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三大职能主体的重新定位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 芳 时间:2010-08-16
【摘要】纵观高等史,特别是19世纪洪堡创立柏林大学以来,教学、科研与服务构成了高等教育的三大社会职能,并至今在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同时高等教育三大职能随着社会变革的需求在不断调整其内涵与外延,来增强与社会的最大关联度。在高等教育步入全球化的今天,高等教育三大职能的主体地位引起教育界的极大关注,因此,有必要对三大职能的主体地位加以重新定位。
【关键词】高校 ;  教学 ;   科研 ;   服务
一、 高等教育三大社会职能作用的演进
    英国高等教育史学家哈罗德·珀金(Harold Perkin)曾说过:“一个人如果不理解过去不同时代和地点存在的大学理念,他就不能真正理解大学。”[1]因此,我们对高等教育职能主体地位的研究也必须从大学产生之初的理念研究开始。
(一) 中世纪大学的职能    
   真正意义上的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大学产生于中世纪后期的欧洲。它们是萨拉尔诺大学、波隆那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中世纪大学前后不同的两种称呼反映了它们具有的两个根本属性。
    起初的称呼“Studium generale ”指大学是探讨普通学问的场所,是研究某一学科高深学问的机构。也就是说大学最初所谓的功能是研究。其后“Universitas”代替了前者,指大学是教师和学生的社团。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教师或学生组成的具有行会性质的组织。如那些有法学专长的人组成“法学教授会”,向学生传授法学知识。这时大学的唯一职能就是教学,就是以专业教育为目的,培养具有一定专门知识的人才。当然,这时大学也存在研究活动,但这主要是学者个人的行为,还不存在制度化的研究。尚不能称其为大学的职能。
   在中世纪的大学理念中,有许多至今仍有较大影响同时又有重要借鉴意义的东西。中世纪大学强调探索普遍的学问,并把普遍的学问传授给普通的人,这种理念称为当时大学之“大”的基础。中世纪大学是教师和学生探究高深学问的场所,以专业教育为目标,并将教育活动建立在探究学问和智力活动基础上,从而形成大学专业教育的传统。中世纪大学对外强调大学自治,对内强调学习自由、言论自由,为今后大学的学术自治、学术自由理念奠定了基础。这些理念也是我们今天应继续坚持的大学理念。
(二) 十九世纪大学职能的转变  
    大学从产生之时起,就存在科学研究活动,但研究作为大学的一种职能,是在19世纪初洪堡组建的柏林大学开始的。大学是什么?洪堡认为,首先,大学是学者的社团,它包括探究高深学问的教师和学生;其次,大学是高等学术机构,是带有研究性质的学校,是学术机构的顶峰;再次,大学是受国家保护但又享有完全自治地位的学术机构。洪堡对大学的单一教学职能提出了异议。他说:“如果规定大学的任务仅仅是教学和传播科学,科学院则是发展科学,这对大学显然是不公的。如果对科学没有持续不断、独立的认识,也根本不可能真正地把科学作为科学来教授。因此,只要安排得当,大学肯定能够肩负起发展科学的任务。”[2]柏林大学的创建标志研究型大学的产生。
    洪堡认为,科学研究职能是大学的根本价值所在,“大学立身的根本原则是,在深入、最广泛的意义上培植科学,并使之服务于全民族的精神和道德教育。”[3]这里的科学指“纯
科学”,道德教育指培养人才的职能和教学职能。
    大学中,就发展科学和人才培养的关系,洪堡认为是统一的,统一的方法即“用科学进行培养”。他认为大学应培养有修养、有理智的完人。实现该目标的途径是教学和科研相统一,大学重视普通教育,大学要为培养完人提供适宜的环境,同时学生的自我教育是培养完人的重要途径。洪堡的大学理念在大学发展史上引起了革命性的变革,将发展科学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使中世纪以来大学的职能首次得到了拓展,促进了大学从教学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的转变。
    接下来,英国著名教育家纽曼在《大学的理念》一书中,提出大学的唯一功能是教学,大学是为传授知识所设,不是为科学研究而设。
(三) 现代高等教育社会职能的纷争
    在当今社会,人们接受了大学的多功能论,认为教学、科研、服务都是大学的职能。
    20世纪初,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指出,“教学、科研和服务都是大学的主要职能。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所州立大学,它必须考虑每一项社会职能的实际价值,换句话说,它的教学、科研和服务都应考虑州的实际需要”。[4]美国著名高等教育思想家弗来克斯纳对所谓大学低水平的社会服务进行了抨击,提出了他的“现代大学的理念”,认为大学最重要的职能是科研和教学,对“社会服务”持保留态度。他指出,“大学的职能是增进知识和培养人才,社会服务的合同与责任如果超出了一定范围,对大学是有害的,因而对社会也是有害的。”[5]弗来克斯纳发展了洪堡和纽曼的思想,认为大学的职能首先是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行科研和教学,其次,大学必须与现实世界保持密切的联系,在理论上研究问题,但不是具体去实施,这样大学既不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又不是失去自我的其它机构。他的大学功能的思想在世界的研究型大学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20世纪中期,美国著名高等教育思想家赫钦斯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过程中提出了独树一帜的大学理念,他认为大学的职能有三种:教学、领导教育发展和科研。可以看出他主要还是强调教学,强调人才培养在大学理念中的重要地位,坚持大学的精神领袖地位,反对低层次的社会服务。
