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高校学分制的建立
摘要:学分制作为一种教学管理制度,目前已成为高校改革的必然趋势。在我国高校实施学分制要根据学分制的含义和特点,结合我国国情和校情,以推动高校的。
关键词:学分制;高校;措施
Abstract:As an educational managing system,Applying credit system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trend of the reform in university.The application of the system should be based on its significance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s of our country and the spicific universities;thus it will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Key words:credit system;university;measure
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学生学习量的单位,以取得最低必要学分为毕业标准的教育管理制度。学分的计算原则是以课程为单位,把每门课程的各种教学形式所需的课内外时间合并计算,折算为学分。最常见的计算方法是:学生每周上课1学时,自学2学时,学满1学期,经及格者,得1学分;凡需课外自学时间较少的课程,每周上课2~3学时,读满l学期,经考试合格者,可计算为2学分,或上课2学时计算为3学分;研究训练、毕业、毕业设计及生产学习等,参照相同的换算方法(1学分相当于48学时的学习量),把一周学习时间计算为学分。各校、各系科、专业所规定的准予毕业的最低学分总数各不相同,四年制大学的学分总数一般在130学分以上。
学分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学习时限的灵活性。它参照学历教育所需要的年限,但不受学历教育年限的严格限制。(2)学习内容的选择性。学分制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学生选择自己认为必要而且感兴趣的课程和专业,这是实行学分制的精髓。(3)课程考察的变通性。学生修读的课程,如果考试不及格,可重修考试或另外选修课程并参加考试,直到考试及格取得等值学分为止。(4)培养过程的指导性。学分制在学习管理上实行导师制,由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帮助学生正确处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从而实现学习方案的最优化。
学分制是当前世界各国高校普遍实行的一种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我国高校也正在积极推进,但在我们充分发挥学分制的积极效果的同时,也要看到它消极的一面,例如对知识的割裂,客观上造成了学生对自己的选择(专业、课程等)责任感下降,他们可以轻易地放弃自己的选择,尤其在受到挫折时。由于学校传统办学理念、办学条件等方面各不相同,如果不考虑这些因素,盲目地追求“完全学分制”,恐怕会“失利兴弊”。如果没有充足的高水平的课程资源,而放手让学生自由选择,结果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钻空子”。如果没有足够的专业师资和专业实践教学资源,而放手让学生自由选择专业,结果好专业培养不出好人才。因此,我国高校实行学分制应该是适合国情和校情的学分制。
一、转变传统观念
首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我国传统的教育观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它强调共性,培养出的都是统一的人才,而忽视学生在智力、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学分制要求的是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学习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这就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适应学分制的要求。
其次,转变传统的课程观。学分制的实行还要求转变传统的课程观,不应只追求知识的积累,而应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要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改革课程设置,调整知识结构,扩大选修课的比例,同时还要提高选修课的质量。由于课程发生转变,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也应随之改变,除了单一的课堂讲授外,还要增加实验、实习和讨论课的比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校扩招使得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导致了学分制实施过程中的许多问题。如课程时间、时间冲突;好的课选课人数过多,影响教学质量,实验设备紧张等。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采取各种可行的手段增加教育资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在职进修,学习学科前沿知识,以开设大量的优秀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另外,还要引入教师竞争机制,高校实行教师聘任制,教师竞争上岗,这样才能促使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进而提高课程质量和教学质量。要加大教育投入,增加和完善各种教学设备,改善办学条件。学分制的实施不仅要求增加原有不足的实验器材、图书资料等教学设备,而且也需要原有的设备不断更新和完善。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实行跨校选课,这不但可以使教育资源得到互补,解决本校资源短缺的问题,还能够加强高校问的交流与合作,从整体上促进了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当然在解决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时,各高校应该视自己的情况而定,因校制宜,不能采取统一的模式。
三、建立和完善各种配套管理制度
学分制除了要实行选课制和弹性学年制外,还需要许多配套的管理制度的确立。
1.建立和完善导师制
导师制源于英国,它在学分制产生后与之相结合,为学分制的完善和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导师在学生在校教育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导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在学生确立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给予充分、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独立意识和自学能力。但在实际中,我国高校的导师有很多缺乏经验,不能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更有些导师很少与学生沟通,使得导师制流于形式。所以,要实行学分制就要进一步完善导师制,要对导师进行专业培训,明确导师的职责,并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使导师真正对学生的学习有所帮助。
2.实行绩点制
绩点制的实施是将学生学习的质与量结合起来,能更客观地反映学习质量。将学分绩点作为评价学生学习的双平衡标,以此作为评选优秀学生、评定奖学金等荣誉的指标,使评优工作更客观、更公平,同时也能促使学生更努力地学习。
3.建立合理的评价制度
学分制的实行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考试评价制度也做出相应的调整。要改变过去单一的考试制度,可以由教师自行决定考核方法,使考试形式多样化。要将学生的作业、课堂发言等与卷面成绩相结合,更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
4.建立并完善辅修制和重修制
学分制允许学生在完成本专业课程的前提下,辅修一二个专业,并发给毕业证书,对符合条件的学生应授予学位。另外,对于考试不合格的学生,有的课程需要重修,因此还要有完善的重修制度,以便学生能完成课程的学习。
综上所述,在高校实行学分制管理是大势所趋,但学分制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没有所谓的固定模式,对一个国家来讲,适合本国国情的模式就是最好的选择。我国高校实施学分制应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稳步推进的思路,不断探索和创新,以推动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
:
[1]徐佩琴.学分制的由来与实践[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l987.14—18.
[2]姚利民.再论中国高校学分制[J].大学教育,2003,(2):l8—20.
[3]张国梁,李志义.关于学分制的再思考[J].中国大学教 学,2003,(11):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