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现状及其体制的完善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3-02-14

  【论文摘要】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与家庭小型化趋势的逐步形成,农村传统家庭保障模式已难以承担起全部的保障重任,改革和完善现有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现阶段我国应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工作的进程,在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之前解决好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

  【论文关键词】养老保障;人口老龄化;农村;体制

  一、目前我国农村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农民养老问题的解决和落实,是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保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传统的农村养老模式正在失去其存在的经济和社会基础,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挑战。

  1.家庭养老模式仍占据着农村养老保障的主导地位,但其功能逐渐弱化。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农村的家庭小型化现象越来越普遍,农村独生子女在大幅增长,“四·二·一”家庭结构逐渐形成。以家庭养老为主的老年保障模式将使未来子女在养老问题上不堪重负,同时大批农村青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也加重了家庭养老的困难。目前农民家庭经济基础非常薄弱,农村地区贫富差距大,这种情况下,靠单个家庭来保障其能力是很有限的,另外,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孝道文化的衰落使家庭养老面临着严重的道德考验,现实社会中已经出现相当数量的不愿赡养老人的年轻人。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养老保障需求将会不断上升,因此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将会面临挑战。

  2.传统的土地保障功能十分有限。目前我国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面向城镇人口,这种城乡差别存在的理由是农村居民拥有土地使用权,从而享有了土地的保障。但是,随着近年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不断上涨,土地的投入与产出比率不断下降,再加上城镇化的发展,人均耕地面积正在逐渐减少,从而难以形成生产规模效应,使得不少地方的农民仅靠种地很难维护其生活的来源。按现行的土地政策,我国农民拥有的只是土地的使用权,土地是不能出售的,所以农民在生病或养老最需要钱的时候并不能靠土地的产权变更来获取货币,以供其所需。以上表明,农村农民所持有的土地保障功能正在弱化,农民想依靠土地收入养老,其风险很大。

  3.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根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65岁及以上人口已经占总人口的6.95%,这说明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的社会。与世界上人口老龄化国家相比较,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数多、增长快、超前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等特点。这对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国老年人中的70%都分布在农村,其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更加剧了我国养老保障体制建设的难度。

  4.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推行不利,发展缓慢。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工作逐步展开。1991年民政部制定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于1992年正式在全国开展起来。怛是,由于这一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实际上处于瘫痪状态,发展态势不容乐观。

  二、对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几点思考

  为了适应社会及农村经济的发展,抵御农村人VI老龄化给家庭带来的养老负担,我们要从农村实际出发,坚持以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为目的,以农村的自我保障为主与互济为辅相结合,社会基本保障与家庭保障、集体保障相结合,实现全方位的社会养老的方法,切实解决农民老有所养的问题。

  (一)明确政府责任。完善与之相应的政策、法规
  在构建农村新型社会保障体制的过程中,国家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职责。目前,大部分农村社会养老体制尚未确立,社会养老尚未立法,更没有形成律法体系,使农村社会养老工作无法可依。而社会养老的性质在于它的政府强制性和非赢利性,它体现的是社会成员在政府保障下的平等保障权利,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分享经济发展的实际利益,共有共享经济发展成果,达到富国安民。所以,从科学管理的角度出发,必须加快农村社会养老立法工作,依法建立社会养老制度。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