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劳动价值论创新与发展的方法论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钟春洋 时间:2013-02-15
  论文关键词:劳动价值论;创新与发展;方法论
  论文摘要:从经济学研究方法发展的实际状况来看,当今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创新,着力点不在于去开创一种全新的研究方法,而在于对现有的经济学研究方法进行综合。在劳动价值论争论中,一些人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批评、质疑和否定,明显表现出对这一理论所应用的方法的误读和曲解。本文认为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要从其前提、基本方法、研究方法三个方面进行综合化研究,以从更深的层次、更广的层面上得出只运用某一种研究方法所不能得出的结论,对推动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有所裨益。

    在新经济条件下,国内外学者对劳动价值论的创新与发展做了大量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观点,有物质劳动创造价值论、广义劳动创造价值论、社会劳动创造价值论、新劳动价值一元论等。所有这些不同观点,在方法论上,存在许多差异。概括起来,90年代至今关于劳动价值论讨论中,存在两种倾向:一是强调创新和发展,却在方法上偏离了劳动价值一元论。一是强调坚持而没能有效地进行创新与发展。如何在坚持的基础上创新,应采用什么方法研究,这也是新时期劳动价值论创新与发展的新课题。
  一、劳动价值论创新与发展的前提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分析依据是人类历史的事买和经验
    马克思理论活动的出发点是资本主义的社会机体及其经验事实。他在《评阿·瓦格纳<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一文中鲜明地表明了他从实践及其经验出发的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本原则,指出:“我不是从概念出发,因而也不是从价值概念出发,我的出发点,是劳动产品在现代社会所表现的最简单形式,这就是商品。”他当时定居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中心伦敦,因此自己耳闻目睹、亲身经验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事实。他作为欧洲革命运动的领袖,在革命的实践中把自己亲身经历的资本主义的事实、和资本主义有关的所有的报道、记录、历史、统计等等,不厌其烦地涉猎而得到了在当时作为个人尽可能收集到的庞大的材料,他把这些所有的现实的、不可动摇的事实作为出发点,而其各种范畴,就是由对这些所有事实的分析而得到的。诚然,《资本论》是一个经济范畴和概念体系,商品也是范畴,而且是“表现资产阶级财富的第一个范畴”,但当从实际认识过程的起点来看商品范畴时,马克思意在说明它是有其客观的现实原型的,作为《资本论》逻辑起点的商品又表现着资本主义现实生产方式的“最一般特征”,还是资产阶级社会经济系统中的“细胞”或“元素”。
    马克思是极为排斥从概念出发,然后进行这样那样地思辩某种深奥哲学问题的学者。他边批评从头脑中随便制造出的价值概念出发,由此而导出经济学范畴的阿·瓦格纳,边叙述自己的方法:“这一切都是‘胡说’,首先我不是从‘概念’出发,因而也不是从‘价值概念’出发,所以没有任何必要把‘它’分割开来。我的出发点是劳动产品在现代社会所表现的最简单的社会形态,这就是‘商品’。我分析商品,并且最先是在它所表现的形式上加以分析。在这里我发现,一方面,商品按其自然形式是使用物,或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交换价值的承担者,从这个观点来看,它本身就是‘交换价值’。”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分析就是对这种既定事实的分析,这是马克思分析的特点,“不是从人出发,而是从一定的社会经济时期出发的分析方法,同德国教授们把概念归并在一起(以言语调弄舌锋,以言语构成一个系统)的方法毫无共同之点。”
    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劳动价值论的创新与发展应坚持这一前提
    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根本观点,即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类世界。劳动是一切社会财富惟一的创造性的动力和源泉。马克思的价值论的内容是丰富的,但它的根本和核心的思想是人类抽象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惟一源泉。因而,我们不宜直观地理解价值创造的源泉。比起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当代科学技术有了飞跃的发展。高新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在具体生产过程中,电脑的应用节约了人的脑力劳动,机器人、自动化工艺的应用节省了大量的人力,于是有人提出了先进的物质生产要素是否创造价值的问题。