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区域刨新系统的构建模式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孙志伟 时间:2013-02-15
   【论文关键词】区域创新系统  构建模式
  【论文摘要】在构建区域创新系统,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区域经济获取竞争优势,实现快速健康发展决定性因素的社会经济背景下,构建一流的区域创新系统是实现内蒙古现代区域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依据内蒙古总体经济实力及区域创新能力,地区间不平衡的经济实力和偏弱的科技、教育实力的分析设计了短链结构、网络结构的内蒙古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模式。
  内蒙古中等偏下水平、地区间不平衡的经济实力和偏弱的科技、教育实力以-及创新能力,决定了内蒙古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更多地要依靠政府的力量来推动,需要经过行政区域与经济区域的整合建立高效的区域创新系统。在构建区域创新系统的模式选择中,科技实力偏弱的现实决定了内蒙古要依靠某一技术范式来完善区域创新系统的可能性不大,而且通用的技术范式也无助于建立独特的地区经济竞争优势。因此,对内蒙古而言,区域创新系统构建应该走由链状结构向网络结构演化之路,更加有效的区域创新系统构建模式还是要首先通过政府主导的产业集聚来形成特定的区域创新系统;其次要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吸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区域技术创新系统,最终建设为价值网络型的区域创新系统,形成分阶段的构建内蒙古区域创新系统。
  一、短链结构
  1.第一短链,在目前阶段,内蒙古应建立短链结构的区域创新系统。影响区域创新系统构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大致可以归结为经济和技术两个方面的因素从区域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两个维度,我们可以比较清晰地分析一个区域创新系统的特征。我们可以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变量构建一个四象限的矩阵,如图l所示。位于不同象限的地区,其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模式也会明显不同。
  
  (1)价值网络型的区域创新系统。在一个地区的经济和科技实力都很强的时候,以企业为主的各个创新主体享有充分的创新资源,受到一定的创新激励就会积极努力地开展创新活动。
  (2)企业主导型的区域创新系统。当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较强而科技实力相对较弱时,其自身的创新能力不强,但却具有比较充足的资金。在这些地区,经济结构以传统产业为主,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为了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就会积极开展创新活动,成为区域创新系统的主要推动力量。
  (3)高校一科研机构主导型的区域创新系统。有些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而科技教育实力却较强,典型的如陕西西安,就可能表现为高校一科研机构主导的区域创新系统。
  (4)政府主导型的区域创新系统。在经济和科技实力都较弱的情况下,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都不强,需要外部力量的强有力支持。经济实力弱往往意味着市场机制不健全,存在‘市场失灵”,这时政府的作用便会突出出来。政府依靠行政力量可以迅速聚集起创新所需的各种资源,并针对地区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的行业和技术实施重点突破,以带动整个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根据以上分析,在目前阶段应选择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型的区域创新系统。首先,为加大和促进大学—企业一政府间的联系,内蒙古各级政府要出台一些重要且旨在推动跨学科、跨部门之间合作的研究计划,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的环境,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注重制定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优惠政策和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法制环境。要发挥经济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引导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推动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针对过去在创新链的中间环节投入很少的情况,建立大学一行业和地方工业研究机构一企业三级科研系统。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各类技术创新联合组织。通过改革科技计划支持方式,支持企业承担自治区的研究开发任务。要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激励机制和知识产权交易制度,大力发展为企业服务的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要向企业扩大开放。把技术创新能力作为国有企业考核的重要指标,把技术要素参与分配作为高新技术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积极发展支持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科技融资系统和风险投资机制。
  2.第二短链,以产业集群创导推动区域创新系统构建。产业集群可以成为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载体,构成区域创新系统的主体要素,产业集群通过建立有效的合作网络,可以促进区域创新系统主体对于新知识和新技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可以提高产业和区域竞争力。正如波特所指出的,区域经济的增长和竞争优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促进和发展集群的能力,其核心是集群式创新网络的发展。内蒙古在竞争中已形成了以伊利、蒙牛为代表的乳品产业集群;以鄂尔多斯羊绒为代表的羊绒产业集群;具有雄厚资源优势的能源产业集群;具有强大研发潜力的化工产业集群等诸多产业集群,块状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可借鉴这方面的经验来推动区域创新系统建设。产业集群创导实施模型基于地区或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产业集群创导的目标、产业集群创导的过程以及产业集群创导绩效,如图2所示。
  
