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工业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范肇臻 时间:2013-02-15
  四、影响国防科技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制约因素。
  
  (一)国家总体科技水平还比较低。
  
  国防科技工业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科研生产能力必然受国家总体科技水平的制约。在基础研究方面,有关材料表明,我们仅有15%的学科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其余85%的学科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①在技术发展水平及创新和发明方面,当代绝大多数领域的技术制高点被发达国家所控制,我国科技水平特别是核心技术水平及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瑞士的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所编纂的((2002年世界竞争力年鉴》显示,中国的科技竞争力位列世界第24位,技术基础水平排名世界第42位。我国科研成果的推广率长期徘徊在20%一25%之间,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也维持在30%一35%之间,而发达国家的这两项指标则保持在60%~80%之间。目前我国虽然有一定规模的国防工业基础,形成了包括核工业、航天、航空、兵器、电子等在内的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但基础研究薄弱,技术水平不高,自主研发能力不强,许多关键核心技术都无法解决,只能依靠进口和技术引进,严重制约了国防现代化进程。
  
  (二)信息产业基础比较薄弱,核心技术受制于国外。
  
  目前,我国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虽然有了较大发展,如2001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近18000亿元,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比重达17.5%,但是规模小、产品质量不高、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不多、信息化程度不高等突出问题仍没有解决。特别是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以及核心设备的制造能力,许多产品受制于国外,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这种差距反映在军事活动“要素”上,突出表现为,“现在,我军在武器装备、情报侦察、通信联络、指挥控制、联合作战、后勤保障等一些基本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军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②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为了在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中掌握主动权,纷纷把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运用于军事领域,武器装备体系、军队体制编制、作战方式、战场环境等都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信息化战争成为现代战争的基本形态。这种变化进一步凸显出我军现代化水平、军事活动能力与现代战争客观需要以及西方发达国家军队之间的差距,使我军建设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①(三)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
  
  我国国防科技工业起步于计划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环境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军工体制和机制带有很深的计划经济的“烙印”。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在总体上还处在军民分割、自成体系的“两张皮”状态,国防经济主管部门从保密性和政治性的要求出发,往往习惯于用行政指导手段管理国防科技工业,不仅对所属企业事业单位管得过多过死,而且使国防建设系统成为一个对外对内封闭的系统。不仅产品比较单一,只管生产军品,不管生产民品,而且企业自身配套,不讲社会的分工协作,搞“大而全”、“小而全”,造成了重复建设,重复引进。这种封闭状态既不利于进行高效的社会分工协作,也不利于建立军民结合、军民兼容的国防科技工业体制。虽然我国的军转民取得了很大成就,民品产值占军工总产值的比例曾经高达80%左右,但在军工有技术和人才优势的民用产业领域,比如核电和核技术应用产业、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以及民用飞机等领域,无论是产业规模还是国际竞争力,都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军工高技术产业发展迟缓,难以发挥带动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要作用。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军工民品遇到严峻的挑战。②(四)国防工业的规模和结构与新时期国防现代化建设的矛盾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是在面临严重战争威胁的特殊时期,按照准备应付“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指导思想,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由于历史原因,形成了摊子大、力量散、队伍庞大、结构布局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的局面。虽然经过几次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这些调整和改革基本上还是在计划经济体制框架内进行的,使得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军品科研生产布局相对分散、专业设置重复过多、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原有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由于战线长和投入不足,国防科技工业基础薄弱,技术创新能力弱,高技术武器装备研制生产能力不足,一般产品生产能力过剩,很不适应新时期武器装备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我国第三次工业普查显示,国防科技工业的生产设备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比重仅为15%,远低于工业企业26%的平均水平。从而导致国防科技工业在科学技术上发展滞后,在关键技术领域同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在拉大。美国兰德公司撰写的《中国国防工业新走向》的报告指出:在过去十多年里,中国从以色列和俄罗斯进口地对空导弹、反舰巡航导弹、空对空导弹以及相关技术,这表明中国导弹工业存在严重的缺陷。最大的弱项是中远程半自动雷达制导的地对空导弹及其核心技术等方面。同时,由于军工企业改革进展缓慢,生产的民品质量低劣,缺乏竞争力,所以也没有赢利能力。这无疑限制了国防科技工业自身的发展,也限制了其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①(五)国防科技工业人才流失严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价值观、利益观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加之原有的国防科技人才管理还存在着机制不够健全、方法不够合理、观念比较落后的问题,难以满足高技术条件下国防经济建设的需要。从人才结构上看,我们最缺乏的依然是既有较强的风险意识、创新意识、勇于开拓,有谙熟经营之道的企业家队伍。从人才的使用和激励看,多数军工企业单位还没有营造出能够稳定吸收高素质人才的环境。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分配和奖励政策没有突破传统大锅饭和平均主义的框架,没有充分评估并承认科技人员是技术创新的价值,技术创新难以参加生产成果的分配,以上种种原因造成国防科技工业人才的流失现象严重,特别是高层次的人才流失比较严重。因此如何采取措施,培养并建立稳定的高水平的国防科技人才队伍,也是当前国防科技工业建设亟待解决的一个紧迫课题。
  
