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方式研究综合述评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陈卫峰 时间:2013-02-14
摘 要: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出发,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一热点问题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分析与探讨,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研究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问题,并进行综合述评。
  关键词:经济发展发展方式综合评价
  
  长期以来,经济发展一直是经济学家们普遍关心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是研究的热点所在。不同时代的经济学家从各自角度出发对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及二者关系进行了定义,通过理论分析、构建模型等方法探讨影响经济发展的诸多要素。从国外来说,亚当.斯密、马克思、刘易斯、保罗·罗默、杨小凯等人都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我国学者在党的十七大以后,站在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进行了系统研究。
  一、国外研究综述
  (一)亚当·斯密在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围绕富国强民这个目标,展开了对经济发展理论的研究。研究成果突出的体现在他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原因的研究》。他指出,经济发展以工业发展和农业发展为前提,应建立一种制度,市场自由配置资源,劳动、资本自由流动,对外贸不加以干预,才能真正的促进经济全面发展。他还指出,分工、科学技术可以促进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合理搭配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比例,并同资本积累和收入联系起来,强调自然资源以及技术进步等因素是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二)马克思的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提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构成该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脱离生产关系的生产力,先进的生产关系会促进经济发展,落后的生产关系会阻碍经济发展。这为以后的经济学家研究经济发展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制度框架基础。马克思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理论可以解释为较早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就是经济发展。马克思的增长方程式有几个假定前提:1.社会总产品分成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部类。2.全部年产品在价值形态上可以分解为三个部分,即W=C+V+M;其中C代表生产产品时消耗的不变资本价值,V是补偿可变资本的价值,M是生产的剩余价值。3.产品按照它们的价值交换。4.不存在技术进步。由此出发,马克思首先进行了简单再生产的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使社会再生产规模扩大,经济发展必须进行扩大再生产。并提出扩大再生产的两个前提条件: I(v+m)>IIc 和II(c+m-m/x)>I(v+m/x)。以及3个实现条件:I(v+△v+m/x)=II(c+△c)、I(c+v+m)=I(c+△c)+II(c+△c)、II(c+v+m)=I(v+△v+m/x)+II(v+△v+m/)。为经济发展及经济发展方式研究奠定了理论框架基础。
  (三)发展经济学中结构学派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城乡二元经济模型,被认为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普遍理论。阿瑟?刘易斯1954年在《曼彻斯特学报》发表的《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的著名论文,提出了典型的二元经济理论模式(即封闭经济条件下的二元结构模式和开放经济条件下的二元结构模式)。从而为发展中国家由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提供了一般性或规律性的理论基础。
  (四)以罗默、卢卡斯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理论 将知识和人力资本因素引入经济模式,确认了制度与政策对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并总结出一套政策来促进经济发展,如发展教育;刺激物质资本的投资;保护知识产权;支持研究与开发工作;实行有利于新思想形成并在世界范围内传递的国际贸易政策等。它所强调的规模收益递增、外溢效应、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等,是对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的重大突破。它较好地解释了一些经济发展事实,其丰富的政策内涵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及发展政策的制定与运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五)杨小凯1991年在《政治经济学期刊》上发表的《经济增长的一个微观机制》,奠定了他在国际经济学界的地位。他以社会产业结构或分工状态当作固定不变的因素,研究资源在其中的最优配置,构建了劳动分工演进模式解释经济发展,为经济发展理论提供了微观基础。杨小凯认为,促进分工与交易以及知识的发展对经济增长和发展极为重要。 一国的制度创新,应当朝着促进分工、降低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方向发展。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