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一季度湖北省工业经济走势评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周开斌 时间:2013-02-15
  7、纺织行业增速放缓。在原材料价格及用工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下,行业生产经营成本急剧上升,由前几年快速增长转向平稳增长,完成增加值99.3亿元,增速由同期的25.3%放缓至15.3%。纺织业、服装业、化纤业分别增长14.2%、18.8%、9.6%。纱、布、服装产量分别增长17.2%、41%、6.1%。
  8、建材延续快速增长态势。受益水利建设、基础设施等工程拉动,市场需求扩大,产品价格提升。鄂东水泥(32.5级)价格350元/吨,同比上涨90元/吨。行业实现增加值83.2亿元,增长30.4%;全省水泥产量1694万吨,增长22.3%;瓷质砖、混凝土产量分别增长58%、96%。
9、烟草产品结构改善。中高档卷烟比重不断提升,一、二、三类烟占产量比重较同期分别上升8.36%、3.47%和4.8%。全省卷烟产量85万箱,增长3.6%,实现增加值98.6亿元,增长25.7%。
  10、医药行业增速有所回落。全省中成药产量5.5万吨,增长1倍;由于部分企业停产、出口增速放缓,化学药品产量同比下降12%。全行业完成增加值33.7亿元,增长10.7%,同比放缓20个百分点。
  三、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增速有所回落。1—3月,全省工业增速在去年同期高基数上回落8.7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部分领头行业增速高位回落。汽车行业经过连续两年“井喷”式增长,逐渐转向平稳增长,一季度生产增速同比回落63个百分点,对全省工业增长贡献率由同期的28%下滑至15.5%,影响全省工业增速5.5个百分点。此外,受油价飙涨、生产成本上升、统计口径调整等因素影响,纺织、电子、石化等行业增速也出现一定回落,部分行业内部出现分化苗头。
  2、成本上升较快。一是多数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一季度,全省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7.5%,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13.7%。由于我省大量原材料需要从外省调入,价格“剪刀差”达到6.2个百分点,高出全国3.5个百分点。二是用工成本提高。工业企业普遍反映用工成本在去年上涨20%的基础上,今年又上涨15%左右。三是利率、汇率上升。去年10月份以来央行4次上调贷款利率,企业融资成本增加,1—2月利息支出34.6亿元,增长11%。去年6月二次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4%。由于成本上升较快,工业企业亏损增加。1—2月全省工业企业亏损面扩大至13.4%,亏损额同比上升16.7%。
  3、要素约束趋紧。一是资金紧张。一季度全省新增贷款586亿元,同比少增218亿元,中长期贷款占新增贷款的94.5%,工业企业短期贷款有减无增。原材料、应收账款及产品库存扩大,1—2月“两项资金”增长28.3%,其中产成品资金增长36%,加剧了流动资金紧张矛盾。二是煤电趋紧。随着电力需求快速增长,全省电煤库存持续下降,而近期河南为省内保供控制电煤出省,山西、陕西因运力紧张供鄂电煤减少,湖南、江西等省3月底开始拉闸限电,组煤保电压力较大。三是用工短缺。工业企业普遍反映用工存在缺口,汉川市纺织企业、武汉光谷电子、荆门李宁工业园均有数以千计缺口,用工短缺成为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能满负荷生产的重要原因。
  4、工业投资不足。“十一五”全省工业累计完成投资1.19万亿元,少于河南(2.49万亿元)、安徽(1.53万亿元)、江西(1.34万亿元),2010年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39.4%,低于全国1.46个百分点,在中部居于末位,江西、河南分别为63.7%、54.2%,安徽、湖南、山西分别为48.1%、44.4%、43.1%。一季度全省工业投资增长36.5%,增速同比回落2.8个百分点。今年全省37个新增产值过10亿元的增长点基本都是续建项目,尤其是新建重大项目不多,增长主要依靠产能发挥,工业保持快速发展和赶超的后劲略显不足,在全国和中部保位进位的压力增大。
  四、工业经济走势评析
  1、总量规模放大效应增强。2010年全省产值过千亿元行业增至9个,汽车、石化、食品、机械等4个行业占全省比重达到或超过10%,钢铁、电子信息、纺织、建材、电力等5个行业比重在6%以上,构筑起工业规模快速扩张的多点支撑局面。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规模由2006、2007年的2303亿元、2823亿元,增至2008—2010年的3842、4742、6136,占GDP比重由30.2%上升到38.8%。今年3月单月规模又创出历史新高,呈现不断放大特点。按照世界发达国家工业比重在超过50%以上才出现拐点的经验值来看,全省工业总量快速放大的趋势还会进一步强化。
  2、较快增长稳定性增强。金融危机一度打乱了我省工业快速上升运行轨迹,2009年2月跌至最低点,以后增速持续回升至2010年2月最高点,今年随着同期基数不断走高,在国家宏观调控等多重因素作用下趋缓,二季度可能出现全年的相对低点。这仅是短周期运行趋势,从长周期看,我省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加速特征没有改变,不仅速度较快,而且平稳性增强。2006—2010年,增速一直在20%以上,分别为20%、23.6%、21.6%、20.1%、23.6%,增速高于全国3.4—9.1个百分点,增速波动率低于全国(全国工业增速为11%~18.5%区间)。今年一季度延续这一走势,而且波动区间更小,高位趋稳特征基本确立。
  3、区域发展均衡性增强。经过近几年发展,全省工业基本形成了三个1/3的局面,武汉与宜昌、襄阳、黄石、十堰四市及其他12市州之比,由2005年的37.1:32.9:30调整为31.3:34.6:34.1,反映区域发展均衡性的变差系数也由1.42缩小至1.2,前5市集中度也由70%降低至65.9%。武汉城市圈工业继续居主导地位,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区占全省工业比重由2005年38.5%上升至42%。前几年规模较小的市州发展提速,今年两个副中心城市引领发展作用突出。同时,县域工业经济竞相发展、争先进位,发展速度持续快于全省,将会进一步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4、结构优化效应增强。全省轻工业连续5年快于重工业,比重由27%提高至今年一季度的30.2%,既是发挥湖北粮、棉、油、水产品等资源比较优势,对过去发展不足的“补课”,也是国内市场份额扩大和消费升级的正常反映,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回归。装备制造业比重提升,则反映了全省工业高度化进程中由重化向高加工度化、技术密集化阶段转型升级的新特点,契合全省能源资源、要素禀赋特点,机械、电子信息等有望继汽车、食品等行业之后,成为“十二五”工业增长中的引领性产业。
  5、规模报酬递增效应增强。随着工业规模不断壮大,投入与产出的经济性进一步提高,“十一五”工业资产扩大了2.3倍,增加值、利润分别扩大3.1倍、3.6倍;百元资产的产出收入由68.7元提高到103.4元;单位资产利税率由9.25%提高到11%;全员产值劳动生产率由2006年39万元提高到2010年78万元。这一态势在今年得以延续,利润增速大幅高于资产、收入的增幅。在规模报酬递增的同时,也应看到生产成本进入了快速上升通道,高成本时代正在来临,需要把质量效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强化管理中提升质量效益水平,在创新中提升竞争力,在结构调整中寻找市场空间,在转变增长方式中谋求新的跨越。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