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软实力战略论纲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倩 时间:2013-02-14

   (三)、传统文化中的软实力之源
传统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来源,而中国传统文化所指向的方向也正是我们通过文明复兴所追求的软实力战略目标的方向。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以下几方面的软实力资源:
1、和平与和谐的信念。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文化就开始了对和谐、和平的追求。道家的"天人共和乐",儒家的"和为贵""天人共优乐",墨家的"和合故能谐",这些思想经过历代思想家的发展,现实政治实践,形成了涵括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百姓日常生活的"和"普世价值。
    今天,"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正是对和平与和谐信念的发展与深化,它更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伦理美德。中国有必要让"和谐文化"走向世界,同时,世界也需要中国出口"和谐文化"。
    2、对自然的追求。
    中国文化追求的和谐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天人合一"的和谐,自然是支配一切的最终规则。我们在寻求软实力的过程中,有必要复兴对自然不断追求的中国古典自然观,有必要复兴中国这一整套自然哲学。
    这对于解决当前环境问题、追求人与自然关系困境解决之道、引导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国际秩序,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3、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中国历史是一段不断抗争、交往、融合的历史。而儒家思想本身的包容性使得各种外来思想、文化在中国文化面前一一被"化"。它们同时也为中国文化所吸收、融汇,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正如季羡林先生所指出,中国之所以不间断保持了自己的文化传统,不外乎内外两个原因。内因是:中国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外因是:不断有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外来文化与之交流。
    一个开发、包容的社会是国际交往中吸引他人,影响他人的必备条件,而一个开放、包容的文化最容易转化为一种开发、包容的制度,进而形成影响他国的软实力。我们必须追求中国文化的主体地位,恢复中国人的文化自尊心和自信心,以此凝聚国人,吸引世人。并以开发的胸襟,包容的态度化外来文化为本土,使之成为中国文明的有机组成。
    (四)、经济神话与中国模式
    中国最大的优势是经济优势,我们的软实力战略不能忽视经济。应当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经济和软实力的关系:其一,一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奠定了其政治地位的基础,世界经济格局也影响着世界政治格局。
    经济的相互依赖性使得国家之间政治上的相互依赖。中国如何利用其经济影响力打造符合自身利益的世界经济体系,如何变经济这一硬实力为软实力,是软实力战略必须考虑的。其二、经济崛起使得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公认度、公信度提高。尤其是在2008年的经济海啸中,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市场经济遭受重创,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却经受了严重的考验。这必将使得世界对中国经济的认同。其三,产业的发展有赖于文化软实力的增强,文化软实力又通过文化产业转化为一种经济效益。国家应当在战略上扶持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可以塑造民族精神打造文明风貌。文化产业的发展又离不开文化的繁荣和传播的支持。
    (五)、外交领域的软实力
    软实力最有效最应当的领域是外交领域,确切地说是本国的外交姿态和外交行动。中国宣布做"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大国",正积极投身国际秩序的建立,并以温和、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出现在全世界人民面前。
    中国对外政策究竟应当具备怎样的软实力资源呢?
