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活动课的几种优化形式评价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未知 时间:2010-08-18
语文活动课的几种优化形式评价
中学语文教学随着课程体制的改革,面临许多亟待解答的新问题。语文活动课(课外活动)怎么教,正是人们在教改中探索着的一个问题。我认为,讨论会、辩论会、演说会、故事会、诗歌朗诵、课本剧编演等,是几种较为优化的语文活动课形式,现试就此作一评介。
一、讨论会组织学生就某一问题各自发表意见,以探讨问题的解决。
组织该活动的意义在于:
第一、可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与当众说话的习惯;
第二、可以训练学生运用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会摘要:
1.讨论会须有议题,参与讨论必须围绕中心,不能漫无边际地脱离议题,不然就达不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讨论什么题目可先让学生提出,再经筛选确定。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能接触他们生活的热点,也就容易引起讨论的兴趣。
2.讨论会须作好充分的准备。可事先把讨论题目告诉学生,让他们搜集材料,思考问题,写出发言提纲。
3.讨论会要引导学生:第一、提出看法要有针对性,第二、发表意见须有根据,第三、要有虚心学习、追求真理的态度。4.讨论会要让学生掌握。教师在讨论会中,只起参谋作用,要放手让学生动脑、动口,锻炼口才,训练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辩论会由正、反两方就某一论题展开争论。
组织该活动的意义在于:第一、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第二、可以提高学生的论辩能力,特别是驳论的能力;第三、可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求异思维;第四、可以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辩论会指要:1.要向学生传授辩论会的有关知识。明确:要辩论,就必须抓住对事物认识的分歧点,辩论双方如不在分歧点上交锋,各说各的,就不能称之为辩论。这就要求在辩论过程中,认真听取对方的发言,记住要点,抓住矛盾,找出破绽,立即予以针锋相对的反驳。辩论是一个动态概念,辩论中双方都会遇到需要答辩的新问题,这就要求论辩者头脑清醒,反应灵敏,善于思考,巧于言辞,这样才能随机而应变。辩论须有良好的气氛。在辩论中,要积极发言,勇于交锋,敢于坚持真理,但不强词夺理,体现实事求是的学风。论辩交锋,要讲求礼节,相互尊重,互相学习,不感情用事,不讽刺挖苦,从而能使论辩产生积极的效应。
2.要选好辩论题目。辩论题目,应选择存在认识分歧,大家感兴趣,并有争论价值的论题。题目可事先公布,意在作好准备;亦可临时宣布,旨在训练学生敏捷思考与表达的能力。
3.要确定辩论会成员。辩论会由主持人、正方反方的辩手以及评委三种成员组成。主持人1名,两方辩手各三名,分为一、二、三号,其中一号辩手是主辩,其它是助辩。评委会一般设3—5人,可全由学生或师生共同组成。
4.要作好辩论的准备。正反两方,都须以对方为论敌,估计对方会在辩论中摆出怎样的理由,提出什么根据,作好反驳准备,并写下论辩发言的提纲。主辩与助辩在辩论中如何协力配合,亦需未雨绸缪。
5.要安排辩论会的程序。辩论会的一般程序是:主持人宣布辩论的题目与规则后,先由正方一号辩手发言,次由反方一号辩手反驳,而后正反方自由辩论,这时各号辩手均可发言,但必须依次而行。自由辩论后,依次由正反两方的三号辩手对自己一方的论点、论据进行系统。论辩的程序,由主持人控制。主持人要作到客观、公允、对双方辩手发言的次数、时间应予均等,不能偏视一方。辩手发言的时间不宜过长,应予限定。论辩中如出现偏离中心的现象,主持人应予提醒,必要时还可作适当引导。最后由评委会对辩论会进行评估,并宣布获胜的一方。
三、演说会组织学生针对某问题或事件,当众发表见解。该活动的意义在于:第一、可以训练学生当众说话的能力与习惯;第二、可以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立论与驳论的能力;第三、可以训练学生的体态语言。
演说会指要:1.要指导学生写好演说稿。演说,当众发表对某问题或事件的见解,不消说,是自己的见解。因此参加演说,应该自己动手写好演说稿。写演说稿的要求是:第一、演说题目,要切合听众的要求与兴趣;第二、演说材料,要切合实际,并有新鲜感;第三、演说顺序,要有纲有目,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第四、演说语言,要简洁明快,并有感染力与鼓动性。
2.要从易到难,分步实施演说训练。第一步,先让学生选用别人的文章,加以修改后作为演说稿,在小组内演说;第二步,待学生有了一定基础,就要求他们自己写演说稿,而后在班上举行演说会。
3.要重视演说的体态语言训练。讲求演说的手势表情,提高演说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与鼓动性,增强演说的效果,并使学生受到美的。
4.要对演说会进行讲评。
