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科学发展中的“包容性增长”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郭晓栋 时间:2013-02-14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内的贫富差距加大、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整、国际金融危机及后危机时代对中国的冲突、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的影响、人民币的被动升值等发展到一定阶段所显现的问题也逐渐突显出来。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发展,在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之后还就有哪些理论的跟进?这成为摆在中国领导人案头的必交的答卷。2009年11月15日、 2010年9月16日两次,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国际会议上谈到中国要实行“包容性增长”。国家的发展要求我们研究,怎样实行包容性增长、我们在增长中要包容些什么?
  关键词: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包容性增长;共享式增长;社会和谐;机会的不平等;结果的不平等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9年4月21日发布的数据,中国GDP总量为49089.82亿美元,2010年三季度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已经在GDP总量上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作为最重要的产品输出国,中国的外汇储备已跃居世界第一,人民币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中国将以何种方式实现经济及社会的增长,会不会步日本之后尘,中国领导人必须给出自己的答案。
  一、“包容性增长”
  2009年11月15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上发表题为《合力应对挑战推动持续发展》的重要讲话,强调“统筹兼顾,倡导包容性增长”。2010年9月16日,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深化交流合作 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致辞。胡锦涛强调,“实现包容性增长,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为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实现经济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社会基础,这是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需要共同研究和着 力解决的重大课题。”胡锦涛指出,“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我们应该坚持发展经济,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增加社会财富,不断为全体人民逐步过上富裕生活创造物质基础;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不断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二、以共享式增长促进社会和谐
  “包容性增长”(inclusive growth)这个概念,是2007年由亚行首先提出来的,但也是国际组织在10年间逐渐完善的一个概念。之所以提出这一概念,是基于中国加入WTO以后,经济增长迅猛的事实。数据显示,2002年—2007年,中国年均经济增速高达11.65%,尤其是2004、2005年这一轮增长比较明显,甚至超过10%以上,2006年、2007年更是达到了12.7%和14.2%的增长。
  但是经济增长过程却出现了一些问题,最大的问题是收入分配不公。此外,中国GDP如果再保持在两位数以上的增长,资源、环境的压力会增大,由增长本身不均衡导致的矛盾也会增多。导致不平衡的原因,主要是由投资、出口拉动,消费的比重偏低;在产业方面,重工业劳动高,服务业比重偏低;经济和社会相比较,社会领域发展相对差一些,特别是收入分配结构、收入分配状况、城乡差距还比较大,这种增长不利于长期的可持续、均衡的增长,所以亚行当时就做了相关研究。在此背景下,2005年,由亚行赞助支持,亚行经济研究局和驻中国代表处联合开展了“以共享式增长促进社会和谐”研究课题,同时邀请林毅夫、樊纲等国内七八位知名学者一起参与研究。在中央政府将“构建和谐社会”定为一项基本国策的背景下,由林毅夫主编,庄巨忠、汤敏、林暾等学者编写的《以共享式增长促进社会和谐》一书正式于2007年出版,该书出版的主要目的,是分析中国经济过去30年增长的特点,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和所带来的问题及挑战,探讨通过实现共享式增长构建和谐社会的政策选择。这本书出了英文版,当时翻译成中文的时候,作者斟酌了很久,最后是用了‘共享式增长’这个词,实际上也有人翻译成“包容性增长”。也就是说,亚行提出的“包容性增长”,实际上也是中国学者的结晶。
   “包容性增长”这个概念其实跟这些年中国政府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是一脉相承的,也是在贯彻“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这个理念。单纯地发展经济是不好的,而更加全面、均衡的发展,才能使得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的改善同步进行。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