1、外交上的亲和力
中国的外交风格深刻地体现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中,中国的外交政策体现了互相尊重的尊严、与人友善的和睦、共谋利益的双赢、积极承担的责任感。中国的外交追求的是和平、发展、合作,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在外交方面的价值推广上,中国不强行推广自己的价值和制度,更不接受霸权国家所强行推广的"绝对价值"。中国承认各国的主体地位,尊重各国的选择,中国提倡各国应有自主选择适合自身发展模式的资格和权利。这样一种开放、容忍、理解、交流的外交态度正是中国获取国际信赖的源头。
    2、温和地发展
    中国不扩张、不称霸,奉行和平发展的道路。
    正如新加坡资政李光耀所言"中国从来不是一个受传教士热忱所驱使,在全球传播其生活方式的狂热国家。至少明朝至今五百多年来,中国没有奉行过扩张主义。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将继续集中精力关注国内问题"⑥。中国这个热爱和平,追求和谐的大国,选择了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的民族复兴,文明复兴道路是用和平书写的,而成为大国的中国,仍将是一个和平的大国。
    3、对建立国际秩序的积极参与
    国际秩序就像一辆汽车,主导国际秩序的国家就像司机。中国必须通过自己的积极参与,建立起有利于国家安全的合作性机制。通过"润物细无声"方式来追求国家利益。在朝鲜半岛和平统一问题上应积极利用六国机制;在处理与中亚国家的政治合作关系上积极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在处理与第三世界关系上,不仅要充分利用在联合国的优势、与第三世界的传统友谊,更要积极与非盟建立战略性的合作关系。
    只有积极参与,才能让国际秩序这辆车沿着我们所期望的路线行进,才有可能成为"司机"。
    4、开展多种外交活动扩大影响力文化外交、援助外交、安全外交是与官方传统外交相辅相成的形式。
    各种"中X文化年"活动,积极主动地宣传了中国文化,加深了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各种国际援助活动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友善、负责任的中国,有效地消除了"中国威胁论"的影响。而派海军赴索马里执行护航任务展现出一个尽力维护世界普遍安全的中国形象。
    无论是文化影响力还是政治影响力,都成为一种国际社会的吸引力、同化力,这正是软实力的应有之意。
    (六)、碳政治中的话语权之争
    在人类历史上,技术革命往往带来政治、经济领域的力量重组,第一次工业革命让英国成为世界霸主,电气化革命让美国登上世界强国的舞台,信息化革命则成就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在过去几十年,美国和欧洲一直在生物技太空技术、能源技术领域中摸索、徘徊。生物技术由于遇到巨大的宗教和伦理压力而不得不有所停顿。在苏联的竞争消失之后,太空技术的浩大投资难以产生直接的经济收益。基于对人类传统能源耗尽的预测,欧美国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新能源技术"⑦。可以预测,未来的世界政治中,谁取得了能源政治--碳政治的话语、领导权,谁就会取得世界政治的主动权。
    而中国在世界政治趋势面前的国家发展战略必将考虑对中国的碳政治话语权的争夺。
    其一,中国的优势。中国政府所提倡并推行的绿色GDP概念是对衡量经济之指标的一个突破。充分考虑环境的重要性,经济成就中必须扣除环境代价后再予以考量,这正是中国对碳政治的积极实践。更为重要的是,"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屋建瓴地提出了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中国对碳政治身躬力",以积极的行为投身世界环境保护事业。
    这些行为必将为中国在世界政治中获得更大的合法性,公信力增加筹码。
    其二,中国以积极的态度履行这中国的环境义务,并以这种态度向世界推行"环境价值观"。去年年底的哥本哈根会议仿佛变成了一场发达国家的闹剧,会议未能达成任何实质性共识,但哥本哈根依然存在胜者,与发达国家在减排任务面前推卸责任相比,以中国为达标的发展中国家却主动的态度承担起环境义务。这种态度的不同必然会影响"碳政治"中的人心向背,谁可信?谁敢于承担?在将来的话语权之争中,谁将有更大的潜力?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
    中国的软实力战略必须牢牢把握每一个可能的机遇,以深远的眼光、负责任的态度打造自己的国际形象,确保在这场角逐中胜出。
    五.结语--拥有远见的软实力战略中国的发展道路上,我们如何面对一个个机遇?我们应当确定怎样的战略以寻求软实力?我们的软实力战略的核心是什么?答案是远见。
    我们的战略必须包含对世界形势发展的远见,包含和平的远见,包含对积极参加国际秩序的远见,包含对复兴中国文明的远见。这样的远见包含了我们的未来,也指引我们走向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未来。
    参考文献:
    ①伯特·卡根:《天堂与实力》,新华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第3页、第4页。
    ②JosephNye,"The Challenge ofSoftPower",Time,February 22,1999,p·21.转引自肖欢:《冷战后美国软实力的下降及其启示》,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第3期,第150页。
    ③公丕祥:《全球化、中国崛起与法制现代化》,中国法学2009第5期,第19页。
    ④马丁·雅克:《当中国统治世界》,中信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第160页。
    ⑤强世功:《大国崛起与文明复兴--"文明持久战"下的台湾问题》,开放时代,2005年第5期,第106页、第107页。
    ⑥李光耀资政的讲话见:"Create21",Asahi Symposium,Osaka,19Novermber 1996.转引自约瑟夫·奈:《硬权力与软权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172页、第173页。
    ⑦强世功:《"碳政治"--新型国际政治与中国的战略抉择》,中国经济2009年9月。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