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说搞好诊断学基础教学数招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8-15
摘要:从教材内容的整合取舍、讲透难重点、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化抽象为具体、抓好实训和考核等诸多方面,举例说明针对既繁难又重要的诊断学基础这门课程要注意教学和教学技巧,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举例说明诊断学基础教学技巧
 
诊断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是学习临床各科的入门和基础,对中等医学各专业而言,无疑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该课程概念性强,知识点多,内容博杂,跨度大,抽象枯燥。学制短、基础薄弱、学习能力不强的中等卫护校的学生学习时有一定困难。要保证诊断学基础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笔者认为教师必须要特别注重教学艺术,在“巧”字上下功夫,现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1.大胆整合,巧取舍
诊断学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避免做教材的奴隶,照本宣科,而是应在依从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前提下,在遵循教学的性:系统性、逻辑性基础上,在保持课程知识体系完整性的原则下,大胆做好课程知识结构的重组,突出理论知识和实践的联系,服从教学现实和临床需要,精心地组织和选择教学内容,做到有所为而有所不为,该舍弃的就舍弃,该简略的就简略,该整合就整合,尽量少而精,凸显教学脉络,理清教学主干,将厚书变薄,减轻学生的负担。如常见症状为诊断学基础的主要内容之一,一般按照“常见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伴随症状”、“问诊要点”的纲目编写,但该内容讲述的侧重点应是联系基础知识,讲清概念:提纲挈领,讲好病因;紧贴实际,讲透临床表现。而“伴随症状”和“问诊要点”,对于临床理论知识尚极为肤浅和临床实践阅历几乎为零的学生来讲,只能是一带而过,花太多时间讲述,会使教学主线模糊,“满堂灌”必然带来教师辛苦、学生吃力的结果。
2.讲透难点,巧用喻
诊断学基础教学内容难点较多,如果教师课堂讲授平辅直叙,难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在课堂设计时要注意专业性与趣味性兼顾,尽力化难为易、深入浅出,教学的难点、重点不但要讲清、讲准,而且要讲透、讲活。要善于提炼、善于类比。如心源性水肿,从身体低垂部位(踝部或会阴部)开始,严重的蔓延到全身可归结为“上行性水肿”,而肾源性水肿从眼睑颜面开始,然后波及全身,可归结为“下行性水肿”;可借用“风箱”原理,解释吸气性呼吸困难为何会出现“三凹征”;可用“气过水声”来总括湿性罗音(水泡音)形成;可用“头碰头”(I导联ORS波群主波向下,Ⅲ导联ORS波群主波向上)来比拟心电轴右偏,用“背靠背”(I导联ORS波群主波向上,Ⅲ导联ORS波群主波向下)来比拟心电轴左偏;用水是流动性的,水会形成波浪现象来促进学生对波动感、移动性浊音以及心包积液患者的心浊音界随体位变化而变化等知识的理解。总之,教师应善做有心人、善归纳,才能将深奥枯燥的专业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充满灵性。学生不但学有所成,同时也体会到知识的和谐美、自然美。
3.融会贯通.巧联系
诊断学基础实际是一门辨识疾病的方法学,是临床各科的工具书。除了知识结构具序贯性,还尽显了知识的交叉渗透,纵横汇联。如教师引导得力,极有利于学生临床思辨能力的形成和联想能力的丰富,达到既“撤得开”,又“收得拢”,由点而线到体的境界,这是教师不懈努力的方向。所以教师在讲授时,要掌握知识的框架布局,注意知识的横纵向联系,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如病史的问诊和病历书写的联系,使学生明白问诊所获得的信息资料以规定格式的文字体现将成为病历的一部分;心浊音界叩诊和心脏摄片的联系,使学生明白心脏形态是否变化既可通过物理检查(心脏叩诊),也可通过x线拍片(器械检查)来印证,其实不同的手段有时是为了同一目的;黄疸的讲授和肝功能检查(胆红素代谢功能检查)及尿胆原、尿胆红素检查的联系,使学生明白了黄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与胆红素代谢检查和尿三胆检查之间的关系。其它如咳嗽、咳痰与痰液检查,腹泻与粪便检查,脑膜刺激征与脑脊液检查,LD、CK、AST与心电图检查,腹痛与腹膜刺激征⋯⋯等等都可以从不同的切入点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此可使知识由片面的、零散的、凌乱的变成完整的、全面的、有序的,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4.化抽象为具体,巧布局
诊断学基础中诸如放射诊断、心电图检查等内容十分抽象,课时少的现实又加重了讲课的艰巨性。理论纵使讲得再多,学生仍是莫衷一是,有时适得其反。唯一有效的途径,就是尽量使这部分知识浅化、具体化,除了适当增加电化教学及实验等常规手段外,教学时的布局显得格外重要。如心电图检查讲授按常规至少应讲完总论(包括心电产生原理、心脏传导系统、心电图导联等知识)及正常心电图后才安排第一次实践操作,但如果讲完总论后就安排实践操作,在讲正常心电图时,同学就可对照实际做得的心电图来逐一分析心电图各波段和间期,增加了学生的亲切感、现实感,减少了学生对深奥知识的陌生感和距离感,顺序虽稍作变动,效果却不可同日而语。再如讲X线检查时,如果就用一些图示结合教材讲述,教师即使讲得口舌冒烟,学生却不甚了了,效果极差,但若能精选各系统的X线片,在课堂上紧贴理论现场分析,让学生体会到“三均”现象、液气平面、心膈淹没征、靴形心、梨形心、肿瘤阴影、龛影、充盈缺损等等,不但气氛活跃,师生交流热烈,而且效果奇佳。形象化教学的优势可想而知。
5.注重实训和考核.巧安排
诊断学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操作的培训贯穿于诊断学基础教学的始终,而且也是学生今后临床工作应具备的基本技能,显得十分重要,针对学生毕业实习时实际动手能力差的问题,校内培训时,我们十分注重诊断学基础实训操作。如体格检查操作可分为一般状况及头颈部检查,肺和胸膜检查,心脏检查,腹部检查,肛门直肠、外生殖器、脊柱四肢、神经反射检查五次进行,每次2课时,每次每班(约60人)分为三大组,每大组由一名理论扎实、临床经验丰富的教师带教,先由带教老师操作示教、讲解(约l课时),然后每大组分6、7小组,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反复训练,教师放手不放眼,随时指出学生的不足,及时规范或纠正学生手法(约1课时),并交代学生课后要反复训练、不断强化、加深印象。而且组织体格强化训练一次(2课时),主要由学生按顺序全身互相体检,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教师再次剖析、指导、纠正,以达到熟练提高的目的,然后安排一次考核,考核时每个学生以抽签的方式,分别抽触、叩、听诊各一题,共三题,按要求、标准进行体检,教师一边观察其手法是否正确,一边提出相关理论问题,由学生在床边回答,考毕教师当场评分,如有不合格者,以后再补考,此考核成绩单列,补考不及格者不能毕业。如此通过对体格检查的反复训练和严格考核,促进了学生苦练基本技能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印证以上观点的事例尚多,难以一一枚举。但已足以说明:只要教师匠心独运,巧作处理,难教难学的诊断学基础将变得易教易学,教师对事业的呕心沥血将换来学生学习障碍的扫除,此我愿,亦众愿也。
 

1.石蓉林.发挥机能学课程整体优势,加强学生临床综合能力培养[J].广东中等医学,2002,4:35.
2.曾志蝾,文民刚,周增桓.构建适应创新教育的新型课程体系[J].高等医学教育,2002,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