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增强理论的资源型区域创新发展模式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郑谦 时间:2013-02-15
  (四)形成路径依赖
  区域产业结构的初期选择,可以看成是多种发展路径的选择。哪种路径会最后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是在最初的“多态均衡”中,各种发展模式“涨落”的结果,受到发展初期微小事件和随机事件的影响。一旦某种区域发展路径被选择,将会在区域发展模式中形成“路径依赖”。区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对新的发展机会时,往往会在可能的路径中,将原有路径作为最优选择。如资源型区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选择了资源型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并以此构筑区域产业结构。在以后的经济发展产业升级中,更多地以资源型产业为依托,选择相应的发展路径,形成区域经济对原有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
  四、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资源型区域的经济发展在最初的均衡“解”选择的基础上,在自增强机制的作用下,形成资源型区域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使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呈现“路径依赖”。在发展初期,这种模式的选择可能是有效率的,能够较快的促进资源型区域的资源开发,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但是随着区域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这种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所呈现的问题越来越多。典型的表现为资源型区域的经济活动发展呈现以下明显的问题:经济市场化程度低,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低,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价值低,产业结构高度低,人才吸引力低,可持续发展能力低,资本系数高,资源耗损高,环境代价高,失业等社会矛盾集聚高。
  导致这些区域发展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政策原因
  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和劳动地域分工理论,资源型区域的发展都是长期以来走的是一条资源高强度开发的发展道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下,政府在对待资源型区域的发展过程中,政策导向往往要求其对下游的加工型区域进行大力支持,资源的供给的价值与价格出现背离,致使资源型区域承受着双重损失,即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巨大代价和经济利益的巨大流失。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市场经济作用越来越突出,各区域经济利益的相对独立性日益明显,区域经济主体地位日渐突出,资源型区域经济技术层次低,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固有弱点日趋表面化,资源型区域作为计划经济体制的最后堡垒,所造成的体制惯性约束对区域发展的阻碍作用日益显现。
  (二)区位因素的影响
  资源型区域较为集中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相对而言,其交通、通讯、水利设施都处于落后状态,投资硬环境差,导致资源型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弱,流通不畅。这种区位特点,使得资源型区域的对外开放开发程度受限,对人才、资本的吸引力较弱,进一步影响了新技术和人才的引进。同时,这种区位因素的劣势还容易形成区域内部本身人才、技术的外流倾向,加剧了资源型区域的发展资金、技术、人才障碍对区域经济的发展造成较大影响。

  (三)区域内资源型产业群的原因
  区域内部形成的资源型产业集群,由于长期以来的资源粗放式开发利用模式的影响,往往从其内部来说缺乏技术创新和合作的动力。不仅企业与区域内外的高校、研究机构等知识生产体之间缺乏沟通和合作,而且企业与企业之问也缺乏技术交流,彼此之间固守既有的资源开发模式。因此导致资源型区域内部产业集群的整体,呈现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机制的态势。
  五、资源型区域发展模式的创新路径
  从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开始,众多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和创新理论都强调,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区域内产业的创新和升级能力是密切相关的,区域竞争能力的培育关键依赖于区域的创新发展环境和能力的构建。资源型区域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固有模式的“路径依赖”也必须通过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寻找创新发展路径。
  资源型区域由于众多问题的存在,本身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同时作为一个开放的经济体,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形成对资源型区域的负熵。这种负熵在一定条件下,将会在区域内部形成一种由无序向有序演化的状态,从而对资源型区域打破内部发展的“路径依赖”,寻找新的均衡“解”提供可能性。对于资源型区域来说,要解决发展过程中的众多问题,只有通过区域内外两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即寻找区域外部形成的有益负熵和区域内部的创新发展路径,构建区域发展的创新模式,才能实现资源型区域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对于资源型区域的创新发展路径的选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快经济体制转型,以市场为导向,努力使区域资源的市场价格正确反应其价值
  对于政府部门处于战略考虑,对资源,尤其是战略性资源的生产、销售和JO’rJ~等进行长期干预的情况。应该推进相应的政府补贴,弥补资源型区域的环境和经济的双重损失,并积极扶植区域新产业的发展。
  (二)形成负熵
  加大资源型区域与外部的沟通交流,形成资源型区域的负熵,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要通过构建与区域外合作的多方平台,形成良好的资金流、信息流和技术流。改善资源型区域内部环境,吸引优秀人才和高新技术项目,全方位的加深区域间的合作。积极在区域内外开展产学研合作,大力发展中介机构,促进创新成果的产业化。
  (三)区域内对现有资源型产业加快发展步伐
  一是要对资源的开采和粗加工严格管理,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做到精细开发,精细,保护区域环境;二是要加快资源型下游产业的发展,延伸产业链,提高资源型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三是要选择新的主导产业,大多数的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尽快选择和发展新的主导产业,一方面可以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资源型区域的资源依赖性,保持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四)构建区域循环创新体系,促进资源型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建立资源型区域创新知识生产、创新知识转化、创新知识扩散和反馈的循环机制。保持创新成果的先进性,不断发展和加强区域内部自我创新模式。通过区域内部循环创新体系的构建,可以有效打破资源型区域由“路径依赖”而形成的产业发展的“锁定”状态,形成新的产业发展模式,构筑资源型区域内部合理的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