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内部控制评价为主线的内审发展方向探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3-02-15
  2.3 内部控制评价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 
  (1)内部控制评价有助于发现并克服内部控制缺陷。 
  内部控制本身是不完善的,这不仅仅有制度本身的原因,也因为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存在漏洞。这就要求我们进行内部控制评价,找出内部控制的缺陷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克服。 
  (2)内部控制评价有助于寻找并改善内部控制薄弱环节。 
  (3)内部控制评价有助于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内部控制评价既是维持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企业成功的动力机制。内部控制评价提高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力,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保证组织的核心竞争优势,从而推动企业的健康稳步发展。 
  (4)内部控制评价的主要途径。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的独立监督、评价活动,是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主要途径。内部审计的评价职能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可以对企业及各部门组织的经营活动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帮助企业改进经营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力;二是可以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从而不断完善企业的内控系统。 
  3 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评价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 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内控意识薄弱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以及监管机构监管力度的加大,不少企业制定了内控制度,并组织企业内部控制的梳理工作,但大部分企业只是在形式上满足监管机构的要求,并未将内部控制融入到日常经营活动中。事实上,多数管理者认为实施内部控制增加了运营成本,使得内控制度流于形式,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错误认识往往使得内控制度残缺不全或是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应用。在这种条件下要求注册会计师出具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存在很大困难,也达不到要求注册会计师出具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最初目的。  2 内部审计职能弱化,独立性较差 
  简言之,内部审计是对其他内部控制的再控制,通过协助管理者监督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以建立良好的控制环境。笔者曾经对企业内部审计实效性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43.3%的人员选择了“一般”或“很差”,可见,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较差,未发挥实质意义。究其原因,主要有几下几点:①由于资金及人事约束,我国内部审计机构一般依附于公司管理层,故而不能客观、真实、有效地开展工作;②由于企业管理层的不重视,内部审计人员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与内部审计的要求相差甚远,难以正确识别风险,这将造成企业内控的弱化。  3 内部审计的评价标准倾向于定性标准,对内部控制的现状反映不够充分 
  我国以COSO框架为核心的内部控制体系已经建立,但并没有对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性评价提供实质性的指导,从而导致不同公司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缺乏统一的标准。大部分公司的内控评价规范也只是停留在定性标准,很难客观、准确地反映企业内控体系的整体现状,从而使得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4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评价之我见  1 加强内控意识 
  大部分企业开展内部控制的最初动机都只是满足监管机构的要求,由于其对内部控制的了解和认识不到位,导致内部控制收不到实效,从而造成成本的增加,却得不到应有的收益,这在一定程度上更进一步使得管理者无法正确认识内部控制的作用。事实上,健全的内控体系将内控理念融入日常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有助于各部门的高效运行及部门间的密切配合,可以更好地实现企业目标;其次,企业管理层可能仅仅考虑到实施内部控制的成本费用,而忽视了内部控制可能带来的潜在收益。因此,企业应该由外部推动转为内部主动,使管理者加深对内部控制内涵的理解,将内部控制无缝嵌入到企业业务活动之中。  2 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及服务职能,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把审计工作的主要职能从传统的查错防弊转到对企业管理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合理建议上来,另外,内部审计还应该帮助企业“软控制”环境的建设。  3 将评价标准定量化 
  内部控制评价简单来说就是对企业现有的内部控制系统的设计、实施及运行结果进行调查、测试、分析、评价的活动,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不精确性,因此,在结合传统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应进一步进行定量分析,评价其可行性。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