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新技术经济范式下区域产业创新路径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丁明磊 时间:2013-02-15
  摘要:在梳理区域产业创新理论及其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对全球化与新技术———经济范式下的区域产业创新路径及发展趋势进行剖析,包括开放型区域创新网络构建,以及创新集群的培育与发展,并进一步提出促进区域创新发展的三种机制及措施:自主与合作相结合的开放式创新机制、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的产业优化升级机制,以及资源环境的硬约束与生态补偿的长效创新机制。
  关键词:全球化;技术经济范式;创新网络;创新集群。
  在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条件下,各国、各区域的经济增长正在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产业发展路径也面临着重要抉择,以增强开放性、网络互动性为核心的区域产业创新成为提升区际和国际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协调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强大推动力量。全球化视角以及新技术经济范式的衍生发展不断丰富着区域产业创新研究的范围和内容,在开放型创新机制与区域创新网络的作用下,通过创新集群的培育与发展,推动区域创新不断深入与发展。
  1理论研究背景。
  1.1区域产业创新的理论溯源。
  1912年,熊彼特(Schumpeter)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区分了“创新”与“发明”,认为“发明”是新知识的产生,“创新”是知识的商业化,并首次提出了创新理论,认为创新是将有关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按照熊彼特的观点,不仅生产一种新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是创新,引入新的管理方法、开拓新的市场、改进新的生产工艺流程等都是创新。德鲁克(Drucker)进一步发展了创新理论,他将创新定义为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并将创新分为技术创新和社会创新两种,认为需要从整个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角度来考虑创新问题。1980年代兴起的探讨科技创新机制的理论,即“技术的社会形成”(social shapingof technology,简称SST)理论,认为科技创新不是一个孤立自发的过程,而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制约下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历史进程,技术革命、创新或进步与社会之间是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1]。
  创新理论最初的发展是嵌入技术发展历程,而随着技术发展的复杂性以及参与主体的多样性而不断与其他元素融合,从而包含了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观念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等诸多内容。而创新本身也从技术变化的单元和单个企业的活动,发展为经济、科技、政治和社会行为的综合,融入到整个社会体系的发展中,呈现从点到线再到系统的演进趋势。在熊彼特之后,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关注了创新系统:一些学者重视一定的制度、文化下的创新网络,将地理边界作为创新系统的边界,产生了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理论;另一些学者则将研究的焦点放在因技术转移、供需联系形成的创新协作关系上,提出了产业创新系统的概念;当两类理论发展到对区域产业创新的研究之后,又得到了有效的整合。
  1.2技术经济范式的相关研究。
  1982年,创新经济学家多西(Dosi)将科学哲学的“范式”(Paradigm)概念引入到技术创新研究中,提出了技术范式的概念,将其描述为基于自然科学的高度选择性原理的、解决特定技术经济问题途径的“图景”(或模式),以及那些以获取新的知识为目标、并尽可能地防止这些新知识过快地扩散到竞争者的特定规则[2]。1986年,弗里曼(Free-man)和佩雷斯(Perez)在继承多西“技术范式”
  的基础上,使用“技术经济范式”这一术语来描述被广泛传播的技术通过经济系统影响企业行为和产业的现实。在他们看来,“技术进步是形成经济格局转换的基本动力”[3]。弗里曼和佩雷斯的技术经济范式为研究者提供了研究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方法论。技术经济范式的形成有赖于科技———产业革命,是科学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统一[4]。一般而言,技术经济范式包括三方面的内涵:
  一是以相互关联的各种技术所组成的一个或几个主导技术群构成了不同时代经济增长的技术基础;二是一定时期内各国经济增长的方式、轨道和规模主要是由这些主导技术群所决定的;三是随着主导技术群的变化,经济发展的技术基础也因之改变,经济发展的方式、轨道和规模也随着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世界技术—经济增长范式的更迭。所谓新技术经济范式,即是由于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而形成的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主导技术结构以及由此决定的经济生产范围、规模以及水平[5]。其中技术创新是技术经济范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技术经济范式的变革主要是指对整个经济行为产生重大影响的技术体系变革,其中包括有多组渐进性创新和重大创新,并且最终可能包括若干新技术体系,实际上意味着相互关联的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的结合。
