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区域信息化水平差异分析及对策建议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旭辉 时间:2013-02-15
    论文关键词:区域信息化 差异 成因分析 对策
    论文摘要:在信息化综合水平蒸蒸日上的同时,我国的区域信息化水平存在严重不平衡的现象,“差异化”比较普遍。因此有必要清楚形成较大差异的原因,从而提出缩小区域信息化水平差异的基本措施。
    在世界信息化水平迅速提高,发达国家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新经济体系不断完善与壮大的背景下,我国信息化建设也在加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但有一个客观的事实是,各地区之间的信息化发展水平极不平衡,信息化水平差距正在拉大,一条无形的“鸿沟”开始阻隔在信息化程度不同的地区之间。因此我们要根据目前我国区域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基本情况,分析造成我国区域信息化水平差异的原因,以找出相应的解决思路才能促进各个区域信息发展水平的相对协调发展,以信息化推动我国经济跨越式发展。
  1 我国区域信息化发展水平差异分析
    目前我国区域信息化水平不平衡的,呈现出东部沿海地区先进、中西部地区落后的格局,三大地带间的区域信息发展水平差距十分显著。从我国内地31个省(市)地区来看,具体可分为四类:信息化水平最强的地区:也称信息化水平第一类地区,包括北京和上海两个直辖市,代表着我国信息化的最高水平。它们在互联网用户数、计算机拥有量、大学生比例等指标上均居全国第一、二位,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如上海的人均GDP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5倍。信息化水平较强的地区:也称信息化水平第二类地区,包括天津,广东,浙江,福建,江苏,辽宁等6省(市),这主要由于它们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基础好,加之最早得益于改革开放,信息化发展十分迅速.其中,广东、浙江的互联网用户数、计算机拥有量;江苏、浙江的大学生人数比例、电视机拥有量;四川、广东的R&D经费支出额占GDP比重等指标表现均位居全国前列。
    信息化水平中等的地区:也称信息化水平第三类地区,包括为山东,吉林,黑龙江,陕西,海南,新疆,河北,湖北,山西,四川,重庆,湖南;信息化水平较低的地区:也称信息化水平第四类地区,包括内蒙古,河南,江西,广西,安徽,青海,云南,宁夏,甘肃,贵州,西藏。第三、第四两类,包括的地区数量占到2/3以上,其信息化状况从总体上反映了我国仍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虽然整体实力难能与前两类相比,但某些指标上也有上好表现.例如,陕西的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近3.0,居全国第二位;湖南、湖北的互联网用户数、重庆、湖南的计算机拥有量等,均超出全国平均水平;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近些年来些边远地区对信息化也十分重视。例如,在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上,新疆、青海、陕西、广西、内蒙、山西等地均是两位数的增长幅度,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3一个百分点.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信息化水平最高的北京、上海与较低的贵州、青海、西藏等地的信息鸿沟异常巨大,各个区域信息化水平差异明显,这不利于实现全国信息化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我国区域信息化水平差异的成因分析
    我国区域信息化水平在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差异明显,三大地带间的区域信息发展水平差距十分显著,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2.1地区社会信息意识、政策存在差距
    各地区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及政策不一,绝大多数地区的信息化政策不够完善.东部发达地区普遍对城市信息化建设比较重视,有专门的结构负责和协调整体信息化的建设.由于经济条件的原因,基础信息化环境比较好,发展和推动信息化建设相对容易。而西、北部地区,政府信息化建设管理职能分散、重复、交叉,许多城市还没有一个权威的机构统筹管理全市信息产业的发展和信息化建设工作,造成多头管理、信息化建设力量分散、组织管理和协调效率很低,导致许多信息化方面的工作难以落实,制约了区域信息化整体效益的发挥。这导致了在无形之中将区域信息化的差距拉大。
    2.2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的影响
    中国地大物博,区域信息化差异如此巨大,各地区的区位优势和地理位置无疑是其中的一大原因。作为中心城市的直辖市信息发展基础较好,较好的经济环境和雄厚的人力资源促进了信息的飞速发展;直辖市受国家政策的影响较大,国家对直辖市信息化发展的重视程度相对较高,良好的信息发展政策与环境也为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其它非中心城市则无此“待遇”。另外,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起步早,交通发达,对外开放程度较内陆地区大,可以直接吸引外国投资引进现今的信息技术。而内陆地区相对蔽塞和孤立,加上交通不发达,信息化建设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