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保障房模式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刘秀达 时间:2013-02-15

  由粗略计算的效用函数可知,此举大大提高了收入为中等偏下户以下的居民的效用水平,仅以最贫困户为例,则可在住房单项费用上提高效用约1.60倍,考虑到节约的资金可以用于其他商品(B)上的消费,则估计对于其效用的提高远不止于此,此举表明了其定价对于改善民生的积极作用。
  (三)退出机制
  2010年6月9日出台的《重庆公租房管理办法》规定,公租房出售价格以综合成本价为基准,包括土地成本、安建成本、税费和利息等。购房时可选择一次性付款或分期付款。一次性付款后,不再支付租金分期付款时,未付款面积按照规定交纳租金。按照此规定,在租房五年后,租房人就可申请购买,并保持公租房仍在5000元/平方米以下的低价。
  “回购”制度就是退出环节的一道关卡。公共租赁住房不得上市交易,购买公租房之后如果想把房子卖掉,只能卖给公租房管理局,由政府回购,回购时的价格为原销售价格加同期银行存款利息。这一点就彻底堵住了公租房流向市场的管道,从而使得政府供给的保障房能与市场商品房供给分开,抑制阻截了公租房的投资、投机渠道。
  (四)相关配套措施
  在此同时,重庆市还利用产业中心从沿海向内陆转移的趋势,采取给予45%的企业所得税以及1%的契税等优惠减免其税负以及实行融资优惠和给予其劳工的住房、户口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大力引进类似惠普、思科等公司以及配套厂商富士康、广达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帮助解决重庆市本地及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问题,仅2010年重庆市就计划引进300万农民工。
  在融资方面,主城区公租房预计造价2500元,财政资金投入至少达到20%,除了中央安排的专项资金和财政年度预算安排资金,重庆市计划将公租房建设资金来源渠道扩充到土地出让收益的5%,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公积金贷款以及发行债券等。
  在土地来源方面,重庆政府从2002年开始进行进行土地储备,2003年成立了重庆地产集团专门负责政府土地储备有关工作。2010重庆主城用于城市建设的500平方公里用地中,有300多平方公里是政府储备的土地。
  由于重庆市通过建立农村土地交易所,开展“地票”交易和实物交易,这也为包括保障房在内的城市扩张提供了土地来源。同时,为城镇化过程中农民转户入城提供了利益补偿机制。农民通过获取“地票”和承包人股权分红的双重收益,保障农民收益总体不低于“地票”平均价款的80%,而且在户籍改革政策扶持下,能够解决好就业、住房、养老、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问题。
  (五)局限性
  综上可知,重庆市的保障房模式较为系统,而且其大面积的住宅提供和低价的供给能够使得广大人群受益,这一点的制度设计值得肯定。但是其成功也在于其身处内陆,面积广大,人口密集度相对与沿海发达城市较为稀疏,同时系城市化进程尚较低的特殊省情有关,对于广大东北沿海地区的借鉴意义不大。
  其地票制度虽有所创新,但是仍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土地仍然只能转让给政府。
  同时其制度的实施依赖于实业产业中能够真正吸收大量的劳动力,相关工作的相互依赖性巨大,工程周期长,耗费大,更多地依赖于政府的行政决心。
  参考文献:
  1、赵沛楠.重庆公租房新政:试解保障房难题[J].中国投资,2010(9).
  2、黄奇帆.农地交易的重庆实验[N].瞭望新闻周刊,2010-11-08.
  *本文系安徽大学校级创新实验项目——保障房申请与退出机制的公平性分析第一阶段成果。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