既然电脑、机器人能起替代劳动的作用,为什么不能说它们也创造价值呢?直观地看,似应做肯定的回答。但是,提出这个问题的本身却包含着对劳动价值论的方法论误解,背离了唯物史观对价值的科学规定。在唯物史观看来,人类社会生存的基本条件是物质生产劳动,最基本的社会经济规律是社会劳动时间的节约与分配的问题,价值规律是这个最基本规律的一种历史形式,因此价值的规定性纯粹是社会的,它只涉及人类的社会劳动。价值实体是人类抽象劳动,价值关系体现的纯粹是社会劳动的交换和分工关系,不包含任何物质原子。如果离开了价值本身的社会规定性来谈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就把经济学的价值人为地扩大到人类社会劳动范围之外了,也就偏离了唯物史观研究社会经济的轨道。从本质上说,电脑、机器人本身并不是人的劳动力,其作用也不是人的活劳动,在生产过程中,他们只能起客观生产因素即物质生产要素这种劳动吸收器的作用,并不进人价值实体。产品的研究开发、经营管理和第三产业的劳动等,都或近或远地与直接生产经营活动相联系。这些劳动是不是生产劳动,这是需要讨论的。
    我们知道,劳动价值论首先要坚持,在坚持的基础上发展。如果从根本上否定劳动价值论,那就是后退的问题了。如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需要结合当代实际具体化。《资本论》系统深刻地揭示了第一次产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构造、经济运行的一般机制、经济关系的本质与现象;但是正如他自己所说,对市场竞争或市场价格的变动、世界市场的竞争、与商品货币关系紧密联系的信用制度等经济关系表层的现实运动尚未做详细的分析。这些现实的运动其实都是价值规律作用的具体形式,科学地阐述它们,乃是充实劳动价值论的必然要求,是需要在《资本论》的理论基础上必须做的工作。由于各种原因,这些工作远未完成。而今天经济现实运动又有了更新的发展,这就更需要联系当代新的实际来完成他们。。因此,随着经济生活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应从劳动价值论方法论的前提—从事实出发来加强对劳动内涵和外延的探讨。

  二、劳动价值论创新与发展的基本方法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全面的发展的辩证的方法
    辩证的方法,对于马克思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建立他自己的经济理论体系,有了决定的重要性。可是,人们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应用的方法,始终缺乏理解。他觉得有必要在第二版跋中较全面地作一清算。为了答复那些议论他的各种谬见,曾就《彼得堡欧洲通信》的一篇论文《资本论》方法的论文中有关《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所讲的话,作了抄引。马克思从正面讲到一个俄国经济学家依据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应用唯物主义历史观所作的方法论的说明,作了肯定的赞许。第一,他说,马克思认定,经济科学的研究,就在发现他从事研究的外部现象的法则,并确定其作用的结果,“所以马克思竭力去做的只是一件事:通过准确的科学研究来证明一定的社会关系秩序的必然性,同时尽可能完善地指出那些作为他的出发点和根据的事实。为了这个目的,只要证明现有秩序的必然性,同时证明这种秩序不可避免地要过渡到另一种秩序的必然性就完全够了,而不管人们相信或不相信,意识到或没有意识到这种过渡。”从这里可以看到,“马克思把社会运动看作受一定规律支配的自然历史过程,这些规律不仅不以人的意志、意识和意图为转移,反而决定人的意志、意识和意图……”。他说,马克思认为,社会的运动,在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限度内,是一个自然史的过程,它在那种运动中表现的法则,有些类似自然的法则,但“旧经济学家不懂得经济规律的性质,他们把经济规律同物理学定律和化学定律相比拟对现象所作的更深刻的分析证明,各种社会机体象动植物机体一样,彼此根本不同……由于各种机体的整个结构不同,它们的各个器官有差别,以及器官借以发生作用的条件不一样等等,同一个现象却受完全不同的规律支配。例如,马克思否认人口规律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地方都是一样的。相反地,他断言每个发展阶段有它自己的人口规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生产关系和支配生产关系的规律也就不同。”通他说,马克思是从上述的见地,去研究并说明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这种研究的科学价值在于阐明了支配着一定社会机体的产生、生存、发展和死亡以及为另一更高的机体所代替的特殊规律。”
    2.在基本方法上,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古典学派劳动价值论的具有本质区别
