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基于产业结构差异的财政支出效应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3-02-14

  本文分别以投资性支出、消费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作为因变量考察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并将产业结构变量纳入,模型扩展
  D是虚拟变量,用来表示各省经济特征,为简单起见,第二产业为主则为1,第三产业为主则为0,均为各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从各省数据看,没有第一产业为主的情况);本文还考虑了财政支出与虚拟变量的交互项gov*D。govit由capit、conit、trait分别表示,cap代表投资性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con代表社会消费性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tra表示转移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投资性支出直接作用于生产,包括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支出、简易建筑费、地质勘探费、科技三项费用、流动资金、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农业综合开发支出等项;社会消费性支出指为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支出,它间接作用于生产,包括行政管理费、国防费、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公交商农等部门的事业费等;按照转移支出无偿的、单方面转移的特征,本文将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政策性补贴支出、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等纳入转移性支出。
  本文使用的数据是来自1997年~2008年中国三十一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面板数据(不含台湾、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数据来源于1998年~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和新中国55年(2005)统计资料汇编。由于2007年支出数据统计口径发生变化,最后两年数据根据资料推算得出。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操作性,财政数据只包括预算内数据,不包括预算外数据。
  3. 计量结果。hausman检验的结果是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表1列出的是固定效应回归模型的估计结果。
  从表1可看出,私人投资规模与经济增长显着正相关;税收与非税收规模增长与经济增长显着正相关,而收支差额与经济增长显着负相关。D的显着性表明将产业结构变量纳入是合理的。由表看出,当D=0时,投资性支出的增长效应为-0.2,消费性支出的增长效应为0.14,转移支出的增长效应为0.07;当D=1时,投资性支出的增长效应为0.4-0.2=0.2,消费性支出的增长效应为0.14-0.24=-0.1,转移支出的增长效应为0.07-0.1=-0.03。
  四、 结论
  产业结构动态变化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客观现实,鉴于资源的稀缺性,财政支出的合理配置涉及整个资源配置效率,本文运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中国地区财政支出的增长效应,考察了投资性支出、社会消费性支出和转移支出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和影响。研究发现,对于各省区来说,第三产业为主的年份,投资性支出的增长效应显着为负,社会消费性支出的增长效应显着为正,转移支出的增长效应为正,但结果不显着;而第二产业为主的年份则相反,投资性支出的增长效应显着为正,社会消费性支出的增长效应显着为负,转移支出的增长效应为负,但结果不显着。
  本文的结论意味着政府在制定财政政策的过程中不能“一刀切”似的保持甚至扩大生产性支出,削减非生产性支出,而应区别对待。对于各省份而言,第二产业为主时应保持甚至加强投资性支出,为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加快地区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硬件环境;第三产业为主时应保持和加强社会消费性支出和转移支出,健全政府服务,抓好科教文卫工作,缩小贫富差距、城乡差距,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各地区由于产业结构的差异,从而对于各类财政支出的消化程度是不同的。
  参考文献:
  1. Arrow, K.J. and M. Kurz.Public investment, the rate of return and optimal fiscal policy.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Baltimore, MD,1970.
  2. Devarajan, Swaroop and Zou.The composition of public expendi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96,(37): 313-344.
  3. Kneller, Bleaney and Gemmell.Fiscal policy and growth:evidence from OECD countries.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99,(74):171-190.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