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二语习得研究对比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汪玲玲 盛楠 时间:2010-10-07

摘要: 第二语言习得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边缘交叉学科, 经过30 多年的发展历程, 近年来二语习得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展。本文在回顾二语习得研究发展里程的基础上, 介绍国外二语习得的研究。同时本文对20 余年来二语习得的研究状况也进行了全面, 同时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并就如何促进二语习得研究与我国外语教学实践的结合提出建议。
关键词: 二语习得; 国内研究; 国外研究

Abstract: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has developed into an independent frontier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 After more than 30 years' development, the range of the SLA study has expanded continuously.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review of the SLA development, gives an account of the SLA research from abroad.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also provides a general survey of SLA research in China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and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in China' s SLA research. At las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advice on how to combine the SLA research with th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 China.
Key words: SLA; research in China; research abroad

1 引言
第二语言习得主要研究人们在掌握母语后获得二语的过程和。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它兴起于上世纪60 年代末、70 年代初, 其标志为中介语理论的提出, 迄今已有三十多年的。近年来二语习得研究的领域不断拓宽, 各种理论和学说不断更新, 研究方法和手段日益化和多样化。自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二语习得研究领域在中国开始起步, 国内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也已经历可20 余年的发展历程。我们重新审视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不但有助于我们深化对这门学科性质的认识, 而且能够帮助我们科学地分析和决策语言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具有重大现实指导和启发意义。
2 国外二语习得研究的历史回顾
行为主义心和结构主义语言为二语习得研究的早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前提。盛行于20 世纪中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 学习是一种行为形成的过程, 语言行为是由“刺激———反应”构成的。这种理论强调, 语言是一种人类行为, 而不是一种思维现象, 语言的发展被描述成一系列习惯的养成。同期对语言学习理论产生重大影响的还有结构主义语言学, 这一语言学流派认为, 所有人类的语言都是有层次的, 层次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之一, 语言学应着重研究语言的结构和形式。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有机结合催生了影响深远的对比分析学说。该学说在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历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Fries(1945)最早从理论上提出将对比分析应用于教学, 主张应在对学习者的母语和所学外语进行科学对比和仔细比较的基础上编写教材。一般认为, Lado 的《跨文化语言学》( 1957) 是第一部探讨具体的对比分析方法的著作。Lado把外语学习的主要困难归于母语与目的语的差异, 认为通过对比两种结构的异同可以预测外语学习者的语言错误和难点。根据Lado 的对比分析假设, 母语与目的语相似的地方容易产生正迁移, 而负迁移往往来自于两种语言的差异,差异越大, 干扰也越大。Lado 提出的理论被后人称为强式的对比分析假设。Lee (1968)进一步发展了这一假设, 他甚至认为外语学习中的困难和错误主要甚至全部来自于母语的干扰。但是在70 年代初, 对比分析遭到激烈的批评。一种批评来自对对比分析的预测能力的怀疑; 另一种批评涉及两种语言对比的可行性问题; 此外, 还有来自教学实践的批评。