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环渤海地区信息化水平的比较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康嘉 时间:2013-02-15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1995—2001年国家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指标体系中总指数和分类指数的数据,通过纵向和横向比较,分析了环渤海地区信息化发展情况和区域内各省市(区)信息化水平的差异,从数量上揭示环渤海地区信息化水平存在的数字鸿沟——区域间差异、区域内差异和不同发展时期的差异。并对环渤海地区信息化发展提出建议,旨在为进一步的理论和政策分析创造基础条件,为环渤海地区制定切实可行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依据。
  [论文关键词]信息化水平;环渤海地区;比较;数字鸿沟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而信息化水平的总体情况是通过国家信息化评价总指数来反映的。国家信息化评价总指数涵盖了信息化发展的各个方面,是对各地区信息化发展实力的比较科学、综合的评价,它基本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化水平和发展态势,并需要根据国家信息化发展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变化不断完善和调整。我国先后于1999年和2006年分别制定了第一套和第二套信息化水平总指数,两套总指数的基础和框架可以相互衔接。第一套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指标体系包括6个分类指数的25个指标。第二套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指标体系包括6个分类指数的23个指标。鉴于数据易于获取,本文依据第一套总指数的数据,对环渤海地区信息化水平进行分析和比较研究。
  1全国信息化水平
  近年来,中国信息化水平保持了快速稳定的发展趋势,信息化发展将对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2004年初起,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有关力量进行了“中国信息化水平评价研究”,研究表明,2003年中国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为49.12,其中,北京市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为71.83,位于第一位。我国信息化水平东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但差距正在缩小。2003年东部地区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为56.09,而中、西部地区分别为42.54和41.71,其差距较大,但差距正在缩小,东中西部信息化水平差距从2001年的100:68:65缩小为100:76:74。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调查表明,截至2003年7月1日,在我国所有WWW网站中,东部11省市共占81.2%,而西部14省区的总和只占到8.1%。一条无形的“数字鸿沟”开始阻隔在信息化程度不同的地区之间。但2001—2003年信息化水平发展速度最快的前3个省(自治区)均为中西部地区,他们是内蒙古、陕西和安徽,信息化水平发展速度分别为134%、136%和143%。
  从分类指数看,我国信息化使用类指数最高,基础设施类指数和接入质量指数较高,分别为52.47和51.44,可购性指数和环境效果类指数较低,分别为43.05和33.61;从2001—2003年分类指数变化看,接入质量指数提高最快,为75%,信息基础类指数和互联网使用指数提高较快,分别为29%和26%;可购性指数增速较低,为22%,均为4%。
  2环渤海地区信息化水平定位与比较
  2、1环渤海地区简介
  关于环渤海地区的范围有两种说法,狭义上指环渤海地区由北京、天津两市,辽宁、山东、河北3省及环渤海海域组成,可以辐射山西和内蒙古中部地区。广义上指环渤海地区是指环绕着渤海全部及黄海的部分沿岸地区所组成的广大经济区域,从行政区划来看,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山西和内蒙古中部共五省(区)二市。全区陆地面积共127.8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3.31%;总人口为25891万人,占全国的21.15%。本文采用第二种说法。据统计,在环渤海地区“五省二市”的生产总值5.5万亿元,占全国的30.2%,发展势头非常强劲。渤海是个内海,被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华北大平原呈“c”字型所环抱,在长约占全国1/3的海岸线上,分布着4o多个港湾、29个大中小港口城市。环渤海地区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巨型经济核心区,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并为中国三大信息产业基地,有其独特的发展潜力,被称为中国经济第三“增长级”,有望在2010年左右成为我国经济板块中极具影响的地区。
  2.2区域间比较——环渤海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信息化水平比较
  2.2.1信息化总指数的比较
  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都位于我国信息化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为中国三大信息产业基地,信息化发展程度较高具有可比性,因此选择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与环渤海地区进行比较研究。其中环渤海地区的信息化评价总指数(以下简称总指数)为本区五省(区两市的平均值,长江三角洲使用上海、浙江和江苏三省市的平均值代替,珠江三角洲的使用广东省的值代替。研究表明,1995—2001年三个地区总指数平均值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信息化水平总体是平稳上升的,整体变化趋势较为平缓,见图1。

 
  7年间环渤海地区平均总指数提高了138%,平均每年提高了23%,上升分值为34.89,平均每年上升5.82分值,信息化评价总指数增长的趋势表明信息化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正在加强。但是,1995—2001年期间,环渤海地区信息化水平总指数一直低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7年问环渤海地区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平均差距分别为6和1.6分值,一定程度上说明环渤海地区信息化水平仍有待提高。
2.2.2总指数发展速度的比较
 

  从1996—2001年信息化总指数的发展速度看(见表1),环渤海地区信息化总指数发展速度与长江三角洲极为相似,略高于珠江三角洲,1999年发展速度较高,是一个高峰年。1996、1997、1998、1999、2000和2001年环渤海地区信息化总指数的均值发展速度分别为1.14、1.19、1.12、1.42、1.32和1.31。可见,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发展速度呈现不均衡状态,发展速度在1996、1998年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自1999年以来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发展速度较快,1999年相对最高,说明环渤海地区的信息化有一定发展潜力。
  2.3区域内部比较——环渤海地备省市(区)信息化水平差异分析
  2.3.1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差异分析

  1995—2001年间,环渤海地区信息化水平尽管明显上升,但是地区间的发展格局变化不大,差距依然较为显著,数字鸿沟明显,见表2。所谓数字鸿沟,是指在全球数字化过程中,不同的国家、地区、企业、人群之间由于对信息网络技术应用程度不同以及创新能力的差别造成的“信息落差”、“知识分隔”和“贫富分化”现象。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