所回升,整体来说系数β22010年前3季度均高于2009年,说明从2009年到2010年前3季度股票收盘价受到每股收益的影响亦呈现出上升态势。因此,股票收盘价与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收益线性相关,股票收盘价受到这两个因素影响较强。
  (3)从收益模型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EPS/P的系数β1和VEPS/P的系数β2从2009年到2010年第3季度均呈大幅递增趋势,说明从2009年到2010年前3季度股票收益率受到每股收益与股票收盘价的比例和每股收益的变动与股票收盘价的比例的影响亦表现出增长态势。因此,股票收益率与每股收益与股票收盘价的比例和每股收益的变动与股票收盘价的比例线性相关,股票收益率受到这两个因素影响较强。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研究结论
  通过对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实证分析,P与NAVPS和EPS、RET与EPS/P和VEPS/P的变动方向一致,均具有较强相关性,说明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今天继续使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可以使NAVPS和EPS对P、EPS/P和VEPS/P对RET均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P会受到NAVPS和EPS的影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