归结起来, 对比分析的理论危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 1) 关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心灵学派认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借助实验室条件下的动物的学习行为来解释人类在条件下的语言学习是毫无意义。“刺激——— 反应”的理论无法解释人类语言学习的复杂性, 模仿与强化的概念也无法说明人类语言学的创造性。( 2) 对比分析的两个虚假命题。根据对比分析的强式说, 二语学习者产生的错误完全可以通过两种语言的对比来预测。由此推论, 语言的差异等于学习的难点, 学习的难点必然导致语言表达的错误(error)。问题是, 语言的差异是语言学上的概念, 学习的难点则是心理学上的概念。学习的难点无法直接从两种语言差异的程度来推测。教学实践也证明, 依据对比分析确认的难点事实上并不完全导致错误的产生。( 3) 分类范畴的普遍性问题。两种语言的对比涉及作为对比基础的范畴的普遍性问题, 但是, 试图寻求两种语言系统分类范畴的一致性, 抑或是表层结构的普遍一致性都是不现实的。即使是表层结构看起来对等的两个句子, 其交际功能也很难一致。因此, 系统的对比面临分类范畴不一致的问题。失去对比范畴的一性, 科学恰当的或者说有意义的对比便无从谈起。对比分析的理论方法存在的致命弱点,如果归结为一句话, 那就是, 人们试图用简单的语言学的方法解决复杂的心理学的问题。由于对比分析难以预测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可能犯的错误, 60 年代后期至70 年代初人们便把研究兴趣和重点转移到对二语习得者的语言错误本身的分析。错误是语言学习过程的重要特征, 错误分析使人们将视线从避免错误转移到研究错误上来, 从而为研究二语习得学习过程提供了一种更直截、更有效的方法。语言错误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由于受母语影响造成的错误, 另一类则是二语习得者不受母语影响而出现的错误。这两类错误还可分为: 语言使用过程中的偶然的和随机性错误(mistakes) 和反映学习者过渡性语言能力但具有规律性的错误(error)。对教师来说, 错误是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信息来源, 错误分析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手段。错误分析可以使教师了解学习者已经具有的语言水平, 从而推断学习者还必须学哪些内容。此外, 我们还可以通过学习者的语言错误了解语言到底是如何学会的,如学习者所使用过的学习策略和程序等。这些错误业可被学习者用作验证某些假设的手段( Corder 1967) 。
但是, 错误分析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Bley-Vorman(1983)认为错误分析不应只从目标语的角度来描写和分析错误, 这样得出的结论会具有很大的片面性, 他把这一局限性叫做( 比较失误) 。换句话说, 错误分析建立在分析学习者错误的基础上, 忽视学习者自己的独特的规则系统, 因此只能说明学习者的语言距离目标语有多远, 但是不能提供足够的材料来描写他们的中介语系统。忽视了学习者已有的语言能力(学习者在每个阶段能够做什么), 只关注错误本身而忽视了对二语习得发展过程的总体把握, 没有把错误放在语言习得发展这一动态过程中去分析和解释(Schachter 1974)。另外, 错误分析不能解释回避策略。当遇到较难或没有把握的语言点时, 学生往往会采取回避的策略,这种情况下, 错误分析的信度和效度就会大打折扣。Schachter 把这个缺陷叫做“错误分析中的错误”。
Chomsky(1965)对母语习得本质的阐述为70年代初的二语习得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Chomsky 认为, 行为主义的观点无法解释语言习得中的两个基本事实: ( 1) 儿童能够创造性地使用语言, 他们能够理解和使用以前从未听说或接触过的语言; ( 2) 即使是在有缺陷的语言环境中,儿童依然可以系统地获得语言。他认为, 创造性是语言的本质之一, 人类语言的这一特性是无法以任何形式的“刺激———反应”学习方式来习得的。人类的这种语言能力只能来自于人的大脑本身, 而不是外界因素影响的结果。由于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存在着理论和实践上的先天不足, 人们开始另辟蹊径, 将研究重心逐渐由对比两种语言间的异同和分析语言学习者的错误转变为研究语言学习者和他们的语言。Selinker 于1972 年发表了著名的Interlanguage 一文, 提供了中介语的概念。Selinker(1972)认为, 二语学习者在某一特定时期所掌握的语言体系既有别于其母语, 也有别于二语, 而是一种独立的语言体系, 即中介语系统。Corder ( 1967,1971) 曾用特质语言(idiosyncratic dialects) 和过渡能力(transitionalcompetence)来表示这一概念, Nemser( 1971) 则采用了近似体系( approximative systems) 这一术语。

Selinker 认为, 二语习得与第一语言习得之间最主要的区别在于, 大部分二语学习者的中介语在过程的某一阶段出现了石化现象( fossilization) , 大约只有5%的人能够达到中介语连续体的终端。Slinker 指出, 这部分人之所以能够成功, 是因为他们利用了人脑中的潜在语言机制( latent language structure) , 这种机制类似于Chomsky 的语言习的机制( language acquisitiondevice) 概念。Yip( 1995) 认为, 从上看, 中介语研究是错误分析发展而来, 但它关注的并不仅仅是语言错误, 而更关注语言知识的整个系统和组织; 语言错误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Ellis (1994) 在评价早期的中介语理论时指出, 中介语理论是二语习得研究的一个恰当的起点, 它是第一次旨在为二语习得提供解释的理论。因此, 中介语的概念使得二语习得领域有了自己独立的研究方向, 也标志着二语习得研究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 我国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回顾
