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吴玲 时间:2010-06-25

  关键词:生产力;生产力的要求;先进生产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论文摘要:本文就“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生产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以及“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几个重要概念的含义及相互联系与区别进行辨析,力图在社会生产力系统中准确把握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在实践中探索发展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的现实途径,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在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居于首位,是一个内涵丰富、时代特色鲜明的深邃命题。两年多来,通过全党上下和理论界广泛的研究和讨论已形成了许多共识,但也存在着对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理解上的差异。在一些文章中,“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生产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以及“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等概念含混不清,直接影响我们对“三个代表”思想内涵的理解。为了把“三个代表”思想讲清楚、讲充分,进一步明确我们的根本任务和奋斗目标,我们有必要首先廓清这几个概念,在社会生产力系统中准确把握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进而担当起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使命,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中保持党的先进性。
  
  1.生产力
  生产力也称社会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影响、改造和保护,获得物质资料的现实力量,是整个社会所拥有的全部生产力的总和。生产力由多种要素按照一定的方式结合而成,这些要素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独立的实体性基本要素,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另一类是体现并作用于生产力基本要素非独立、非实体性、渗透性的要素,如科学技术、、信息、管理等。
  由于生产力总是处在新旧更替的发展变化中,因而无论是从全世界还是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角度看,生产力都是先进与落后并存的多层次复合体。所以,必须从社会全局上、从发展趋势上来把握它。生产力具有以下几个特性:(1)物质性。生产力是在人们的劳动中形成的、人能够直接掌握的物质力量。(2)系统性。生产力不是生产诸要素的机械叠加,而是这些要素按一定结构有机组合起来的复杂系统。在构成要素大致相同而结构不同的情况下,形成的现实生产力会有很大的差异。(3)客观性。一方面,生产力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既得力量。它既是前人实践活动的客观结果,又是人们当前生产实践活动和其他实践活动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生产力是由客观的物质的要素构成的,而且是在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中形成的物质力量,因而是人类社会进步可衡量的客观标志。(4)发展性。生产力是在人们的需要向劳动的转化中形成的。由于人的需要在与劳动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增长和扩大,生产力必然随着人的需要的变化和劳动的发展而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具有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和趋势,是社会发展中最主动、最活跃的因素。(5)决定性。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生产力不仅决定着社会的总体面貌,也决定着历史发展的进程和方向。(6)革命性。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必然带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随之发展变化,以致带动整个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成为社会生产关系变革和进步的源泉和内在依据。
  生产力发展的也是一个具有多层次结构的体系,不能只简单地归结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之间互动的基本规律。除了“两对矛盾”、“两个决定”、“两个反作用”的基本规律外,还有许多不容忽视的具体规律,比如,生产力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规律,生产力循序渐进的规律,生产力在某种条件下跳跃发展的规律,人的全面发展规律,科学技术进步规律等。因此,要代表或反映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着力于按照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抓住其发展趋向,为正确解决在不同历史条件下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问题,从政策、途径、手段、方式方法等方面创造有利条件。
  
  2.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指生产力获得发展的条件,即不同的生产力内在属性对其发展的外部条件的规定,表现为生产力规定着人们的经济活动及其他社会活动的方式,进而影响和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性质。这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生产力的自身结构;二是生产力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关系;三是生产力同自然环境的关系。

  从生产力自身的结构来看。所谓“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体现在生产力要素及其关系的发展要求上,生产力要不断发展,需要合格的生产要素并且把它们合理地结合起来。这就要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开拓更广阔的资源和市场。科学技术作为智力要素可以渗透于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由知识形态的“精神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它可以改变劳动资料的性质和水平,改变劳动对象的状况和范围,提高和强化劳动者的智力和生产技能,最终引起生产力结构发生变化,实现生产力由落后向先进的转变。
  从生产力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关系来看。生产力的发展是在同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实现的,是在一定的社会组织形式中并借助于这种组织形式进行的。因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一种能够为先进生产力充分发展提供有效的社会组织形式、开辟广阔空间的社会关系。而构建这种社会关系特别是生产关系的主要途径就是建立一定的制度、体制,实施一定的政策。这些制度、体制和政策制约、规范和影响着人们的生产行为和相互关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能动性,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因此,要代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自觉地改变和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从生产力同自然环境的关系来看。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人们在加深对自然认识的基础上,改变不利于保护自然的观念和行为。如人类从以往只看到人与自然间矛盾的一面,一味强调征服与利用,片面采用单向索取手段,逐步转变到既看到矛盾更看到统一的自然观,强调与自然的协调相处,采用既维护又利用的合理开发手段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3.先进生产力
  社会生产力不同的要素构成及结合方式,决定了生产力的不同性质和水平,使其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发展层次和水平。某一类型的生产力是否先进,不在于它生产了什么,生产了多少,而在于它是怎样生产的。要对其属性作出准确的判断,不仅要看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构成要素,而且要看诸要素之间的结合方式。其中,劳动工具是生产力先进程度的物质标志,劳动者是生产力先进程度的主体标志,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的社会结合则是生产力先进程度的社会标志。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成为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简言之,先进生产力就是能够体现时代特征,能够实现高素质的劳动者、最新的劳动资料、精确的劳动对象三者的最佳结合,能够创造出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生产力。由于生产力的先进性要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定,因而先进生产力既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历史概念,又是一个有特定地域范围相比较而言的具体概念。先进生产力是相对于落后生产力而具有的先进性,而其先进性随着时代的进步也会变成落后。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越来越高,形成了当代先进生产力的标识物———知识型、智力型的生产力;人们的生产活动日益从狭隘闭塞的传统状态走向精细分工和广泛协作的化大生产状态,由此形成规模巨大的社会生产力;整个社会经济运行机制以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环节日益走向市场化,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由此形成了高效的市场化生产力。同时,信息作为一种新的资源,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空间和生存方式,极大地改变了生产力的现实形态,又形成了蕴含高科技知识在内但又有别于知识型生产力的信息化生产力。从整个世界的发展趋势来看,当代先进的生产力,就是知识型的生产力、社会化的生产力、市场化的生产力、信息化的生产力。


