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读者体验的叙事策略
摘要:洪峰的叙事策略关注读者体验,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不断得到提示和解释,认识到阅读本身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事情,而是快乐而轻松地与作者交流的过程。这种"关注读者体验"的叙事策略在小说叙事的创新领域打开了一个全新的鉴赏视角。
关键词:洪峰;叙事策略;读者体验
洪峰的叙事策略是从读者出发,以关注阅读体验为创作基点的。这种叙事技巧打开了一个全新的鉴赏视角,对主流叙事形态及权力话语发出了挑战。
在洪峰的作品中我们很容易体验到:作家很在意读者的感受,他能够体察到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困惑而因此不时作些必要的、善意的提示或者解释,帮助读者清除思维障碍而从一些迷津中走出来,直至走到故事的结局。对于读者而言,阅读本身已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事情,而是有人而且是作家本人在陪伴着,关心着,理解着,牵引着,俨然成为一种谈心般的怡情惬意的交流过程。
短篇小说《小说》中,洪峰将这种"陪读者一起阅读"的写作技巧发挥到淋漓尽致的程度。
这情形让我们大家都吃惊。(经这么一说,读者果然吃了一惊。)但我敢肯定你忽略了一个生理上的问题。你显然没注意这个。(是的,是没有注意,你这一提醒我才发现自己是没有注意。)
接下去的事情你可以自己讲述下去。(哦,我们也可以讲下去吗?我有点不敢相信,谢谢你的信任,还是昕你讲下去吧。)
如果那天你在场的话,就不会以为那件事有什么特别,(让读者先认识到自己应该听这个故事的重要性)问题是那天你恰好不在场。(对的,我没有在场的,看来是应该好好昕听。)
我一直很愉快没有料到会有不幸的事发生。这种时候对下边发生的事情很重要,它决定了故事的真实性。(这是真的,不要怀疑它的真实性。)
结论是开始和结局情况相同。你可以把这个结论看成本小说的题目,总得有个题目,否则不算是小说。(近于婉商的语气,几乎是在与读者商量这样写行抑或不行。)
模糊创作与阅读的界限,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这种叙述方式体现了对读者特殊关照与尊重。真正令我们吃惊的并不在于洪峰关于故事的着眼和落脚,而是洪峰的叙述方式和那种接近平和的语言。他从创作的一开始就吊起了读者的胃口,让读者感觉离他很近,和他是平等的,可以与他直接进行心理上的交流:你在努力地理解我,我也可以尽量地理解你要表达的意思,包括去理解他貌似谦虚个性下的反叛,去触碰创作主体覆盖在循规蹈矩柔软肌肤下的坚硬内核,甚至于一些时候,作家把创作的消极都推给了生活的消极,却暗示读者不是创作的不够理想、不够生动、不够激情,而是生活本身如此。诸如此类的托辞,都在读者的欣然里得到了原谅甚或认可。
我讲这些,绝没有"寻根儿"的意思。我看不出有什么"根儿"可寻。胡扯淡。到这里寻根儿,不如寻死痛快。我讲我的故乡,仅仅因为我爹妈我爷奶我哥姐还有其他许许多多杂人包括我自己在那里生活过。不管愿意不愿意,只要我说起我的过去,就不能回避它,就不能不讲到它。我所能做到的,就是诚实地讲它。我知道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我力争这样做。
在这样的叙述中,很容易让读者感受到一切的阅读困惑与矛盾都是生活本身造成的,而作家却是这么诚挚地告知我们生活的真相与创作的真实性。伴随着阅读体验的加深,读者更愿意相信自己读他的作品最大的意义并非是阅读中的快感,而是在与一个坦诚的作家对话中更深地理解体悟了生活,真实的生活,被自己在生活中疏漏掉了的生活。
同时也必须重中,我没能力改变生活本来的面目。大家早就知道诚实是我一贯奉行的创作原则,现在我依然打算按照这个原则行事。
我的这段故事到此为止,我只能告诉你那天晚上我们没干太出格的事,我说的没出格,当然是指周小冬没有怀孕了。我能猜着你的想法,你会想没怀孕只能证明精子和卵子没结合,不能说明刘左没射精;还有没怀孕也不能表示刘左和周小冬没发生性关系;……我猜得出,但就是不告诉你。你索性不再听我的故事也罢,反正我不会马上就告诉你。这是我做事的原则:能一分钟以后说决不一分钟之前说,我愿意看见别人抓耳挠腮的样子;还有,多保守一分钟的秘密,就多出一分钟的享受。也许你是情场老手,你当然会认定我故弄玄虚,这完全可能。我只是想跟您强调一点,每一个人都是羊独的世界,你永远不可能知道另外的世界到底是怎样的风景,除非那个世界愿意敞开胸怀接纳你。没错吧?关于电梯里的事,你先按照自己的习惯去想,我说点别的。
在他的叙述中,读者读到了作家的坦诚,也读到了在作家笔下剖析出的自我的内心世界——光明的或阴暗的世界,于是带着一种情偏不安饭依进作家的叙述里。
"文学的表达是个人的具体的"。"个人性则绝对强调了文学的语言是作家本人的一种极为主观化的活动。它意味着作家努力表现的不是存在,而是他个人的体悟"。作家需要把这种体悟有效地传达给阅读者,直接表述是简洁的,但"叙述中的转折犹如河流延伸时出现的拐弯,对河流来说,真实可信的存在方式是因为它的曲折形象,而不是笔直的形象"。从这个角度上说,洪峰实现了他的转折,将笔触从故事的叙述中岩了出去,转移到阅读故事时体验的叙述。"凭自我文化修养和人生感悟""相应地形成某种抽象而‘有意味'的文本叙述形态,从而建构出一种独创的审美话语。"
和其他同时代的作家相比,洪峰更强调在深层意义上探究人的生存境遇,生存价值,以文学的内在真谛与阅读者进行灵魂的沟通和对话。他暗示读者,芸芸众生中,我们是相似的,写作者并不深奥和崇高,他只是一个忠诚的叙事者,尊重生活,也尊重生命,读者就在与作者的心灵契合里找到了阅读的快乐与轻松,因而也终未对其人其文有过拒绝。
:
[1][2][3]洪峰.重返家园[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150-154、213-214、149.
[4]洪峰.中年底线[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12.
[5]爱德华·萨圣尔.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200.
[6]曹文轩.二十世纪末文学现象研究[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395-430.
[7]余华.内心之死[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2.39.
[8]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文艺理摘卡[J].2004,(1):l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