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嘉图学派的解体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蓉 刘吉成 时间:2013-02-15
  2. 3马克思: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1885年,恩格斯在《资本论》第2卷《序言》中,要求那些污蔑马克思“副窃”的“经济学家们”证明:“相等的平均利润率怎样能够并且必须不仅不违反价值规律,而且反而以价值规律为基础来形成.”对这个问题,在以后的10年间,不少资产阶级学者提出了各自的解释,但没有一个正确答案.直到1894年《资本论》第3卷问世,才以生产价格理论作出了科学的回答.
    其实,在《资本论》第1卷定稿前,马克思就已经最终完成了生产价格理论.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每一个商品的价值构成包括三个部分,即不变资本的价值(C)、可变资本的价值(V)和剩余价值(M).用公式来表示,就是:W=C+V+M.其中C+V是资本家的生产费用,也叫做成本价格(用K来表示).于是,原来的公式W=C+V+M,现在可以表示为W=K+M.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中,既有部门内部的竞争,又有各部门之间的竞争,部门内部的竞争形成商品的社会价值和部门利润率.在此基础上,等量资本要求等量利润,必然引起资本在部门之间的竞争,结果使各部门不同的利润率转化成全社会一般的利润率,即平均利润率.按照平均利润率归资本家占有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就是成本价格和平均利润之和.李嘉图的例子清楚的证明了价值(C+V-+M)转化为生产价格(C+V+P).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商品市场价格就不再是以商品价值为中心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上下波动.当然,这并不是说价值规律不起作用了,只是作用的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生产价格的形成依然是以价值规律为基础的,生产价格的变化最终取决于价值的变化和部门之间的竞争状况.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和发达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具体表现形式.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商品按照他们的价值或接近于他们的价值进行交换,比那种按照他们的生产价格进行交换,所要求的发展阶段要低得多,而按照他们的生产价格进行的交换,则需要资本主义的发展达到一定的高度.”在简单的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商品只能按价值进行交换;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商品也只是在较大范围内按社会价值进行交换;只有到机器大工业阶段,资本主义关系取得统治地位以后,形成了自由竞争的环境,资本和劳动力可以在各部门之间自由转移,在这种条件下,利润才能转化为平均利润,从而价值才能转化为生产价格.
    马克思的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它科学的解决了劳动价值论和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之间的矛盾,证明了生产价格规律只是价值规律作用的具体形式,两者并不存在实质上的矛盾.
    新、陈葡萄酒由于窖藏时期不同,即资本周转时期不同而具有不等的利润,在资本流动较慢的情况下,由于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因而陈葡萄酒的生产价格会超过其自身的价值,会超过新葡萄酒的生产价格.马克思的理论从实质上解决了这个难题.
  3马克思:劳动和劳动力不同
    李嘉图体系的支持者混淆了劳动和劳动力,因此不能解决等价交换与资本和劳动相交换的矛盾.实际上,工人出卖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而劳动力本身也不是一种普通商品,而是一种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特殊商品,资本家把一定数额的货币转化为可变资本用来购买劳动力,而工人则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取得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特殊商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决定的.由于劳动力的生产就是维持人体生存的生活过程,因而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可化为生产劳动者生活资料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或者说,劳动力的价值就是维持劳动力所有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工人把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即劳动,让渡给资本家,资本家就占有了劳动.而用来交换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本身只是不付等价物而占有别人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因为劳动者除了生产出自身的价值外,还创造了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是物化的剩余劳动.剩余劳动的表现是剩余产品,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马克思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并且指出了资本家剥削的实质,解决了这个难题.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