  对内蒙古而言,实施产业集群创导,要建立企业共性技术研发和服务平台,培育学习与合作竞争的集群创新文化,继续推动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知识集群和技术集群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同时要坚定不移地把高新区、经济开发区和大学科技园发展为区域创新基地,通过加快创新基础设施建设,进~步向创新型集群的方向发展。要构建包括市场服务系统、技术开发系统、创新网络系统、政府支持系统等要素在内产业集群的外在支持系统。
  在相关政策导向上,需要以集群政策替代产业政策。同时,内蒙古在产业集群中要构建有效的科技创新平台。不同的产业集群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科技创新中心的不同组建方式,既可以通过集群内相关行动主体共同组建科技开发中心,也可依托集群内某大型企业的研发中心。另外,要打破各创新行为主体间的联系阻隔,加强彼此间的交流与合作,要根据区域产业发展规划,通过制度创新,有针对性地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以良好的经济生态系统,形成要素流动的‘挂地”,帮助创业者向专业化发展,降低内生交易费用,促进企业间的劳动分工和提高企业竞争力,通过区域营销发展产业集群,进而构筑区域创新网络。
  3.第三短链,重视原始创新,加强集成创新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原始创新往往孕育着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和飞跃,是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和科技竞争力的源泉,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原始性创新,营造有利于原始性创新的文化环境,保障不同学术观点的公开发表和充分讨论;建立内蒙古科技管理部门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强化内蒙古战略部署和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打破各自为政,防止政出多门,合理配置内蒙古资源;充分调动、利用部门和地方的科研力量与资源优势,共同推动增强原始性创新能力的工作。要充分发挥内蒙古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

  由于内蒙古自治区地方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人才实力还不足以支撑广泛的原始创新能力,因此在原始创新方面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把创新的重点选择在充分利用国内外各类先进成果和科技资源,通过技术跨越,突出抓好集成创新和引进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上。
  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相关技术的集成创新以及由此形成的竞争优势,往往远远超过单项技术突破的意义。因此,要鼓励发展多项技术集成的产品和产业,实现集成创新;选择具有高度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产品或项目,实现关键领域的集成创新与突破。依据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对科学技术的需求,只能在依靠内力的同时大量借助外力,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要走重视原始创新,加强集成创新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选择有自己特色,有基础、有潜力的产业和技术领域,不重复技术发展的某些阶段,直接引进、集成和应用最先进的技术,推动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的升级,通过技术跨越实现经济跨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系统。
  4.第四短链,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区域创新系统。企业主导型创新系统模式是指企业在创新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企业是创新决策的主体、创新投入的主体、应用的主体。在创新执行上,可有自己的研究开发机构,采取产学研合作等形式。由于企业的中心地位,能加速企业创新能力建设,以产业创新系统为主线形成若干产业创新链和产业群,逐步形成以产业为中心的产业创新系统。在企业主导(中心)型区域创新系统模式中,整个创新过程以企业为中心配置创新资源,创新需求来自市场。
  大企业的创新带动与创业聚集形成产业创新链,引导区域内外的科技资源、创新要素向区域内流动和聚集,形成逐步完善的区域创新系统,延伸产业链,推进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内蒙古在企业为主导的区域创新系统中具有网络化特征。企业的核心优势是市场能力,以市场的技术需求为主线,企业为加快创新进程,往往需要利用其他企业、科研机构、政府、中介机构的资源开展创新工作,整个创新过程呈现出网络结构。
  内蒙古企业主导(中心)型区域创新系统模式在表现形式上更呈现出产业聚集和大企业带动两大发展趋势。产业聚集以区域板块经济、特色产业的发展及企业聚集为先导,例如以伊利、蒙牛为代表的乳品产业集群;以鄂尔多斯羊绒为代表的羊绒产业集群;具有雄厚资源优势的能源产业集群;具有强大研发潜力的化工产业集群等诸多产业集群,因市场需求驱动而形成产业技术创新的压力和动力,从而引导区域内外的科技资源、创新要素向区域内流动和聚集,形成逐步完善的区域创新系统,进一步推动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壮大。大企业带动即供应链带动,是产业聚集的特殊形式,表现在围绕大企业的配套技术及产品需求,推动配套企业的区域聚集并开发生产配套技术、产品,形成一种区域内部的供应链市场,从而推动形成以大企业为核心的特色产业品牌,增强区域经济实力,最终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创新系统。在这两大发展趋势的共同作用下,最终形成逐步完善的区域创新系统。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