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大学生就业市场信息机制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曹玉玲 王曙光 时间:2013-02-15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市场;信息机制
  [论文摘要]本文对大学生就业形势及我国大学生就业机制的演变历史进行了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机制的必要性,提出了信息机制基本内涵。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的普通高校招生数量逐年扩大,使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进入了大众化阶段.高学历青年人数正在以较快速度增长。这种快速的增长的招生比率带来了就业市场的极大压力.如何有效实现大学生就业.如何尽量减小就业压力,是整个社会需要关心的话题。我们认为,目前在结构性矛盾存在的情况下,应该实现大学生就业信息的充分流动.建立科学有效的信息机制,是必须而迫切的。
  一、大学生就业竞争激烈
  大学入学率的提高.提高了适龄青年的入学率,为国家发展培养人才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但是.也造成了大学毕业生占就业人口比重的上升,从而导致了大学生毕业生以及大学毕业生与其它就业人员之间的强烈竞争。竞争的激烈程度我们从大学生就业人数的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不协调可见一斑。
  据统计,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分别比1998年翻了一番多。据统计,2000年至200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是107万,115万,145万,212万,280万,338万。从2005年到2010年,2005年是338万,2006年达到397万,2007年464万,2008年532万。根据预测,2009年592万、2010年达到652万。也就是说,每年在原有存量的基础上增加60万,在“十一五”期问将有1500万大学生毕业。
  而从2001--200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和其他求职人员的比例来看,2002年,我国在读大学生已经占到同龄人口(18至22岁)的l4%。大学毕业生占其他求职人员总数的10%一l5%。根据预计“十一五”期间,大学毕业生参加就业在总的求职人口中的比例会达到20%一25%。也就是说,四五个求职人员中,就会有一个是大学毕业生,这样,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增大,竞争激烈。
  按理说,社会应该为这么多的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确实我们也看到.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提供了许多的就业岗位,但是,经济发展所提供的岗位数目的增加与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加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与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之初相比,经济增长点带来的就业岗位数目有所下降。“在改革开放之初.经济增长一个百分点能提供240万就业岗位。但是现在,经济增长一个百分点也就只能提供7O、8O万就业岗位,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在减弱。”(瞿振元:大学生的择业观与职业素质培养2005首届大学生就业论坛)。而根据预测.当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8%一9%时,可以增加3O一4O万个就业岗位。整个社会新增就业岗位与大学生毕业生毕业人数相比较,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显然非常大。
  二、我国大学生就业机制的演进及其特点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演变,大学生就业机制也经历了从“计划分配”到“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到“自主择业”等阶段。(如表1所示)。

  从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就业主体的变化,从政府为主,到以政府、学校为主,再到大学生为主。表面上看政府的职能弱化了,实际上是政府的职能转变了.政府从前台退到了幕后。但作用并没有削弱。政府职能从直接下计划分配人才,到宏观调控。而企业成为选择的主体.企业有了自己用人的权利;大学生也成为选择的主体.大学生个体在择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成为自己的主人.大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这些主体的变化,既有利于激发企业的积极性、创造性.也有利于人才资源的调配.也有利于大学生潜能的开发,实现人才资源的充分利用。
  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机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一些方便,起到了相当的作用,但是,与成熟的市场经济机制相比较,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和不足。市场主体各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和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就业。
  从表象上看,大学生找工作很难.甚至面临失业。而实际上,按照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看,我国大学生人数还远远低于社会发展的需求。我们认为,主要问题是我们没有有效实现用人单位和大学生的择业信息的对接,信息机制不健全,信息发送不畅通,信息发散不及时,影响了企业用人和大学生择业的效率。结果是.企业找不到自己需要的人,大学生找不到自己需要的工作。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