    德国著名高等教育思想家雅斯贝尔斯的大学性质观深受西方传统大学理念的影响。纽曼把大学视为传授普通学问的场所,洪堡把大学视为从事科学的机构,弗来克斯纳把大学视为研究高深学问的机构,雅斯贝尔斯把大学视为追求真理的社团。在大学的功能上,他继承了洪堡的理念,又超越了教学论和科研论之争,把大学的功能归结为;科研、传授学问和教育、文化。他虽然把科研作为大学最重要的功能,但没有否认教学和人才培养,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主张科研要与教学结合起来。他指出:“研究与教学并重是大学的重要原则。”[6]这对于研究型大学过分重视科研而轻视教学的倾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美国当代最富盛名的高等教育思想家之一科尔提出了“多元化巨型大学”的概念,认为大学的功能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包括生产性职能、消费性职能和公民职能。他认为,大学的职能是动态、发展的,而不是不变的;大学的职能是复杂多样的,彼此之间可能是矛盾的,有些职能彼此结合得好一些,有些职能结合得差一些。所以大学要想实现自己的总体目标,必须维持这些职能的理性平衡;多元化社会中的多元化大学组成一个多元化的系统,大学的目标是不同的,因此并不存在统一的职能模式,每一所大学的职能模式都可能与其它大学不同。[7]科尔认为,虽然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基本功能,但由于大学的职能越来越多样化,大学的人才培养已由原来的中心地位降了下来,“教学越来越不是中心了,研究则越来越重要。”[8]科尔的多元化巨型大学适应了多元化社会的多元化需求,对加强大学的普通教育,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严格学术标准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围绕高等教育三大职能展开的论战虽此起彼伏,但实践证明,今天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无一不是研究型大学,那里不仅有一流的学者、一流的教学研究队伍、世界顶尖的研究成果,而且培养了世界一流的学生。二、 高等三大职能主体地位的体现
    中国的大学理念和大学制度都是西方大学理念和制度传入中国的产物。
(一) 近代中国大学对职能的认识:大学的教学职能占主体地位
    近代大学经历了人才培养职能到强调既培养人才又从事学术研究的过程。可见最初的大学人才培养是唯一职能。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蔡元培认为,首先,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关”。其次,大学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可见,蔡元培受洪堡大学理念的影响,主张大学具有科研、教学两项功能,应科研与教学并重,人才培养必须以高深学问的研究为基础。他的思想不仅在当时是行之有效的改革思想,对我们今天办好大学仍有借鉴意义。
(二) 大学的研究职能占主体地位
     我国近著名的高等教育思想家梅贻琦在近17年的清华大学校长工作中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大学理念。他认为:“办学校,特别是办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9]多年来,清华大学在梅贻琦领导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今天清华大学的人均科研和研究专题仍居于全国高校之首。
(三) 教学-研究职能占主体地位
    新中国成立初期大学的职能是教学和科研,即人才培养和。从两者的关系看,人才培养一直是大学的基本功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仍坚持把培养人才放在首位,认为大学以教学为主,开展科学研究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完成一定的科学研究任务,促进学科的发展,从而赶超世界先进科学水平。
邓小平1977年在有关教育工作的谈话中指出:“重点大学既是办教育的中心,又是办科研的中心。”[10]这说明,重点大学应逐渐加大科研的分量,多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1978年10月颁布了《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以政策法规的形式肯定了大学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两大职能。1985年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也指出“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重大任务”。[11]所以,高等学校肩负着教学和科研两大职能,也就是说无论是重点大学,还是普通大学都要同时发展两种职能,二者却一不可。1993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重点建设100所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力争到21世纪初,有一批高等学校和学科点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和管理方面,达到世界较先进的水平。
   从以上政策文件形式规定的我国大学发展目标可以看出,科研已提到了及其重要的地位,单纯以培养人才为目标的大学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二者要并重,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和提供科技等方面的服务。
