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摘要】创新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它以培养具有创造欲和创新能力的劳动者为目标,以发掘人的创造潜能、促进人的个性和谐为宗旨。
【关键词】创新教育;高职院校;机教学
创新精神是人类创造力发展的体现和动力,创新能力是人所普遍具有的潜能。无论是的变迁,还是今后社会的发展,创新精神无疑都非常重要,特别是为了适应当今科技和知识高速发展的要求,计算机人才更需要创新精神的培养。当今世界各个领域正日益受到新的技术的冲击, 日益成熟的技术、多媒体技术、技术等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新科技群。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造成信息量剧增,这就要求本世纪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具备渊博的学识,更要具备独立接受新信息、处理新信息的创新能力。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在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应该认真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使他们在实习实验和学习中具有独立的创新能力,以适应素质教育和实际工作的要求。
一、优化课堂理论教学方法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是一种区别于一般性服务活动的特殊行为,其目的一方面在于让学生学会知识,另一方面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学”是指学习,是学习知识的高级思维活动,是主动认知的过程。学习这种思维活动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只有学生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维的状态下才有可能出成效。这也就决定了“学”必须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传统的课堂采用教师教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方法单一,难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出的学生经常出现高分低能的情况。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应突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笔者认为,有两种有效的方法值得探讨。第一,开展专题讨沦,即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就教学内容中的有关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分组讨论完后,在教师的组织下,各组之间进行讨论。第二,适当增加自学内容。自学过程中,教师应认真做好自学内容的选取、方法的指导、问题的引述等工作。自学后教师应及时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进行,对学生在自学中未弄懂的普遍性问题进行讲解。适当的时候,还可以组织自学方法、自学体会交流。实践表明,这两种方法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以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总之,课堂教学应将一些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性和能力培养的好方法吸收进来,以实现高等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不是胡思乱想,不是闭门造车。真正的独到见解,总是在大量吸收前人的知识中发展起来的,任何学问都是逐渐丰富和完善起来的,创新的过程就是知识的积累和升华。
计算机课程具有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的特点。教师应结合教材,大胆地进行教学设计,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勇于创新不是搞发明创造,而是要敢于独创新路。所以,只要学生在学习中有点滴新意,就应该加以鼓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PowerPoint教学中,也可以利用VB中的控件实现交互界面的设计,使演示文稿具有动态效果。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动画软件制作、辅助教学软件制作等课外活动,并把学生完成的优秀作品挑选出来演示和交流。只有课内外融为一体,寓教于乐,才能增加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创新能力。
三、利用计算机网络
利用计算机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取得理想效果,学生的组织、教师的作用、过程的控制是很重要的。学生组织方面,要在自愿的原则基础上,注重实现个性化、合作性以及互补性的三者统一。由于计算机网络上的信息都是以超文本链接的,学生很容易在网上迷航。于是,教师的引导和为学生们提供咨询服务尤为必要;在过程控制方面,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个性,另一方面又要强调合作精神的培养,控制的原则之一就是如何协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再者,研究过程的总结、方法的扬弃也是控制的目的之一。在创作过程中,仅提出指导思想、应达成的目标和适当的咨询或提供部分学习材料。而每位同学要对整个研究课题的策划、主体结构设计提出自己的方案。在总体结构确定以后,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特长承担其中相应的研究与网页制作任务。在研究过程中,如:资料收集、子课题的主题与结构设计等等一切都由承担者自主解决,给予他们高度自主权的同时开展不同阶段的检查与讨论。
四、 采用科学的授课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就感,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树立科学的态度和掌握科学的方法。“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我的做法是:用计算机多媒体、大屏幕投影、网络等先进的教育手段代替传统的粉笔和黑板。在课堂上,我着重问题的创设,提供氛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并着手解决问题,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成为学生的“协作者”。例如,在讲解Photoshop图像设计教程时,首先让学生熟悉Photoshop界面,了解各菜单项的功能,再帮助学生学会使用“帮助”菜单。学生在刚开始学习此软件时,感到困难重重,每进行几步操作都会遇到新问题,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这时,作为教师就要耐心地指导、鼓励学生去发现新问题,大胆地引导学生试验,并提供可行的处理办法,使学生在操作中总结出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要求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实践教学,充分体现突出高职院校特色,从而发挥高职院校的优势。为此要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和实践环节的设计,以及实验室和实训平台的建设。以宽口径学科教学为基础,让学生更多地参加实践和研究活动,对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进行整体设计、切实落实是十分必要的。实践教学应占高职院校教学计划的较大比重,实践性教学环节应按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设计并组织。还应注意的是,随着社会和科技对高职学生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的要求,培养模式及口径不应一成不变。从培养计划、教学组织与管理到专业建设、课堂教学、改革,都要根据社会对高职院校的质量要求进行调整和完善,努力实现教学与生产及与学生就业的有机结合。
机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特别是高职培养目标是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要建构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围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设计实践教学。在计算机教学中只注重理论讲授是不够的,必须加强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生产实践,才能切实使学生增强计算机意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逐步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
根据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有关计算机的各门课程,应始终围绕计算机应用这条主线,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及时了解计算机在各行各业的最新应用状况和发展水平,使之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其中,培养学生面向实际分析和解决与计算机有关的问题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如综合处理能力、系统分析设计能力以及实施方案的灵活性、操作的技能技巧,等等。为此,可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采用与工作实际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教学。
在计算机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应切实安排好上机实习。在课时安排上,要保证上机实习与讲课有合适的比例。一般说来,主要课程、特别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上机实习的课时数应在总课时中占较大比例。每位主讲教师应直接参与上机指导,以便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对上机实习要作出明确安排,每次上机前都应有预习和准备,对实习的目的、任务、内容、流程与要求等,由教师进行详细的讲解。实习后,则由学员写出上机实验报告。这样做,既可以避免上机实习的盲目性,又可大大提高设备的利用率,从而保证教学质量。
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1.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在每一节课前给学生布置本课时要完成的任务,用完成这个任务作为动力,驱动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自主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目的。
2. 利用技能竞赛来强化能力的培养: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使其对竞赛性的活动很乐意参加。因此。针对这一现象,利用恰当的契机,对于文字输入练习这一节,组织一次汉字录入竞赛,利用计算机本身的考试软件进行竞赛,人人上机。看谁的速度快,这样一来,学生你追我赶,促进了键盘操作及汉字录入的熟练程度,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敢于冒险挑战的精神。
3. 合理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活动结果的预见,而且是学生学习的目的。教学目标的定位,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着眼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教师要重视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既要有认知目标,更要有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目标。
七、结语
当然,要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关键还在于教师素质的提高。这要求教师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勇于创新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加强知识的储备与更新,时刻牢记“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的道理,坚持不懈地学习教育史、教育学、心,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要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加强学科间的互相学习与沟通,不断拓宽和更新自己的知识领域;要培养严谨治学的作风,以自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育人精神和对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去影响学生,从而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
[1]王俊明.浅谈在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沧桑,2005,(5).
[2]顾莉.在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6,(4).
[3]卢皓.浅谈计算机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5).
[4]刘凡勇.浅谈在计算机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天府新论,2005,(S2).
[5]徐少春,徐宏,高洁.浅谈工作中创新思路的研究及实践[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2).
[6]缪宁陵.浅析高职院校教师创新能力[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7]魏青春.计算机教学应擅“借”[J].黑河教育,2003,(Z1).
[8]李效生.计算机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培训,2005,(12).
[9]庞丙秀.浅谈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书育人,2005,(S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