  4.先进生产力的要求
  在这里要特别加以注意的是,不应忽略“生产力”前的“先进”二字而笼统地说:“所谓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最根本的是生产力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提出的要求。”因为,不同发展水平的生产力有不同的发展要求,处于社会生产力多层次系统中的先进生产力,其发展要求不仅包含着生产力发展的“一般要求”,同时还包含着不同于一般要求的“特殊要求”。要准确地把握先进生产力不同于一般生产力的特殊发展要求,就要注意时空条件对先进生产力的限定,注意全面考察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对于生产力自身要素、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及环境等的特殊要求。如,传统农业的发展主要是“靠天致富”,其首要诉求点是投入较多的能够提供生活资料的天然资源,如肥沃的土地、物产丰富的森林和江河湖海;近代经济的发展主要是“靠物致富”,其首要诉求点是占有较多有利于发展工业的生产资料富源,如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适宜开采的石油资源,便利的基础设施等等;知识经济的发展主要是“靠人致富”,其首要诉求点是把知识和人才当作首要的战略资源,不仅要求实现体力劳动者向智力劳动者的转变,而且要求人力资源上档次有规模。

  5.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要考察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先界定我国的先进社会生产力。中国的发展离不开既有的物质基础,也不可能脱离世界生产力发展的文明大道。判断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先进与否,应当把具体国情和时代特点辩证统一起来,既要把中国的生产力放到世界生产力的时代大背景中去考察,同时又要在中国生产力自身发展的进程中进行定位。就我国现实的生产力结构来讲,有代表知识经济发展趋向的高度发达生产力,有处于工业化阶段的机械化生产力,也有处于农业经济时代落后于社会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既有由机控制的工艺流程,也有电气化、机械化水平的生产作业线,还有半机械化的操作方式,甚至还存在刀耕火种劳动方式。我们已经建立起以大机器工业为基础的初具规模的社会化生产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来说还是水平低、层次多、不平衡。当代中国的先进生产力,应当是以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为基本动力的生产力,是速度、质量、结构与效益相统一的生产力,是资源、环境、人口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主要体现为高效率的生产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高素质的人力资源、高水平的技术等。
  与之相应的当代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既是面向世界先进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又是立足于中国社会生产力现状的。
  首先,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实现社会生产力结构的两个转变,一是继续推进小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的转变,亦即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二是继续推进从粗放的社会化大生产向集约的社会化大生产的转变,亦即从传统的工业化向建立在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管理水平基础上的现代化的转变。实现这两个转变,也是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任务和基本要求。
  其次,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社会生产的技术形态智能化、社会化、市场化、优选化、合理化,从而改善生产力的要素及其组合状况,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内部驱动。
  智能化,即生产力的各个要素———劳动工具、劳动者和经营管理活动的科技含量更高,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更为科学合理。
  社会化,即生产者和生产组织从小农经济的孤立封闭状态,走向专业化分工不断深化、社会协作日益广泛和紧密。
  市场化,即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转向主要通过市场来实现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的循环,并且使市场在经济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优选化,即调整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结构,使之优化、升级。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有选择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合理化,即指导生产和规划经济发展必须讲求全局观点、战略眼光、社会尺度和社会效益。一是要求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的设计和区域发展的规划合理化,既要鼓励先进,讲求效益,重点领先,示范带动,又要注意结构均衡,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和行业差别,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扬长避短,形成整体合力。二是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主要依靠消耗资源推动经济发展,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特别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上来,保持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的有机协调,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在生产的社会形态方面,实施有效的制度创新,变革落后的制度和体制,实现思想观念的更新,破除陈旧观念,从而为生产力发展扫除外部障碍,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在经济基础方面,要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高效率机制相结合。在交换方式上,要尽快实现从自然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变,实现交换关系的市场化、社会化、国际化;在占有关系上,要实现向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复合结构的转变,探求多样化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在上层建筑方面,一要实现政治制度及其体制民主化、法制化、科学化。二要社会意识形态走向民主化、文明化、开放化。
  正确地把握住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趋势与要求,是我们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要从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不断追踪世界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进程,在社会生产力系统中准确把握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探索发展当代中国先进生产的现实途径,在实践中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使命。
  〔〕
  〔1〕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11月版.
  〔2〕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8月版.
  〔3〕蔡长水等.《新世纪党建九大问题》,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
  〔4〕力扬.《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先进生产力》,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12月.
  〔5〕董德刚.“做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忠实代表”,《理论动态》第149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