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晚清江西对外贸易对江西商业的影响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薛晓 时间:2013-02-14
  三、对商业结构的影响 
  1、促使商品结构和市场的拓展 
  晚清之前江西商业活动尽管十分繁盛,但都属于传统经济范畴内的小商业交换。商品交易的范围,主要为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如:米、木材、棉花、土布、纸张等。九江开埠后,对外贸易的扩大,经九江港出口的货物主要是茶叶、瓷器、芝麻、桐油、大豆等农副产品。进口的则主要是“洋药”(鸦片)、棉布、棉纱、食糖、玻璃、煤油等消费品。江西进口量最大的是鸦片,成为当时“五大行”之首(其它“四行”为洋行、钱业、杂货、洋货)。这使江西的进出口贸易一开始就出现很大逆差,造成了白银的大量外流。为了弥补进出口之间的巨额贸易逆差,不得不把江西大量的土特产转化为出口商品,如此一来,就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品向商品化的过渡。至1878年,九江直接对外贸易出口货值达932706海关两之巨,与1866年相比增加了10多倍。而同时期,帝国主义为了取得和保持他们在贸易上的优势,不择手段地向我国倾销商品。至1911年洋货净进口总值已达12709811关平两大关。对外贸易不仅大大增加了江西商业活动的对象,而且也极大地拓展了江西商业活动的空间。不仅打破了开埠前江西商业以农产品和手工业品作为交换对象的传统商业格局,而且也奠定了九江作为洋货转运集散中心和内地土货汇集转运出口枢纽的商业地位。 
  2、促使行业结构多元化 
  随着外国廉价商品潮水般涌入,江西传统的行业结构迅速发生改变。江西的商业以绸布、百货、南北杂货三大行业较大。1840年以前,百货多系手工业产品,经营日用百货的店铺称为杂货铺,有杂货、广货、京苏鞋帽、丝线等。道光二十二年(1842)《南京条约》签订后,沿海五口通商,洋布、洋火、洋碱、洋伞、等舶来品流入江西市场。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以后,百货行业逐渐形成。九江开埠以后,英、美、俄相继在九江设立租界,外国商人发展洋行买办,倾销洋货。光绪十四年(1888)九江口岸进口洋布总额达27万磅,比光绪十年(1884)增加长了近1倍。甲午战争以后,国内织造的棉布日益增加,外国输入的相应减少。江西棉布商业是以销售土纺布和推销洋布形成的。清代绸布和土布合为一业,经营纺织品的商店土洋兼营,以后改土为洋,称洋货店。这一时期,煤油与火柴(洋火)、肥皂(洋皂)、矿烛(洋烛)及铁钉(洋钉),构成了“五洋”,经营这些商品的行业被称为“五洋业”。随着“五洋”商品输入量的逐年增加,“五洋业”也成为江西商业中重要的一支。西方殖民者对江西的经济侵略,使江西传统商业很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由此派生出一批与进口洋货相关联的新式商业,如华洋百货、五金、油漆、西药等行业。同时又设有大批茶、瓷行栈,同外国洋行挂钩,从事收购、加工、包装、出口土货的活动。在如此的情况下,江西的传统商业结构在洋货贸易的冲击下,已经变得“面目全非”。 

  四、对商业流通方式的影响 
  1、促进了交通运输的发展 
  鸦片战争以来,特别是咸丰十一年(1861)九江对外开埠后,“按自长江通航后,出入货物概由洋船运输以期稳速,而以轮船为最多。良由中国帆船行程迟缓,不但有欠安稳,而且航无定期,上行时尤感困难。于是下行船只达到目的地后,不顾价值如何,即就地出售者,比比皆是也。以视轻便之洋式帆船,如横帆船、纵帆船之类,逊色已多,而轮船则尤非其敌也。”虽然民船运输业逐渐衰败,但是内河航运仍然是江西商业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随着陆路运输和铁路运输的逐渐发展,海洋运输也占一定的地位,由于对外贸易和商业的发展,交通运输方式逐渐多元化。 
  2、促进了新式商业组织的诞生 
  九江开埠前,江西就有自己传统的商人行会组织。南昌的行帮很多,以徽帮势力最大,几乎各行都有大户。开埠后,由于江西对外贸易和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商人组织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商会及其下属同业会应运而生。光绪二十七年(1901)江西省商务总会成立,各府、县、镇相继成立商会组织。商会开展保护和发展商业活动:沟通商情、调查商业、维护商权、劝办业场、商业学校等,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此外,与商业发展相关的配套设施和服务组织渐渐发展和完善,推动了江西近代城市的初步形成,对江西金融业和货币的变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还促进了江西近代工业的发展,从而还引起了社会变迁。 
  五、对商业经营方式的影响 
  鸦片战争前,江西农村集贸市场上主要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直接交换,两者之间较少以商人作为交换媒介,这是市集贸易的基本形式。随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一些贫苦农民开始充当小商贩,在市场上担任商品交换的主要媒介。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渗透,由行商和店铺收购农副产品完成商品交换成为主要的方式,在不同地域之间的商品流通则由本地和外地贩运商充当交换媒介。 
  九江对外通商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成分逐渐深入江西。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侵入,商品生产直接受到国际市场需求的影响。江西省民族资本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的作坊、工厂相继产生,商人从早期主要到集市上收集农产品(收集范围多在10华里以内),把在市场上收购到的零星农产品囤积起来,然后成批的贩售给贩运商,变为大批量收购。随着家庭手工加工业与商业资本相结合,家庭手工业者通过产销的变化,成为工业资本家的雇佣工人。一些商人采取供给手工业者原料,让其在家加工,待收回成品时付给工资的经营方式,这种形式“就意味着在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上跨了很大一步”,大大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专业的售卖店铺出现在集市里,规模不断的扩大。在清末民初,江西商人经营的店铺达623家,资本总额达13.4万元。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经朝廷批准,在南昌市闹市区万寿宫开创“劝农场”,设东西陈列所,店摊有秩序的摆设,均须按确定的大小,颜色一律的悬挂招牌。随着对外贸易的深入,帝国主义国家的资本输出,清同治元年(1862),美旗昌轮船公司在九江设立分公司,开设码头货栈。光绪元年(1875)春,俄新泰砖厂在九江设立分厂,加工砖茶出口。光绪二十六年(1900),德瑞记洋行、日本大阪商船株式会社在九江安设趸船。由此可见,随着对外贸易的扩大,商业资本向产业资本转化,江西商业市场经营的方式也向近代化转变。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