由于历史原因, 国内学界接触二语习得理论和发展相关研究要比国外晚10 多年, 此前,国内长期以来对如何教授语言研究教多, 而对语言学习理论作专门的、深入的研究教少。二语习得理论引入我国, 给语言与语言教学研究者们一极大启发。应该看到, 西方现有的二语习得理论主要是以印欧语言为基础, 虽然这些假说、模式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但汉语是离印欧语言谱系教远的一种语言, 它在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字以及文化内容负载方面所体现出的特点, 必然给以汉语为母语的二语/外语学习者和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带来不少特殊的问题, 所以在的环境下研究二语习得更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内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按前10 年和后11 年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3.1 第一阶段(1984- 1993): 理论的介绍、探讨和初步应用
这一时期, 国内外语和语言学/汉语类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译文、和书评等涉及到的主要内容有: 理论和研究综述, 如二语习得理论的译介、语言习得研究概述和发展评述等; 中介语研究,主要涉及偏误分析、习得顺序和中介语发展过程、中介语语用学等; 二语习得的外部因素研究,如影响习得的因素、语言输入等; 二语学习者认知机制研究, 如母语的作用、对语言的认知等; 二语学习者个体差异研究, 如学习者的年龄问题、学习者策略等; 课堂教学与二语习得研究, 如二语教学的基本特征和策略、二语习得中课堂教学的作用等。
3.2 第二阶段(1994- 2004): 研究深入发展并走向成熟
在此期间, 国外二语习得研究原著得到教系统的引进, 国内学者还以论文或书评的形式将一些国外该领域理论研究和专题研究的新作介绍进来。同时, 一批国内学者撰写的二语习得研究专著和论文集也相继出版; 有关二语习得研究的国家级科研立项数目有了大幅度的增加, 仅国家社科“九五”和“十五”规划项目中就共有12 项相关课题立项; 一些汉语和中介语语料库也相继建立; 国内许多高校开始了二语习得研究方向的人才培养。
1994- 2004 年这11 年是二语习得研究在国内逐步进入成熟的阶段, 此间不但涌现出大批的研究成果, 而且研究领域日益拓宽, 研究层次深入发展, 研究水平不断提高, 研究队伍逐渐壮大,充分显示出国内该学科研究的生机活力。
4 我国二语习得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4.1 国内二语习得理论研究总体看来进展乏力理论研究还不够系统; 在理论建设方面, 涉及具体方面的微观研究教多, 缺乏宏观理论建构的研究; 理论的独特性不强, 很多研究还仅仅停留在对某些理论原则的阐释评述层面上, 在结合中国的实际、建立中国的语言教学理论方面, 没有形成自成一体的理论体系。
4.2 国内二语习得的研究方法依然存在问题
首先, 以访谈、观察等材料为基础的质化研究远落后于以数据材料基础的量化研究, 量化研究中问卷调查远多于实验法, 将定量法和定性法有机结合的研究还是少数; 其次, 验证性研究缺乏, 已发表研究报告对研究步骤描述不够详细, 难以重复; 再次, 目前研究大多是静态共时研究。国外从上世纪90 年代后期已经开始重视二语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动态研究, 对仍处于静态研究阶段的国内研究者提供了有力挑战。
4.3 国内二语习得研究学科定位模糊作为
一门多学科、跨学科性研究领域的学科建设, 似乎还停留在国外二语习得界以语言学中心论为其特征的发展早期阶段, 对该学科属性的认识并没有与时俱进, 而是落后于该学科的发展。学界对其学科定位也并未达成共识, 这势必会影响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4.4 国内学界有人对于二语习得的应用研究
存在着功利思想, 机械应用二语习的理论和研究“结论” 对于接触到的二语习得理论和研究成果首先热忠于实现其实用价值, 而不考虑外语与第二语言教学完全不同的特点, 不考虑所用理论是否适合中国语言教学的实际, 没有认识到课堂二语习得研究成果中的某些观点只有学术价值而无应用价值, 这种盲目照搬套用的结果对教学必然有百害而无一益。二语习得研究在我国开展20 余年, 虽然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很多论文, 也有专著和文集问世, 但几乎没有召开过专题学术会议, 这不利于研究成果的有效交流; 没有成立专门的学术团体来组织和协调国内的研究活动, 国内的二语习得研究在相当长的时间基本处于各自为战的松散状态。
5 二语习得与外语教学的结合
