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十二五”期待“核聚变”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3-02-14

  王小广表示,从年初一些地方两会透露的信息看,今年中国很可能会出现投资过热,对宏观调控提出重大挑战。
  分析人士对此认为,这显然与“十二五”期间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有很大出入,包括投资消费比重、三次产业比重、内外需比重等经济指标比重的改善将因此困难重重。因此,适当降低经济增速成为必然的选择。
  以有效提高消费率为例,在居民消费倾向和政府消费份额等因素大体不变情况下,如果“十二五”期间GDP增速超过10%,根据投资率和消费率与GDP增速的对照规律,消费率提高的实际难度将大增。
  “结构调整”将是“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表示,目前我国经济仍是粗放型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节能减排等问题都需要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得到解决。“十二五”期间我国内外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靠经济增长已很难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发展方式转变已刻不容缓。
  国家发改委某研究部门的一份报告则显示,如果将1999年至2007年看做上一轮经济上升期,我国GDP年均增长率为9.7%。在此期间,我国经济加速上升的主要动力是外需。但从目前来看,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内需拉动。报告还认为,根据上轮经济增长周期中内需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测算,“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应该在8.7%左右。
  除外需增速可能难以为继,分析人士认为,“十二五”期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可能下滑。2002年以后,我国进入了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新的高峰期,目前电力、电信、公路、钢铁、化工等行业的建设都已过了投资的高峰或快速增长期。“十二五”时期,这些产业的投资增速将明显下降。同时,还处于投资高峰期的城市设施、水利、铁路、设备制造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在“十二五”中后期也将趋于完备,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相对减少。
  “7%”的挑战来自哪里?
  首先,如前所述,8%是事关就业底线的GDP红线,“7%”会不会遭遇“十二五”就业压力的挑战?
  巴克莱银行日前发布报告认为,“十二五”期间中国仍然面临较大的保就业压力,这不仅关系社会稳定,而且还关系到消费增长。报告分析,目前,每年有超过1000万毕业生等待就业,以及2.4亿农民工在城市打工。要保证这些人的饭碗,并不容易。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兼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苏海南也强调,就业仍然将是“十二五”期间的头疼大事。目前出现的用工荒只是结构性的、局部性的,跟农民工待遇偏低、融入城市较难有关,但我国劳动力市场整体供过于求的基本格局并未改变,因此在工资上涨的同时,我国经济依然面临就业压力。
  不过,苏海南认为,7%到8%的经济增速足以保证就业。“7%是方向性的指标,预计实际增速在8%左右,可能会到9%。”他说。
  国泰君安分析师时伟翔认为,从趋势而言,“十二五”每年新毕业人数都在下降,大幅缩减35%,这与“十一五”期间增加了46%的情况完全相反。由此,“十二五”期间,就业压力对经济的推高作用,估计不会像“十一五”期间那么大,经济增速放缓比较可行。
  其次,“7%”政策目标还很可能遭遇来自地方“GDP冲动”的挑战,尤其是在“十二五”开局的2011年。据了解,尽管一些地方在其“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将原来拟定的经济增速目标从15%、16%下调到11%、12%,但是离“7%”普遍相距遥远。
  苏海南对此表示,随着中央发展理念的转变,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亦将改变,“十二五”期间经济增速势必放缓而更重民生。而要防止地方政府的GDP冲动,他认为需要各种措施来配合,除了转变发展理念、调整发展目标外,最关键的是转变考核指标。
  王小广也提出建议,中央政府除进行目标引导外,还要出台一些具体调控措施,比如增加投资的资金成本,控制好信贷投放的闸门;抬高投资的市场、环境准入门槛,收紧土地政策,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等。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