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茶馆休闲业的消费认同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晓菲 时间:2013-02-15
  笔者在观察中也发现,不同茶馆消费者的言谈举止有所不同: 在封闭式茶楼的消费者着装较为正式,言谈轻声细语,举止较郑重; 在公园、河畔或是农家乐等开放式茶楼的消费者着装随意,言谈不拘小节,举止较随意市井。笔者的非结构性访谈调查还发现,两类消费者对“他者”有轻微排斥,比如: “我们不想去河边的茶铺,太挤了,不安逸。还有人多了就吵闹,他们那些人扯起嗓子说话。茶楼清静,我们( 指着同桌饮茶的另外 3 人) 经常来( 玩) 耍,摆哈龙门阵①。”[16]221.
  可见,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人首先明确“我是谁?”,在社会中获得本体性认同( 个体认同) 之后,还需要在社会互动中将自己归类,将自己归入喜爱到茶楼饮茶这类人中,与友人的互动交流中找到“所属群体”,形成社会认同,同时形成对“他人”的认同[22]。如果说身份建构是通过社会定位、界定自己的所属群体来实现,那么即使对他者的存在是以一种反感或敌视的态度,也是一种对“他人”的认同,也是对自我身份的强化。姚建平将对他人的负面认同,即身份区隔感定义为“对社会阶级( 阶层)差异在消费方式中表现的主观认知和判断”。表 1数据也从侧面说明了不同档次茶楼( 茶馆) 代表不同消费阶层,人们因不同的消费行为被贴上“富”或“穷”的标签了。
  3. 茶馆消费具有符号文化的社会学意义。茶馆休闲消费不仅是一种身份政治,更是一种符号消费。
  “为了成为消费品,物品必须成为符号”[23]。茶馆消费中的社会阶层分化现象,体现了不同社会群体通过茶馆消费构建身份认同的过程。但在此,茶叶本身已经不再单纯作为消费对象,不再因其使用价值( 生津解渴等) 而提高其交换价值了。茶叶更多代表一种人文文化和知识,一种修养、品德、品味。凡勃伦《有闲阶级论》中就将审美品位和社会区隔的功能联系在一起分析,对美感的判断受到个人阶级身份的影响,把消费品的美感与消费者的荣誉感联系起来。[2]80 -130正如布迪厄所述,消费方式的社会差异表现为一定的品味,不同阶层/阶级的“惯习”在消费活动和文化事件中体现为品味和生活风格。在茶楼消费茶道/茶艺这一行为,即使没有达到“炫耀性消费”的程度,至少其本身就具有符号意义,比如高地位、高收入、高修养、高素质、有内涵、有品位等等。姚建平就持这种观点,他认为消费方式依然是身份维持和构建的重要手段,但是在用消费方式构建身份的过程中不再强调等级或阶级差异,而是强调品位差异。姚建平认为,个性化与身份符合感是“通过消费方式的个性化来使消费者获得个体所属感( 群体疏离感) ,从而实现身份维持和建构”[7]154。
  综上所述,茶馆消费作为一种休闲消费方式,已经不再简单是经济学意义了,还有着社会分化、身份认同、符号文化的多重社会学意义。在茶馆这一特定场域中,无数个体通过消费在建构社会身份,在进行个性化区隔,在破碎的现代社会中寻找着自我认同。
  注释:
  ① 成都方言: 安逸,舒心; 扯起嗓子,大声地; 聊天。
  参考文献:
  [1] 章海荣,方起东。 休闲学概论[M]。 昆明: 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2.
  [2] 凡勃伦( 1899) . 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M]。 9版。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9.
  [3]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26 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5: 287.
  [4] 杰弗瑞·戈比。 你生命中的休闲[M]。 康筝,田松,译。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14.
  [5] 陈来成。 休闲学[M]。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169.
  [6] 张建。 休闲都市论[M]。 上海: 东方出版中心,2009: 3.
  [7] 姚建平。 消费认同[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8] 王辉。 消费文化与社会分层的相关性研究[D]。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2007.
  [9] 伍庆。 消费如何让建构认同及其反思[J]。 云南社会科学,2007( 2) : 50 -53.
  [10] 汪和建。 现代经济社会学[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169 - 183.
  [11] 朱国宏。 社会学视野里的经济现象[M]。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95 -117.
  [12] 王宁。 消费与认同———对消费社会学的一个分析框架的探索[J]。 社会学研究,2001( 1) : 4 -14.
  [13] 安东尼·吉登斯。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 赵旭东,方文,译。上海: 三联书店出版社,1998: 161 -162.
  [14] Weeks,Jeffrey. The Value of Difference in Identity: Community,Culture,Difference[M]。 London: Lawrence & Ishart,1998: 4.
  [15] 卓如彩。 城市居民的消费方式与身份认同研究[D]。 广州: 华南师范大学,2008.
  [16] 车韵飞。 成都茶馆[C]/ /郑也夫。 消费的秘密。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7] 吕卓红。 川西茶馆: 作为公共空间的生成和变迁[J]。 民间文化论坛,2005( 3) : 25 -35.
  [18] 张先德。 茉莉花茶浸润的悠闲人生[C]/ /近五十年的私人记忆。 成都: 四川文艺出版社,1999: 53.
  [19] 泰勒。 现代性之隐忧[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41.
  [20] 任敏。 城市居民消费分层研究[D]。 武汉: 武汉大学,2004.
  [21] 陆学艺。 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
  [22] Jenkins,Richard. Social Identity [M]。 London: Routledge,1996: 25.
  [23] Baudrillard J. Jean Baudrillard : Selected Writings[M]。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22.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