二语习得与二语/外语教学研究国内学者从宏观上探讨了二语习得主流理论对我国语言教学的启示、二语习得研究成果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问题以及理论与应用之间的互动关系等,从微观上具体探讨了二语习得理论和模式对各语言技能层面教学的启发和指导意义。戴炜栋和束定芳老师基于二语习得理论启发, 系统探讨了影响外语学习的若干主要因素、对比分析、误差分析、中介语和交际策略等几个重要方面研究的理论意义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王初明老师在若干有影响的二语习得理论模式启发下, 根据我国外语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环境,尝试设计了一个中国学生外语学习的理论模式。我国学者还认识到, “第二语言”与“外语”学习无论在语言环境、语言输入、还是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情感因素、认识基础、掌握程度和学习目标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 混淆这两个不同概念就会混淆二语教学与外语教学完全不同的特点。关于正规的课堂教学对语言习得的作用,    刘润清认为, 正规授课间接提供的一种语言环境, 对达到更高的语言水平是有利的, 因为只有注意到语言形式才能开始加工和习得语言; 胡壮麟认为, 就目前我国大学英语学习仍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情况下, 英语习得应持灵活态度, 即可分为完全习得、指导性习得和自学性习得。教师要引导学生的自学性习得, 这样才能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英语水平。对于二语习得研究和语言教学的关系, 有学者认为, 二语习得研究虽然不能为教学提供直接可资借鉴的、便于操作的成果, 但是能加深我们对学习活动及教学活动的理解; 二语习得研究与语言教学实践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前者为后者提供原则和理论, 后者为前者提供实践园地、进行行动研究并提供实证, 从而得出更为的研究结果。
6 结语
二语习得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发展虽然仅有30 多年的历史, 但留给了我们许多思考和启示, 首先, 二语习得研究被引进国内的时间不长, 国外的理论还需在我国的外语教学环境中加以不断地验证。其次, 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差距与不足, 因此密切结合中国学习者的特点进行二语习得研究将有助于认识中国学生外语学习的客观规律, 揭示外语学习的认知心理过程, 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外语教学指导思想, 有助于解决我国外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诸多问题, 从而整体上提高我国外语教学水平, 发展我国的外语学习理论和外语教学理论。
 
:
[1] 戴曼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理论建设问题[J].国外语言学, 1997, ( 4) .
[2] 戴炜栋, 束定芳.论中介语的认知发生基础[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 ( 9) .
[3] 胡壮麟.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习得[J].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4, ( 4) .
[4] 贾冠杰.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之间的矛盾统一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 ( 12) .
[5] 乐眉云.二语习得研究的多学科前景[J].外语研究, 2001, ( 4) .
[6] 束定芳, 庄智象.外语、第二外语、母语及其他[J].外语教学, 1994, ( 2) .
[7] 文秋芳.二语习得研究方法35 年: 回顾与思考[J].外国语, 2004, ( 4) .
[8] 王立非.国外二语习得研究新进展[J].国外外语教学, 2002, ( 5) .
[9] Beck, M. L2 Acquisition and obligatory head movement: English- speaking learners of German and the local impatient hypothesis [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98, ( 20) : 311- 348.
[10] Doughty, C. J. &M. H. Long. (eds.). The Handbook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 Oxford: Blackwell. 2003.
[11] 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12] Flege, J. F. Age constraints 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J].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1999, ( 41) : 78- 104.
[13] Foster- Cohen, S. Relevance Theor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behavior [J].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2004, ( 20) : 189- 192.
[14] Fries, C. Teaching and Learn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M].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45.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