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产业集群优劣势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芬 时间:2013-02-14

   (二)浙江省产业集群的劣势
    1.自主创新意识淡薄
多数产业集群存在同类企业的简单“扎堆”、“跟风”现象,集群内企业大多起点较低、规模较小,很多都是在农村或乡镇发展起来的,许多企业主是从集市贸易经营户或农民家庭工业起家的,自主创新意识淡薄,往往采取技术模仿和价格竞争策略,进而容易养成低价竞争的惰性,即习惯于向下压缩成本而不是向上通过自主创新增加附加值等获取利润。即便是引进技术或设备,也缺乏在消化和吸收基础上开展自主创新,陷入一味引进的低技术生存方式,不少企业存在“一流设备、二流工艺、三流产品”的现象。此外,许多企业对知识产权不够重视,不仅侵害其他企业的知识产权,对自己的知识产权也不注意保护,专利意识不强。
    2.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普遍面临着优化升级的困境
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太少,导致企业缺乏自主技术创新的人才基础;企业员工素质普遍较低,多数人只有初中以下的文化程度,导致企业缺乏自主技术创新的劳动力技能基础。二是中小私营企业贷款难,导致企业缺乏自主技术创新的经济基础。三是外资企业在产业集群多采用标准化的技术,而把核心产品的开发、设计和生产留在母国,外资企业的技术和管理知识的扩散十分有限。四是制度障碍和组织效率低下,使一些大制造商宁可承担高额的运输成本在海外组织零配件的生产,也不愿与所在地企业合作,进一步限制了外资的技术扩散,影响了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
    3.产业集群内产业链未形成、欠科学
在产业集群内,由于企业上下游之间、配套企业之间同在一个不大的区域里,配套产品的运输成本低,配套企业相互之间比较了解,交易风险也就很低。比如云和县的木制玩具,产品的类别很偏,但没有几年的时间,就战胜了台湾的同类企业,成了世界市场出名的木制玩具生产基地。于是乎集群内的企业间按利益关系,配套、分工、合作,能形成很大的产能规模,产生难以估量的规模效应。
    但是,我们都知道规模效应是由一个前提,那就是产品的市场是无限大。而现实生活中任何一种商品的需求弹性都不是无限的。特别是对于制造业而言,这种规模效应不是在上升,相反是在减弱。在这种情况下势必造成产业集群产能的过剩。
    三、推动浙江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进一步完善政府服务,提供完整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政策的支持体现在多个方面:一是要确定好良好的市场氛围,规范市场化交易的制度安排;二是制定和实施各种经济鼓励措施,“有所得,有所失”地发展某些产业,对“所得”产业在土地、税收等方面进行重点鼓励和支持,以更好地提升集群的专业化水平以及产业链向高级化和完整性迈进;三是在人才教育制度上予以支持,集群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化技术人员,因此,适合区域集群发展的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四是在技术创新以及产权保护上的政策支持。一方面要建立好科技人员和科研院所技术研发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还要保护好他们的技术成果以及以技术这种方式而获取的经济收益;五是鼓励金融机构向企业提高发展资金,尤其是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更要建立一套完整的风险投资机制,在必要可行的时候政府可以提供担保,等等。
    (二)加快组织建设,提高集群的组织服务化程度
要重视并扶持民间商会和中介组织的发展,这是支撑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个关键要素。在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下,行业协会将发挥政府难以替代的重要职能。目前我国的行业协会及法律、专利等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还很不充分,尤其是行业协会还具有较为浓厚的政府色彩,影响了其公共职能的正常发挥。应按照世界各国非赢利组织发展的一般做法,彻底将其与政府部门脱钩。真正实现中介服务组织的职能专业化、服务细分化、运转社会化,发挥其自我组织、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作用,为区域产业集群服务。
    (三)实行产学研的结合,构建人力资源支撑体系
在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过程中的作用非比寻常,一是他们通过基础研究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源泉,但这需要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合作机制,要在“干中学”、“用中学”、“学中用”中形成产学研的互动合作体系;二是为企业提供知识和信息;三是大学和研究机构还担负着教育和培训的职能,可以强化人才的本地集聚。一些成功的高技术产业群,如挪威的伯根高技术中心和丹麦的胡斯科学园区,都是由于大学和科研机构在上述三方面的作用,而促使增强集群竞争力的活动取得成功的。
    (四)以市场为导向,提高自身的持续技术创新能力
浙江省多数产业集群内企业都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较少,其竞争力多表现为劳动力成本低廉、生产要素价格较低,这些在企业或产业集群成长的初期显得尤为重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优势都会消逝殆尽。所以,企业要保持长久的竞争力,就必须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增强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需要企业增加对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与国外拥有先进技术优势的大企业建立技术发展联盟,使双方的技术优势形成互补;根据国际产品市场变化发展的趋势来改进技术,不断推出新的技术产品。
    [参考文献]
    [1]江波,健壮.全球价值链环境下的产业集群升级战略研究[J].技术经济,2008(4):21-22
[2]查日升.基于产业集群升级的区域国际品牌战略探究[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34-35
[3]施仲楠.杭州产业集群现状及发展对策[J].科技论坛,2007(4):90-91
[4]张辉.全球价值链下地方产业集群升级模式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9):43-44
[5]周渤.价值链视角下的地方产业集群升级初探[J].时代经贸,2008(10):67-69
[6]崔焕金.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中国地方产业集群升级[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5(4):78-79
[7]蓝庆新.论全球价值链下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升级[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5):12-14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