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方式研究综合述评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陈卫峰 时间:2013-02-14

  二、国内研究综述
  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后,国内学者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场,结合我国国情和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的着手点从宏观上看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本质和必要性;二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含义;三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措施和方法。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一)从本质和必要性上来看, 崔巍提出经济发展理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理论反映,源于斯密和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是二战后在发达国家广泛流行的经济理论,其大体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现代经济发展理论及模型的建立强调科学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但是,发达国家经济学家自身存在的认识论缺陷使其不可能科学完整地建立经济发展理论及模型,因此必须遵循马克思的方法论从理论为实际的反映入手建立科学模型,并指导中国社会经济建设实践,特别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践。唐龙提出考虑经济发展方式问题要重视发展观的更新对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推进作用。         (二)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含义上来看,毛林根等人运用经济学中的产业经济理论,从新的视角提出了“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指在国民经济承载能力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的尽快发展”的观点;界定了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不同内含。李炳炎 、向刚从政治经济学理论涵义角度出发,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为基础,赋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政治经济学含义。他们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积极推进政府改革,把增进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加快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方法上来看,杨欢进提出,当前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从非结构优化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结构优化型经济发展方式;从非协调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协调型经济发展方式;从不可持续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可持续型经济发展方式。徐佳宾认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经济发展中的结构关系亟需调整。其中,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最为重要的是3个方面关系,在路径依赖方面应从以资源和投资为导向的经济增长转向创新导向,在结构转变方面应从以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转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共同主导,在福利改善方面应从以效率优先的收入分配的取向转向效率和公平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取向。
  三、国内外研究评价
  国外经济学家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及应采取的方法和构建的模型出发,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思考并着力解决经济增长与发展面临的问题。随着时代的推移,不同的思路和方法、模型应运而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从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论,到马克思的生产关系框架下的经济发展理论,再到以刘易斯为代表的城乡二元经济论,一直到杨小凯构建了劳动分工演进模式解释经济发展,为经济发展理论提供了微观基础。但是,这些观点、模型相比较而言,除马克思的经济发展理论具有普遍适用性之外,其他理论都有其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我国学者以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以经济发展为根本目标,以我国国情为标志,建立科学模型,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本质及必要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含义、经济发展转变的方法措施、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理论分析探讨,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思考。但是由于研究主要是从十七大以后才真正开始,时间有限,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概念的区别、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含义,某一方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具体做法等,缺乏系统研究。主要研究体现在和十七大报告以及科学发展观的联系上,定性的描述多,而量化模型较少,缺乏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一系列指标体系的构建,不能全面、客观地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进行系统分析。综上所述,我们应把国内外经济发展理论有机结合,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方式理论。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