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贷款与财政支农的绩效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超杰 时间:2013-02-15

  四、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一)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本研究利用Eviews6.0软件,对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以确定变量的平稳性。这里,首先对人均农业贷款、人均农业产值和人均财政支农资金取对数,分别用1nL、1nP和1nF表示。由图1可以看出,自然对数均存在一定时间趋势和截距,因此ADF单位根检验回归方程中应该包含截距项和趋势项。通过检验发现,1nL、1nP和均为非平稳变量。本研究对于非平稳变量的处理主要采用差分法,结果见表3。其中,△1nL、△1nP、和△1nF分别表示对相关变量取一阶差分值。从表1中可以看出,经过处理后所有数据序列都是平稳的,同时也都是一阶单整的。

   (二)协整检验

  由于上述变量都是一阶单整,因此,可以利用Johansen检验判断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并进一步确定相关变量之间的符号关系。Jonhansen协整检验是一种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VAR)的检验方法,用于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在检验之前,要首先确定VAR模型的结构。根据AIC和SC准则可以确定变量的VAR模型的最优滞后期数为2。同时,本文利用Q统计量检验、怀特检验和JB检验进一步检验滞后期数为2的该VAR模型,发现其拟合优度很好,残差序列具有平稳性,是最优模型。表2为协整检验的具体结果。

  由表2可知,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在1980—2009年的样本区间内,LnP、LnL和LnF三个变量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或长期均衡关系。根据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得到均衡向量如下:

  β=(1.000000,-1.600844,0.558871)

  则这四个变量之间的协整方程为:

  LnP=1.600844*LnL-0.558871*lnF(1)

  (1.53810)(0.62721)

  (1)式表明,在1980—2009年,上述三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由于各变量都是对数形式,这些系数反映了长期的弹性(括号内的数据表示各系数的标准差)。由理论模型可知,如果农业贷款和财政支农资金的配置是有效率的,那么,这两个变量的系数将显著地为正。然而,从(1)式中可以看出,1980—2009年,中国人均农业总产值与人均财政支农资金之间存在负的弹性关系,而中国农业人均总产值与人均农业贷款之间存在正的弹性关系。这说明,1980—2009年间,农业贷款在促进中国农业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财政支农资金配置并不是有效率的。

  协整检验的结果表明,1980—2009年,中国人均农业总产值与人均农业贷款和人均财政支农资金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是,这种均衡关系是否构成短期因果关系,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验证。本文再利用误差修正模型对农业总产值与农业贷款、财政支农资金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以判断它们之间的短期关系。

  农业产值与农业贷款、财政支农资金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上表3。可以看出,在最优滞后期时,△LnP不是△LnL和△LnF的格兰杰原因,△LnF也不是△LnP的格兰杰原因。这说明,1980—2009年,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长与农业总产值的增长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虽然△LnP不是△LnL的格兰杰原因,但△LnL不是△LnP格兰杰原因的概率却非常小仅为0.71%,这说明,1980—2009年,农业贷款增长是农业增加值增长的原因。

  (三)方差分解

  Johansen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仅能说明变量之间的关系,但不能说明这种关系的强度。因此,本研究利用VAR模型进行方差分解分析。方差分解的主要思想是把系统中每个内生变量(共m个)的波动(k步预测均方误差)按其成因分解为与各方程信息(随机误差项)相关联的m个组成部分,从而了解各方程信息对模型内生变量的相对重要性②。人均农业总产值方差分解结果见表4。分析结果表明,财政支农资金对农业产值的影响较小,农业产值的预测误差主要来自于其自身和农业贷款的影响。由表中可知,农业贷款对农业产值的贡献率从滞后5期开始迅速增加,分别保持在2%~5%和7%~10%。这说明,农业贷款虽然是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由于投入数量不足,其贡献也是有限的。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根据宏观经济学理论,农业产值的增加取决于劳动力和资本投入的多少,以及技术的进步。农业贷款和财政支农资金都可以扩大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资金供给,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但是,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在1980—2009年间,农业支农资金的增长不仅不能促进农业产值的增加,反而对农业发展起到了抑制作用;农业贷款的增加也没有具备促进农业经济增长中应有的贡献度。这一结果显然与政策制定者的初衷背道而驰。但是,这一结论并不能否定农业贷款、财政支农支持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有效性。其揭示了由于中国缺乏稳定的农业资本形成机制而导致了资金的配置效率低下这一事实。本文分析原因有:一方面,对财政支农资金和农业贷款的运用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被非法挪用和占用了很大比例,实际到位的资金减少,降低了对农业发展的支持作用;同时,地方政府对政绩的追求要求进行的投资要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农业的投入和产值的增加需要较长时间的促进,这可能会导致农业贷款和财政支农资金流入到其他投资领域,分流了农业发展的资金供给,造成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资金的短缺。另一方面,支农资金结构配置不合理,忽视了农业发展的长期优势,必然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不能大幅提高。现在农业贷款和财政支农资金多用于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和化肥、农药、农机具等的支持,对农业科技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比例偏低,忽视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发展的长期促进作用。