四、故事会组织学生编讲故事。该活动的意义在于:第一、可以培养学生当众说话的能力与习惯;第二、可以训练学生文艺创作的能力;第三、可以训练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

故事会指要:1.组织学生编写故事。学生编写故事,内容不限,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编,可以根据听说传闻编,也可以利用课文的情节编,等等。在学生编写过程中,指导他们学习设扣子、解扣子的方法,讲求故事的连贯性、曲折性、感染性、趣味性与性。文字应力求生动形象,简洁明达。
2.组织学生在小组评选较佳故事。学生编出了故事,在小组内试讲,选出效果较佳的故事向班级推荐。
3.举办班级故事会。各小组评出的故事,再进行筛选,确定故事会演出的节目。故事会举行前,可由教师会同学生中的文娱积极分子,一起对节目进行演出辅导。故事会举行时,可邀请其他班的教师与学生观摩。故事会结束,可进行评比奖优。
4.要注意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编故事、讲故事,要有文艺素养,因此组织活动时,要看对象条件。比如,有的学生不会编写故事,就让他学讲故事;有的学生能编故事,不善于讲故事,那就不要勉为其难。
五、诗歌朗诵会组织学生写作、朗诵诗歌该活动的意义在于:第一、可以培养学生表情朗读与写作诗歌的能力;第二、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并使他们受到审美教育。
诗歌朗诵会指要:1.要向学生传授朗诵诗歌的有关知识与技能。明确:朗诵诗歌与朗诵其他作品在重音、停顿、语调的掌握上有不少一致的要求,但从诗歌的特点出发,尚需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工作:(1)深刻领会并深入诗的意境。诗的意境是诗中的思想、感情与形象的统一体。它是借助诗歌的语言来表现的。因此,只有吃透诗的语言,才能理解、深入诗的意境,也才能用朗诵的语言艺术把听众带入意境,使之受到感染,产生共鸣。(2)掌握朗诵的方法。一是定准音调。音调又称基调。是全诗的声音给人的基本感受。它是根据诗歌的思想内容来确定的,颂歌的音调必然高昂,哀曲的基调定趋低沉。二是区分语气、语调。这在叙事诗的朗诵中尤显重要,要在叙事、对话、句型上读出不同的语气、语调。三是把握节奏。诗歌的节奏,是由一定的轻重高低的声音与一定时间的间歇所形成的。朗诵一句或一行诗,每个基本单位的词组之间,总要略加停顿。每一句或每一行诗里,顿数有一定的,每顿所占的时间大体一致,每顿之间的间歇相等,这样读起来就形成一种节奏感。格律诗各句各行的节奏顿数要求一致,自由诗则不作严求。至于朗诵节奏的快慢应视作品思想感情的起伏灵活掌握,只要念去和谐即可。四是传达感情。朗诵传情,首先靠对诗的深刻理解,使自己的感情与诗歌的感情融为一体,同时也要求朗诵者善于把诗作为感情传达出来,这就要求朗诵者必须具有善于用带感情的语言(音调、声调、语调等形式)并配以恰当的手势、表情的艺术素养。
2.要提倡朗诵自己写的诗。指导学生朗诵诗歌,要强调自己写诗,自己朗诵。开始这样作,学生可能会感到困难,权宜之计,暂时允许他们朗诵别人的诗。在课内则向学生传授写诗方法,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练习写诗。一待学生写诗入了门,就可举行赛诗会,这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促进他们的都是不无意义的。
3.要指导学生把朗诵诗歌与生活联系起来,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以丰富他们的精神文明生活。
4.要引导学生经常从音像设备中收听、收视诗歌朗诵的节目,从中汲取营养,以不断提高他们朗诵诗歌的水平。
六、课本剧编演组织学生编写并演出课本剧。该活动的意义在于:第一、可以培养学生编写剧本与戏剧演出的能力;第二、可以训练学生口头与书面表达的能力与体态语言的能力;第三、可以培养学生运用创造想象与再造想象进行艺术构思的能力。课本剧编写与演出指要:1.向学生传授课本剧的有关知识。明确:课本剧,是根据语文课本中的题材编写而成的剧本。它具有剧本的一般特点:一是舞台性。剧本受舞台演出的时空限制,在剧情、时间、地点上都要求高度集中。二是戏剧冲突。剧本因受舞台的制约,戏剧冲突必须集中、尖锐、激烈。三是戏剧语言。剧本的语言,分为说明语言与人物语言两大部分。说明语言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并提示人物的动作、神情、心理和性格。人物语言,包括对话、独白、旁白,而对话则是主要成分。剧本对人物语言不只要求性格化,而且富有动作性与潜台词。
2.组织学生人人参与课本剧的编写活动。这样,既可为挑选演出剧本提供有利条件,又可以从中发掘编剧人才,组成课本剧的写作小组。
3.组织学生讨论准备在班内演出的剧本,而后由创作小组根据讨论意见对剧本进行修改、加工、润色,最后交教师审定。
4.课本剧演出的演员与导演,可由学生毛遂自荐或集体推举。如人选不当,在排演过程中还可调整。
5.课本剧演出后,要进行民主评议,教师讲评。以上几种语文活动课形式,都是以说话训练为中心,带起读、写、听的训练,它们可以弥补课内教学的不足,对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扩展知识,提高素质,都是很有意义的。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