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制度变革的思考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3-02-14
  中小企业可供抵押的资产较少。需要担保机构提供担保。据企业征信系统统计,福建全省现有担保机构300多家,但真正开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融资业务的只有l30多家,部分担保机构从事民间借贷,良莠混杂,担保机构总体规模较小,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的只有40多家,担保实力有限,与银行合作的业务有待拓展。三是信用评级机构的信用增级作用并未充分发挥。福建省现有3家信用评级机构,每年为上千家企业开展评级,但评级结果离商业银行的需求有距离,评级的公信力和认可度有待提升.评级的外部需求环境有待培育,在对中小企业实现信用增级服务方面有待改进。
  二、中小企业融资制度变革的对策
  (一)构建竞争性金融组织体系促进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必须构建适合中小企业的银行组织体系打破商业银行垄断性经营格局,降低商业银行市场准入门槛,大力发展民营银行,引进更多的金融机构,构建充分竞争的银行组织体系,迫使商业银行只能在大企业、大项目贷款中获取有限的利润,甚至几乎无利可图的情况下,转向过去被认为是高风险、利润微薄的中小企业贷款领域。
  一是吸引全国性金融机构来闽设立分支机构,扩大福建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度,构建多层次的金融组织体系。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对信贷风险不具有一定控制力的银行,应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逐步淘汰。应适当提高中小企业不良贷款的容忍度,增加风险拨备,建立合理的不良资产快速核销制度,促进商业银行扩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
  二是大力发展地方性金融机构。福建省地方性金融机构“壳资源”流失比较严重,原有的3家信托机构在整顿中重组整合为联华信托,目前已形成国有、民营、外资股本各占一定比例的多元化股权结构:福建亚洲银行被重组为平安银行。福建民问资金雄厚,大量资金体外循环,股权融资、民间借贷活跃.发展地方性金融机构具有较大的空间。2008年,福建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民币余额存贷比为59.27%,比全省平均余额存货比81.27%低22个百分点,县域经济发展亟需地方性金融机构支持。发展地方性金融机构是福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由于历史原因,福建重工业发展滞后,经济结构轻型化,传统产业如服装、鞋帽、建材等轻工业在全国有一定影响。但这些行业以小企业居多,在全国性金融机构统一授信模式下,福建企业规模较小,信用等级不高.难以获得全国性金融机构的更多资金支持。福建当地国有商业银行作为全国性金融机构在地方的分支机构,很难实现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引导商业银行加大中小企业贷款难以落实。地方性金融机构作为法人机构,信贷自主权限较大,能根据福建实际对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地方性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客户情况较了解,容易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使中小企业易获得贷款。
  在发展地方性金融机构方面,首先应鼓励福建现有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设立分支机构。在每个中心城市设立农村合作银行,利用中央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契机,发挥福建在两岸金融合作先行先试的优势.加快福建省金融资源的整合重组,吸引台资参股,通过股权融资做大地方性金融机构,探索建立海峡银行。其次要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福建省现有永安汇丰、建瓯石狮2家村镇银行和晋江市恒诚小额贷款公司,与沿海其他省(市)相比数量偏少。应积极引入域外资金设立村镇银行,对村镇银行加强政策扶持,使其尽早加入人民银行的支付结算、征信和银联系统,便于筹集资金、了解贷款客户情况.对村镇银行比照农村信用社享受税收优惠待遇,对涉农贷款给予贴息,对涉农小额贷款由财政出资成立奖励基金,扩大贷款业务。并利用人民银行的支农再贷款.提高资金实力和服务“三农”的优势。在经济较发达县(市)先行设立贷款公司,逐步扩大到贷款公司每个县一家,对以担保机构为名实为民间放贷的机构直接转化为贷款公司。应允许小额贷款公司向村镇银行转化,解决小额贷款公司资金来源问题。
  (二)大力发展证券市场,促使大企业、大项目通过直接融资获得资金,促进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一是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发挥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培育更多的企业上市,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好的平台。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在中小企业板上市。抓紧做好创业板上市后备资源培育、改制工作,推动全省创新型、科技型企业加快上市步伐。支持有条件的上市公司尤其是国有企业并购一时困难但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以资本整合促进行业整合和产业升级。二是加大地方债券发行力度。利用中央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有利条件,扩大福建在中央政府代发地方债券的规模,增强地方安排配套资金和扩大政府投资能力.腾出更多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三是通过发行企业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等多渠道筹集资金。在产业较集中的地区.如福安的机电、晋江的鞋业、德化的陶瓷,可由多家中小企业联合,外加担保机构担保,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