  2全球化与新技术经济范式下的区域产业创新。
  伴随着全球化浪潮,区域经济活动越来越深地卷入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和消费活动重组中,并由此引发社会、文化、制度等更深层次的变动。推动这一结构性重组的主要动力是跨国公司的组织经营活动以及国际资本流动。经济发展中的全球化趋势与本地化认同之间所展现的现实张力为区域产业发展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6],全球化和地方化的交织与互动也是理解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重要背景[7],促使各区域在寻找独具区域特色的产业发展道路,同时充分考虑全球化对这种本地化的产业发展轨迹所产生的影响。
  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引发了新技术经济范式的衍生和发展。在新技术经济范式下,全球经济将进入一个大的变革和调整时期,世界科技和产业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尤其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发达国家加紧筹划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力图通过新技术革命引领产业革命,抢占未来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不仅美欧等发达国家,其他各国都在积极制定高新技术及产业发展的国家战略,并投入巨额战略资源,全球将进入一个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期,进入新一轮的产业调整期。新能源、新材料、信息通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技术密集、节能环保、渗透带动效应强的产业将成为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增长点的目标产业。如美国的“再工业化”和“新能源”战略、欧盟“2020”战略、日本“新经济增长战略”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已经成为21世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与此同时,后发国家认识到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缺陷与不足,以及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话语权缺失等不利因素,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
  实现国家发展模式的新一轮转型将成为后发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的核心任务,其中一个关键环节是摆脱过分的外资和植入性技术依赖,形成内生性的财富增长循环机制,在保证正常经济增长速度和就业水平基础上侧重强调科技投入和企业创新能力的培育。
  新技术经济范式的形成与扩散意味着原有技术基础、产业基础与制度基础以及相应的经济管理方式、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创新与变革。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后发国家,由于既有的技术体系、产业结构以及制度结构、文化环境在空间分布上存在的差异,会形成以区域为单位的“马赛克”模式。这一方面使得区域产业创新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和特征;另一方面大大拓展了区域产业创新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即围绕区域产业包括技术体系、制度结构在内的创新与变革。
  3区域产业创新发展路径。
  3.1开放型区域创新网络构建。
  区域创新视角下的产业发展是各主体通过创新网络内的互动合作实现的,互动是创新的基础,互动即包括学习、结网、集聚和联盟等行为。通过开放的创新网络,将人才、技术、信息、金融等各类要素尤其是知识性要素在产业内聚集和进行高效配置,使内外优势资源间在合作竞争的过程中形成创新极和创新场,实现资源的聚合聚变效应。开放型区域创新网络,是面向区域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格局形成的介于区域创新体系和产业创新系统之间,开放有容的网络体系。开放型区域创新网络基于产业间经济联系和战略布局,在一个大的经济区域范围内引入新的区域产业发展要素或这些要素的新组合,并有效协调、协同、整合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动,从而实现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提高区域产业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开放型区域创新网络中的“创新”是将新的要素或要素的新组合方式引入区域经济系统,使系统具有新的功能,其目的是创造一种新的更为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以实现经济资源的最有效利用。而“开放”的目的是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创新的高效率,强调的是一种制度设计、创新与制度安排。
  区域创新网络是从区域产业的层面考察创新网络的构建及其功能特征。区域创新网络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以企业为核心的技术创新网络、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核心的知识创新网络,以及以中介、金融等服务机构为核心的服务创新网络,在这三个网络背后是政府层面的制度创新网络,构成以技术创新网络为主体,知识创新网络、服务创新网络、制度创新网络为支撑的结构(图1)。 
  
 
  图1区域创新网络结构示意图。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