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3-02-14
   [摘要]文章通过对就业和人才效益状况等方面的调查分析,指出中职教育存在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难以匹配、毕业生素质结构与所需人才素质结构难以吻合、传统就业观念与市场化就业体系难以调和等问题。为此,应建立区域性职业教育管理和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区域性专业布局调整,培养素质结构合理的技能人才,提升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能力
 
  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进一步加速,作为与经济关系最为直接、最为密切的职业教育也必然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本文通过对金华市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基本情况的调查,分析当前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现状、问题及成因,并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一、中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金华市中职教育在规模、质量上已达到了一定水平,但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方式和效率方面还有待研究。本文从就业、人才效益和培训机制方面作了调查,对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作了评估与分析。
  (一)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
  1.凸显“低端就业”特点。当前全市产业集中度偏低,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分布相对分散,区域内产业合作步伐缓慢,缺乏产业集中度高、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中职毕业生的非正规低端就业特点较为明显。调查表明,大部分中职学生就业于中小规模民营企业,其中80.1%的毕业生就业于民营企业,44.7%的毕业生就业于100人以下的小规模企业;大部分中职学生就业岗位层级不高,主要以一线操作工为主,技术要求不高,其中就业于企业最低层级——操作层的占65.7%;多数中职学生的技术层次还不高,已成为技术带头人或技术骨干的比例较低,仅占10.1%;多数中职学生的薪资处于较低水平,63.9%的在岗中职生月薪在2000元以下。 初显“多元就业”格局。从就业渠道上,金华市中职学生已突破了单一的就业格局。调查表明,从就业途径上,有通过招聘、学校安排、家族企业工作、社会关系等多种途径,其中以学生自谋工作为主,占67.1%。从就业形态上,呈现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向上走,即升入高职深造。在就业导向的政策调控下,近年来升学比例较低,2008年毕业生的高职升学比例为15.1%,但由于发达地区职教高移的趋势及就业升学“立交桥”的构建,该比例正在攀升。二是向外走,即本区域以外就业或本专业以外就业(非对口就业)。调查表明,本地就业率仅为54.6%,对口就业率也不高,仅为51.1%,其中财经、服装等专业学生对口就业率最低,不到35%。三是自主走,即自主创业。但选择创业的学生较少,比例仅为4.5%。 不再坚守“从一而终”。中职学生就业的灵活性与变动性日渐显现,就业稳定性总体较低。针对2008年毕业生的调查表明,两年内没有换单位的学生只占37.7%。同时,在就业时间上也表现出一定的变通性,不再走“毕业后再就业”的固定程式,许多学生毕业前就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合同,这类学生占到71.9%。
  (二)人才效益状况的调查分析
  1.中职学生的“数量效益”。当前全市产业结构的层次还不高,中低端技能型就业岗位数量居多,中职学生理应是企业中的技能主力军。但从调查情况看,被调查的96家企业中,员工总人数为43401人,其中本地中职(中专)学生人数为9028人,仅占20.8%;而外来务工人员较多,外地员工(金华地市以外)占54.0%。欠发达地区流向本市的务工人员成为本区域企业一线操作工的主体,而本区域中职学生呈现向大城市大企业外流的倾向。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区域间技能人才的大批流动,中职学生服务区域经济的“数量效益”不高,且存在不确定性。 中职学生的“质量效益”。本次调查选择了道德修养、工作态度、业务水平等9项指标,围绕“企业对中职生的素质评价”和“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进行调查。调查表明,企业对在岗中职学生素质的总体评价一般,满意度总体不高,大多集中在“基本满意”与“一般”选项,其中满意度最高的是工作态度和业务水平,满意度分别为25.0%和21.1%,不满意度最高的是心理素质,比例为6.3%(见图1)。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素最看重的是工作态度和道德修养,把这两项确定为第一重要员工素质的企业比例分别为45.7%和40.0%(见16页图2)。
  但从“企业对中职生的素质评价”和“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对比来看,两者一致性不够好。取前者的“满意”项和后者的“第一重要”项进行对比分析后认为,企业对中职毕业生的工作态度、道德修养的认可度与实际需求之间相差较大,业务水平等素质的认可水平已超出了企业实际需求水平(见图3)。
  调查还发现,对于一线劳动者,企业最喜欢录用的群体是中职生,但目前企业一线劳动者学历层次多数是初中或以下学历,占58.2%,企业技术骨干的学历层次多数是职高或相当学历以上,占86.1%。
  可见,企业对中职学生认可的素质要素与企业所期望的素质要素之间还不够一致,并且,企业所期望的中职学历层次在企业在岗人员中所占的比例也不高,中职学生的“质量效益”难以显现。
  二、主要问题及困境
  当前,中职学校与企业的本位主义让他们习惯于站在自身的立场来决策,尽管他们的共同利益是明确的,但缺乏一个超越他们的机构来协调,难以实质打破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壁垒,由此造成的问题与困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中职学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难以匹配
  1.规模不对等。受传统文化与就业观念的惯性影响,短期内还无法改变普职招生冷热不均的问题,而且今年浙江省对普职招生比1∶1的要求从政策层面出现了松动,金华市中职规模面临前所未有的萎缩,中职教育从规模上达不到服务地方经济的水平。由于金华市属浙江中部较发达地区,多数学生不满足就业于企业岗位的最低层级,有自主创业、到一线城市就业或向中高层级岗位流动的倾向,本地一线操作工人中外来务工人员比例反而较高,出现区域人才交叉流动的现象,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结构不对接。当前,中职学校由于招生困难只能强力迎合学生或家长对专业的需求,忽略对地方产业结构现状的分析。从全市单位就业人员结构与中职教育专业规模结构对比情况看,制造业、建筑业的就业与专业规模虽然较大,但存在明显的结构性负偏离,预期会凸显“供不应求”的人才供需矛盾;而金融业、计算机服务业等行业存在较大的结构性正偏离,中职毕业生“供过于求”已在所难免。(如表所示) 能级不对应。中职学校专业结构的能级向上提升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升入高职深造,提高学历层次;二是转入技工学校或技师学院,取得更高级别的技能工种。金华市技工类学校相对较少,具备培养技师或高级技师资格的只有2所,每年能输送高级工以上技能素质的学生约为900人。同时,中职学校专业结构的能级也可以向下延伸,面向失业青年、农村劳动力和其他失业人员开展短期职业培训,而这一方面起步较晚,每年的培训人数非常有限。中职学校专业结构的能级向下延伸,面向弱势群体的培训规模还远远不够;而向上延伸的着重于学历提升的高职教育规模相对较大,但针对技能层次提升的技工类教育规模还可扩大。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