三、知识时代对高等教育三大职能主体地位的重新界定
    20世纪理想的大学是研究型大学,源于洪堡创建的柏林大学,后传入美国,逐渐成为一种理想的大学模式。研究型大学的建立拓展了学科的设置,使研究型大学成为学科齐全的综合大学。研究型大学也力求将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有机地结合,具有教学、科研和服务多种功能。时至今日,美国的研究型大学仍为其它国家的大学所羡慕,是许多国家追求的理想大学模式。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经历着巨大变化,大学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在过去百年化中形成的现代大学的职能,都与新世纪社会的需求有着明显不适应之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处在经济时代的我国大学的一些校长和学者开始逐渐认识到,办好大学仅有国家的法规、方针和政策是不够的,大学工作重在理念指导,因此有必要对高等教育三大职能的主体地位进行重新认识,以引领大学工作的发展。这里较有代表的大学理念是文化素质教育理念、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理念、服务型大学理念。基于三种理念,需要对教学、科研和服务重新认识。
(一)教学、科研并重,是大学的重要职能,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
    大学应由单一学科门类向文、理、工、管、医、农等综合性大学转变,由以教学为主向教学、科研两个中心并重转变,由以本科教育为主向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并重并高度重视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转变,由只重科技教育向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并重并重视素质教育转变,由自我封闭向国家化转变。[12]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实现上述转变的关键是,教师应首先转变自身观念,习惯于搞好教学而忽视科研的教师不占少数,全面素质教育的成败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的水平,因此,新时代为教师提出了全面提高教学素质与研究素质的挑战。
(二)教学、科研并重,以科研带动教学,是教师实现职责的途径。
    研究是核心,教师要在不断做出重大科研成果的同时,培养出众多有创造性的学生。这里要求教师将科研当做工作的灵魂,而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加品,更不是评职晋级的手段。同时教师应将科研工作与发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紧密结合,并力争与世界接轨和赶超世界水平。在教学、科研、服务三大职能的关系中,应认识到科研是中心,用科研带动教学实现社会服务。改变教学与科研的“割裂”,教学与科研与社会的“割裂”。
(三)教学、科研并重,是大学为社会提供服务的手段,是基础,是由研究型大学深化发展而来的服务型大学,要求大学的教学和科研走出“象牙塔”,因为大学不能只为教学和学科而存在。大学之所以存在,首先是为学生服务,其次要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创造知识,引领知识。这里需要我们搞好教学与科研的同时,要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服务对象的关联度。为科研而科研只能在“象牙塔”里徘徊,走出来融入社会乃至世界主流才是我们的目标。
[1]伯顿·克拉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新论:多学科的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45页。
[2]威廉·冯·洪堡著,陈洪捷译:《论柏林高等学术机构的内部和外部组织》,载《高等教育》,1987年第1期。
[3] 同上)。
[4](康建:《“威斯康星思想”与当今高等教育改革》,载《外国教育》,1988年第4期。
[5]Flexner, Abraham.Universities:American,English,German. New York,etc.: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30.p.149。
[6]雅斯贝尔斯著,王立权译:《雅斯贝尔斯自传》,第58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
[7]Kerr,Clark.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Albany,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1.pp.64-65。
[8]克拉克·科尔著,陈学飞、刘新芝译:《大学的功用》,第27页,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9]黄延复、刘述理编:《梅贻琦教育论著选》,第5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同志论教育》,第39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
[11]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第1641页,海南出版社,1998年。
[12]杨叔子:《高校应成为知识的动力源》,载《高等教育研究》,1998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