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劳动价值论及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邱金锋 时间:2013-02-15
  【论文关键词】劳动价值论 劳动;抽象劳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马克思
  【论文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价值论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是创造价值的生产范围还应扩大;现行的分配政策应向科技劳动、管理劳动等复杂劳动倾料,具体的分配方式需要创新;要重视复杂劳动,提高劳动效率,实现更多的剩余价值。劳动价值论调节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业结构、收入分配。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结合起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不断地促进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推动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含义探解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创立100多年来,一直存在多方面的争议,其中包括价值是不是由劳动创造的、研究价值决定的意义何在、物化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等等。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和西方经济理论的发展,这种争议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例如,随着西方边际学派用价格论取代价值论之后,价值决定不再是西方经济学所探讨的主题,人们普遍认为价值决定问题不再有探讨的意义;又如,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自动化、电子化甚至电脑化的出现,生产中需要投人的活劳动要素相对减少,而需要大量资金投人的包括机器、设备、新工艺、新产品在内的资本要素,即物化劳动要素却急剧增多,很多产品似乎不需要人的活劳动参与就能生产出来。那么,该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又该如何看待劳动价值论呢?讨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必须采用全面的观点,整体地看待劳动价值论的真正含义。
    (一)劳动是价值的实体
    这是劳动价值论第一个方面的含义,它强调劳动价值论中“劳动”二字的含义及其理论价值。它强调和认可了劳动在创造社会财富方面的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揭示和确认了劳动是人类存在、发展的动力和条件。它来源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来源于马克思对劳动大众的关切和重视,与他一贯地以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和终点的阶级立场和思想方法一脉相承。这是劳动价值论的精华部分。
    在人类经济思想发展史上,只有到了亚当·斯密,才第一次从形式多样、纷繁复杂的具体劳动中抽象出“劳动一般”这个范畴川,把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并以探求一国财富如何增长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开创了现代意义上的真正的经济学。
    马克思是在继承了亚当·斯密在“劳动一般”问题上的贡献,并且科学地阐释了这项研究之所以能在亚当·斯密那里取得重大进展的原因,即:人们之所以能够对任何种类的劳动予以同样看待,并且确立劳动在现代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并不是聪明的人脑对由各种具体劳动组成的“具体总体”进行了总结和归纳,而是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劳动在现实中形成了一个十分发达的“总体”。在社会经济运动过程中,任何一种劳动已不再是支配一切的劳动,个人很容易从一种劳动转到另一种劳动,特定种类的劳动对他们说来只是偶然的形式,因而是无差别的。劳动已经不仅在范畴上,而且在现实中成了创造财富的一般手段,而不再是与具有某种特殊性的个人结合在一起的规定了。它发生在资本主义社会,是现代经济的产物,对现代社会开辟财富之门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认为,“劳动”“抽象劳动”这些作为现代经济学的起点的范畴的产生,是与以追求货币为目的的雇佣劳动制度的产生相联系的,它打开了现代劳动分工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之门。所以,承认劳动价值论,承认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就为现代社会打开财富创造之门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今天人们生产产品、创造价值的劳动,不再是以生产简单工具和简单日常用品为基础的、只需要很简单的工艺流程就可以完成的简单劳动,而是需要许多现代化的机器设备等资本要素的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复杂劳动,生产和消费之间的链条也大大地拉长了。但是,即使是最复杂的生产工具和机器设备,如果向前层层推移,最终都归结于人类的活劳动,劳动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马克思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明确地说到 “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劳动不再仅仅是指体力劳动还应该包括脑力劳动,即技术创新、知识应用、理论研究和企业管理等类型的脑力劳动,而且脑力劳动正逐渐取代体力劳动的主体地位,劳动创造价值仍然是正确的。
    (二)社会必要劳动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这部分主要是理解劳动价值论中“价值”二字的含义及其理论的和实践的价值。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虽然是在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遗产的基础上得来的,但对价值概念的内涵却给予了极大的丰富和创新。
