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区域信息化水平差异分析及对策建议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旭辉 时间:2013-02-15
    2.3信息网络的建设与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存在差距
    信息网络的建设是区域信息化的基础,而在我国信息网络的建设也存在明显的差距。信息资源之间不能实现互联共享,极大地影响了效率的发挥,拉大了区域信息化建设的差距。虽然各地区网站发展速度较快,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却没有提到应有高度,缺少信息资源交换中心。尤其是中、西部城市的政府网站,普遍存在信息资源规模小、范围窄、质量差、更新周期长、共享程度低等问题。现有信息网络和应用网络之间缺乏互联,造成了大量有价值信息闲置。

    2.4地区信息的应用与其功能的发挥有差异
    在信息的应用能力方面,信息应用能力强的省市集中在东南部,比如福建、广东、浙江等;信息应用能力弱的省市主要还是在西北地区,比如青海、甘肃、新疆比较滞后。再者,目前我国区域信息化主要服务于电子政务,而作为经济活动基本组成单位的企业,其信息化程度还很低,电子商务发展滞后。医疗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等也发展缓慢。信息功能的发挥有待进一步发展。
  3缩小我国区域信息化水平差异的基本对策
    3.1加快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积极推进区域信息化建设
    推进信息化建设要求各区域要注重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中西部地区应将信息产业视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发展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化,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的广泛应用,以加速对传统产业的更新改造,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互补共进。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应借国家开发西部的时机,制定信息化建设的统一规划,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创造信息化建设的良好外部环境,制定一个长期的、健康有序的信息化发展战略。
    3.2加强政府的宏观引导和政策支持
    在政府的信息政策方面,可以提供产业层次、区域层次(税收方面、放权方面)、企业层次、项目层次的优惠政策,实行让民间参与的政策,积极推进区域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政策与措施力求实施阻力较少,能以点带面,示范效应好,引导性强;实施的措施要简捷、高效、惠及全局;政策和措施要妥善处理长期与近期、政府与企业、投入与效益、信息化与信息产业、国家与地区的关系,并能够给绝大多数企业、广大人民群众和政府本身带来明显的利益。
    同时政府必须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通信基础设施的投资。与其它基础设施相比,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周期相对较短,技术含量高、投资预期回报高、服务覆盖面大、具有广泛的外溢性,而且有利于增强人们交流知识的能力和降低社会流通与交易成本。因此,信息基础设施应当被列为最重要、最优先的公共设施投资领域。
    3.3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信息网络的建设与管理
    各地区的政府和管理部门,要积极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使之各地区的信息网络建设相协调,加快建立区域内共享及跨地区的信息资源库,把静态的、孤立的信息资源变为网络化的信息资源,推进信息资源的共享。要大力组织具有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信息资源上网。在网络专业化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分工合作,这样才能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利用,需要成立专门的网络管理机构,协调各专业网络的建设,提高网络结构的布局,使之趋于合理化,保证网络运行的安全。
    3.4因地制宜,实现信息技术与资源的合理应用,促进各地区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无论是社会信息化,还是经济信息化都是以信息技术向经济与社会的各方面渗透。信息技术应用的越广泛,意味着人们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越强。因此,各地区应该以地区所处的环境,因地制宜,实现信息技术与资源的合理应用。信息服务业是从事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产业,发展信息服务业是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关键。各地区要加快面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信息服务业加速发展跃上新台阶,从而提高区域信息化水平。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