  五、科技强军:国防科技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新的时期,新的环境,新的挑战,对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从整体上考虑和设计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战略,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协调、与武器装备建设规律相适应的国防科技工业新体制,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国防工业的发展新路。
  
  第一,优先发展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信息时代的工业化和机械化工业时代已大不相同。推进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不能再按照适应工业时代需求的传统模式继续发展,而是紧紧抓住信息化这一主要矛盾,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发展和培育工业化与信息化互动发展的新型工业化模式。推进军工产业现代化,关键是要以信息产业发展为先导,用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高技术带动产品研发创新、产品设计创新、制造工艺刨新、企业管理模式创新,实现产品设计制造和企业科学管理信息化、生产过程监控智能化、制造工艺装备数字化和自动化、咨询服务网络化,以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提高产品加工质量和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水平,使军工产业和产业结构不断向高层次发展。为此,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军工产业政策,确定军事信息产业优先发展的地位;需要加大向军事信息等高层次产业投资倾斜的力度,并通过产业发展政策引导其他社会资源向高层次产业投资。
  
  第二,加快发展先进的装备制造技术,促进关键技术领域有所突破。在关键技术领域有所突破就是将基础研究与高科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把握当代科学技术进步中所表现出来的技术群的整体突进和相关技术的系统集成的特点,实现国防科技企业在关键技术领域的集成创新。在新阶段我们应高度重视先进制造技术的开发研究,集中优势力量,加大投入力度,形成以持续科技创新能力为先导、数字化的研发和制造手段为支撑,信息化、灵活反应、自主创新的科研生产能力水平。一是要选择具有高度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重大产品或项目;二是要将信息技术注入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的改造中,激活其设计、加工和功能的适应能力,变刚性生产程序为柔性生产、管理和控制模式;三是要把数字军工建设作为产业升级的突破口,形成若干龙头作用的总体设计和总装集成,关键分系统科研生产基地,辐射带动中间配套能力的发展;四是要大力推进军品科研生产能力结构调整,调整军工行业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组织结构,推进专业化协作,促进军工经济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五是要针对国防科技工业的关节点和薄弱点,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及时地给具有战略意义的高科技产业以有力的财政支持,加速产业升级。
  
  第三,借助民用技术优势,加速新型武器装备的研制。国防科技工业实现军民融合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条件下,符合军品科研生产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借助民间大量的优秀科技成果和智力资源直接有效地参与国防科技研究开发工作,可在提高现有资源利用率的基础上维持和扩大国防生产能力。因此,选择走在我国乃至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的、国防科技不需要重复开发的高新民用技术,纳入军品科研生产“哑铃型”结构两端,直接为武器装备的发展所用,是当前推进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大举措。一是要改革和完善国防市场的准入和退出制度。包括制定民用科研生产单位准入制度;给民用企业公开的税收优惠政策;扩大军品科研项目的招标范围;完善军品保密制度;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制度。同时,还应当通过相应的政策引导,使设备老化、生产能力过剩、市场竞争相对较弱的国有军工企业,能够自主地退出武器装备生产领域,使有科技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民用高科技企业,能够自主地进入武器装备生产领域,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良性互动机制的加快建立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要抓紧制定并实施国家标准化战略。从顶层规划人手,开展标准发展战略研究,及时修订和完善军用标准和规范,扩大军品和民品的通用化、标准化和系列化程度。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打破部门和行业界限,建立一套符合国情、符合实际的军民通用标准体系。三是构建国防科技与民用科技的共同平台,实现科技信息、公共数据、技术专利等资源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到产品设计制造全过程的军民共享。通过技术资源、技术人才的互动和科技成果的双向转化,促进军用和民用技术及产业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第四,坚持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提高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科技竞争力。发展高技术武器装备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大的要求,始终坚持自主创新战略基点不动摇,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全过程,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发展战略,要从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高度进行整体谋划,选定军工各行业创新的主要方向和重点领域,在投入上给予重点倾斜。从跟踪研仿的发展模式向自主创新转变,尽快摆脱跟踪研仿的思维模式,鼓励大胆探索,掌握核心技术,不断增强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活力。坚定不移地把立足点从过多依赖国外技术逐步转移到主要依靠自主创新上来。注重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着力在人才工作机制上推进创新。在新世纪实现国防科技工业跨越式发展,加强国防科技创新,科技要先行,关键在人才。要立足国内,着眼海外,探索和建立适合国防战线特点的人才积累机制、公平公开的竞争机制、积极有效的激励机制、严格规范的考评机制和科学合理的人才交流机制。建立能够谋划重大项目、统筹技术资源、解决重大关键问题的高层次工程研发与管理人才队伍;建立一支能够把握前沿、潜心钻研、攻坚克难的高层次基础性研发队伍;加强军工主体工种和特有工种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林晖:《21世纪初的中国国防经济政策》,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年版。
  
  2.王敏正:《中国内生性工业化道路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刘义圣、李建建:《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策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4.翟书斌:《中国新型工业化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5.于同申:《发展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