    首先,与古典政治经济学不同,马克思认为价值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这就扬弃了斯密的“劳动一般”在形式上、内涵上的模糊性和局限性,而把一切形式的人类脑力和体力的消耗都算在“劳动”范畴之内,保证了范畴使用的彻底性,扩大了“劳动价值论”的适用范围。用马克思自己的话说就是:“劳动就它表现为价值而论……不再具有它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所具有的那些特征。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首先由我批判地证明了的。这一点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其次,马克思用“社会必要劳动”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一组范畴独具特色地说明了他所理解的劳动价值论是如何确定商品的价值、又如何深刻地说明了商品交换中所蕴含的深刻矛盾及解决矛盾的方法的。在马克思看来,形成价值的劳动不是一般的劳动,也不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而是经过市场的选择被证明是社会所需要的、必要的劳动,因此,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普通的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种界定不但说明了商品交换所依据的量的关系的决定、商品交换的性质,而且说明了价值的实现途径及其所体现的社会关系。它极大地扩展了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内涵,把对劳动价值论的理解和运用推到一个相当高的理论和实践层次。

    可见,“社会必要劳动”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一组概念,在说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与前资本主义自给自足经济的区别,说明商品交换过程所体现的社会关系的同时,为商品交换过程的实际运作和人类劳动分工体系的深化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物化劳动并不创造价值
    这就是说,在明确了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更明确地说是由社会必要劳动,—创造的、并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一前提下,在一个具体的生产环节和阶段,如在企业中,物化劳动并不创造价值。
    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活劳动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脑力和体力的消耗,物化劳动是指凝结着过去劳动的生产资料;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只有活劳动才能创造新价值,而物化劳动只是借助于活劳动转移价值,它本身不能增加价值量。
    说物化劳动不创造价值,其实只是说物质资料不创造价值。因为物化劳动的存在形式就是物质资料,二者只是对同一个事物的不同表述。物化劳动是由过去的活劳动转化或异化而来的,他们是活劳动的凝结,是活劳动的物化。物化劳动只有靠活劳动的推动,并且只有与活劳动结合在一起,才能运行起来,发挥作用。否则,只是一堆死物。在现代经济中,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产过程中活劳动的比重不断下降,物化劳动的比重不断上升。但是,在价值形成过程中,物化劳动始终离不开活劳动的推动,即使是所谓的无人工厂或无人车间,也需要一定的活劳动来启动机器和维护机器。物化劳动转移价值和活劳动创造价值的本质关系没有发生变化。
    实际中,使用不同的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包括自然力)的劳动者,在同样的时间里,所创造的价值是不同的。在使用机器以及任何高效率的技术设备、能源、原材料和其他可利用的自然力之后,为什么同量劳动时间会创造更多的、十倍、二十倍或上百倍的价值呢?张仁德教授认为,其中的原因有两条:第一,劳动者在使用高效率技术设备时,他的简单劳动上升为复杂劳动,同量复杂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第二,高效率技术设备等生产资料可以提高劳动者创造价值时的劳动生产力,从而即使劳动者脑力和体力支出不变,在高效能生产资料的帮助下,他的劳动生产力会大大提高,社会也会承认他的同样的劳动时间具有更高的集约程度,因而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在现代化生产中,作为物化劳动的机器设备的地位在上升,转移价值的比重在增大。大量的使用物化劳动,能成倍的提高劳动生产率,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物化劳动虽然不是价值的源泉,但它是创造价值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并在价值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劳动过程赖以进行的物质条件,它构成了价值载体的物质内容,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条件。物质生产要素是价值形成的必要条件,没有它,劳动者就不能创造价值。因为劳动只有与物质生产要素相结合,才能进行现实的生产,才能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同的物质生产要素对劳动创造价值所起的作用不同。’同样的劳动者,如果他们使用的劳动工具不同,在同一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就不同,创造的价值也不同。物质生产要素的优劣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从而影响企业利润或剩余价值。高技术设备的采用大幅度地提高了活劳动的生产率,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变或下降幅度较小的条件下,使单位劳动时间所创造的价值量成倍增长。
    二、劳动价值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个时期以来,报刊上发表了一些批评和否定劳动价值论的文章。有人认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劳动价值论就没有用了。这种观点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应该是在坚持中促进发展和在发展中丰富马克思主义。即坚持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马克思主义观察问题的方法、立场;坚持根据历史观和剩余价值观的客观规律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这是根本原则问题。我们决不能离开本国的实际和时代的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那是一种空洞的理论,而是要以中国的问题、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历史地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