    我们知道,古典经济学家使用的基本方法是典型的经验论方法,虽然他们是从资本主义社会表面的经验事实去认识资本主义,但他们也要把他们经验中的表面现象分类、描述、概括成一个个简单的概念规定,只是把具体事物和不同于它的抽象概念的一切方面抽掉了,这样具体事物当然就成了抽象概念。在这里,他指出了起点抽象与现实对象矛盾,也就是这种矛盾决定着抽象概念上升到具体概念的逻辑必然性,而庸俗经济学家头脑中只有反映事物经验存在的外在表象以及通过表象方法制造的一堆抽象概念,他们根本不懂具体概念。马克思指出了李嘉图学派解体的原因在于不能解决概念的抽象性与事物的具体性的矛盾,即一元劳动价值论不能解释等量资本取得等量利润的现实矛盾,因为他们不了解概念具体化过程中必须有若干逻辑中项才有可能,而简单在名词上扩大劳动概念的做法直接导致了理论的破产。当马克思发现李嘉图的错误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开始从方法论上对他的经验主义原则的克服,这必然导致重新肯定黑格尔。而马克思对科学辩证法的重组创新与黑格尔不同,他认为作为认识论前提的具体是不能像黑格尔那样作为思维的产物来看待的。
    同样,历史上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是激烈地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也有着改良资本主义社会的良好愿望,它们却不能成为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武器,就是因为它具有主观性,不能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今天,深入研究和发展劳动价值论,最终目的仍然是要揭示当今时代已经发展了的客观经济关系及其规律,而不是为了对某种新情况做简单解释。马克思坚持历史辩证法,充分认识在商品经济关系中,即使最一般的价值关系也不是天然就有的,它也是遵循辩证法的规律,有其产生、发展、直到消亡的客观历史过程的。他研究人类社会商品交换和生产实践的演进阶段,从实践上分析商品出售与购买之间矛盾关系的发展及其不断得到解决的形式,从理论上阐释价值形式与商品价值本性的对立统一关系,揭示不同历史阶段价值形式的主要特征,阐明了价值的商品形式、货币形式和资本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本质区别。重视价值关系的一般性和在历史发展进程不同阶段表现出的特殊性,这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重要方法论特征。恩格斯也曾说:“马克思对于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就是把这个方法作基础的,这个方法的树立,我们认为是一个成果,就重要性就丝毫不次于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2.这一基本方法应始终贯彻在劳动价值论的创新与发展中
    从马克思创立科学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时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正确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呢?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任何一种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当社会实践已经发生变化时,不应让已经变化的实践去适应原来的理论,而应让原来的理论适应变化的实践,认识和实践应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所以,我们不能把马克思的思想照搬过来解释已经发生变化的社会主义经济活动。如果这样的话,必定会发现有些现象是马克思经济理论所无法解释的.。我们的争论应该重视研究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理论体系,如果忽视也就不了解他们所研究的某个争议中的问题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体系其他部分的联系。教条主义的理解,或记住其中的一部分论述,忘记其他大部分论述,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这就要误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所以,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在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创立的时候,正是资本主义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转变时期,社会生产的主要是物质产品,劳动的主要形式是体力劳动。而在当前的社会主义经济活动中社会劳动具体形式、劳动的主体结构、产业结构、科技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都与那时有很大差异;劳动与资本的关系、收人分配形式也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设想的社会主义有着差异。因此,我们应该在坚持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基本观点的前提下,坚持辩证方法,不断创造性地发展社会主义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并使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