 针对以上结论可采取以下政策措施:

  1.实行财政支农资金和农业贷款对农业分层次资金支持的结构安排。鉴于财政支农资金易于整合、量大可以进行大规模投资的特点,应侧重于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同时压缩农业事业费支出,可使财政支农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用。在满足农民小额资金需求方面,应充分发挥市场化的作用,逐步转变依靠财政资金直接补贴的方式,大力发展农业贷款等市场化资金供给方式,鼓励各商业银行增加对三农的贷款,支持小额贷款公司等民间金融机构开展小额贷款业务。

  2.加强农村金融市场建设。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增加资金投入是必要和迫切的,但是资金的投入并不一定转化为发展农村经济的资本要素。只一味强调增加资金投入,而忽视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实际政策的运行结果就会大打折扣,往往会出现一边是连续不断地资金投入,另一边却是大量资金流向了非农渠道,还有许多资金停留在了低效率项目上,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得不到应有的提高。所有这一切只有通过市场和制度的建设才可以解决。加强农村金融市场、农村金融制度和农业经营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以提高农业和农村的资金利用效率;优化财政支农资金的配置结构,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改变政府的绩效考核方式,真正形成对财政支农资金的有效监控机制。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农业和农村资金的高效配置,从而进一步缓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注释:

  ①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2000年以前为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指数)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农产品生产者出售农产品价格水平变动趋势及幅度的相对数,该指数可以客观反映全国农产品生产价格水平和结构变动情况。

  ②特伦斯.C.米尔斯(2002),第258页。

  参考文献:

  1.Hugh T Patrick.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996,14(2).

  2.Yaron,Jocoh.Successful.Rural Finance Instiutions[M].Word Bank Discussion paper150,WashIngton,1992.

  3.Stiglitz J E Marilou Uy.Financial Markets,Public Policy,and the East Asian Miracle[J].The wOrd Bank Research Observer,1996,11(2).

  4.Stiglitz J E.Some Lessons from the East Asian Miracle[J].The Word Bank Observer,1996.

  5.高铁梅等.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67-295.

  6.罗伯特.J.巴罗.宏观经济学:现代观点[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8:39-96

  7.钱彦敏.农业投入中资本形成的困境[J].经济科学,1991(2)

  8.何广文等.农村金融服务问题研究专题报告[J].农业部“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课题组,2002

  9.林毅夫.金融改革与农村经济发展.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讨论稿,2003

  10.温涛,王煜宇.政府主导的农业信贷、财政支农模式的经济效应[J].中国农村经济,2005(10)

  11.谢平,徐忠.公共财政、金融支农与农村金融改革[J].经济研究,2006(4)

  12.许崇正,高希武.农村金融对增加农民收入支持状况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5(5)

  13.孙蕾,詹树.农村信贷投入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6(10)

  14.王丹,张懿.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J].金融研究,2006(11).

  15.张凯,李磊宁.我国农村信贷投入与农民收入动态关系的实证分析[J].广西金融研究,2007(3)

  16.陈治.财政激励、金融支农与法制化[J].当代财经,2010(10).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