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别“偷”了孩子的未来——试析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文化意识因素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3-02-14

    (三)“民”—培养生态文明理念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阶段,是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
  在社会公众中贯彻“天人调谐”思想,在微观上逐渐指导民众价值取向、消费行为的转型,形成生态理念、创新意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生态文明理念,使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成为人们自觉行动的指南。
  首先,在生态价值基础上,形成人的生态伦理。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调控者,要考虑自身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独特责任,有照看生态万物的义务,使自然演化得更好;另一方面,人作为生态价值的受动者,要顺应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组织演进规律,而不是违反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演化规律,做拔苗助长的罪人。对自然犯罪就是对自己犯罪,就是破坏人类长远的生存根基。这就要求人类的生活方式必须按照生态规律的要求进行重塑。
  其次,引导消费行为,倡导‘绿色消费”。所谓‘绿色消费”,就是从满足生态需要出发,以有益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内涵,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的统称。倡导和逐步推行“绿色消费”,一是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要强化宣传引导,提高公众审美鉴赏能力、识别和挑选能力、质量监督能力及适度消费能力,引导消费者增强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二是引导资源节约型生活方式。通过编写培训教材、消费行为守则和资源节约公约等,引导合理消费,规范消费行为。
  再次,通过规范的生态教育制度,培养千百万具有生态文明理念的新人。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各类学校要把生态环境保护列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可以通过‘生态体验’、“生态实践’课,让学生切身体验在“钢筋水泥、烟尘污水”和“森林氧吧、青山绿水”间的不同感觉,从心灵深处感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利用植树节等节假日开展绿色行动,组织学生开展全民植树、‘绿色使者”认养小树等活动;兴办绿色学校,开办生态夏令营,开展青年环保志愿者行动和绿色家园创建活动。将循环经济理念和知识纳人基础教育内容,做到以教育影响学生、以学生影响家庭、以家庭影响社会,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把节约资源、回收利用废弃物等活动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为,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最后,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循环经济的科普及教育活动。借助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多种传媒渠道,通过舆论、科普宣传等途径,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活动,如举办专题讲座、研讨会、经验交流会、成果展示会、开设绿色购物网和印发宣传品等,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提高国民的环境意识。

    (四)“学”—深化科学研究
  科学技术研究、学术研究部门,应在其工作中贯彻“天人调谐’的思想,紧紧围绕循环经济开展各项工作。
  首先,建设循环经济发展所需的技术支撑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的先导力量。一项新技术和新工艺的突破,不仅会减少资源的消耗,而且能实现废弃物的‘零排放”。目前,中国已经开发出了一些环保经济适用技术,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某些技术上取得了一些突破。但从总体上看,中国现行的一系列相应的高新技术发展规划,如国家重大项目攻关计划、火炬计划等,主要集中于资源的开发,对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规模经济、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涉及较少,大多数企业还没有能力开发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因此,科学技术研究部门需要把价值概念引人科学研究和实践中,发明和制造既有利于大多数人的利益,又有利于自然保护的科学技术;对科学技术成果的评价,既要有社会和经济目标,又要有环境和生态目标,实现科学技术发展的‘生态化’;应将循环经济作为科技攻关专项,支持清洁生产技术、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的研究,组织实施循环经济重大技术产业示范工程,突破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其次,加强循环经济发展的研究。积极开展关于循环经济的经济学、哲学、伦理、文化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如:在经典经济学基础上,引人“自然价值,因素,以不仅要追求经济增长,更要实现经济发展为目标,重新建构经济学理论、概念和框架,重新建构国民经济体系的理论和实践,建立循环经济学;绿色GDP核算体系研究;科学、公平、合理、有效的环境资源有偿使用机制研究;资源环境有偿使用制度研究;不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度研究等等。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可以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也为科学技术顺利转化为生产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带有预言性地指出:‘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因此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绝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所有罪恶都来自“偷窃”,我们别“偷,了孩子的未来!
  在传统的线型经济发展模式下,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就了畸形的社会文化价值观,追求挥霍浪费型生活方式的人们,在纵欲无度之后,剩下的只有精神的空虚。而循环经济的发展则要求我们重新审视社会文化价值体系、审视经济发展和人类存在的关系,建立一种能够整合经济增长、生态保护和社会发展基本需求的新型文化价值体系。同时,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调谐,思想,要从官、产、民、学四方面把“天人调谐’思想转化为人们自觉的、能动的文化意识,构建与循环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文化意识环境。这种新型的文化意识的形成是人类的新经济文化运动,是人类思想观念领域的深刻革命,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反思和超越,是在更高层次上对自然法则的尊重和回归,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