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贸易状况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吴剑芸 时间:2010-06-25
内容提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家开始更加重视引进外国直接投资。引进外国直接投资会在早期阶段改善本国国际收支,但却会因外国直接投资的利润汇出行为而在未来时期恶化本国国际收支,但是它也有促进发展的一面。在过去20年中出口快速增长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特色,随着出口比例的变化,产品结构也在不断调整,从而带动出口行业的全方位发展。而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摆脱了制成品长期以来井口的局面,贸易结构不断调整趋于优化。然而,由于我生产、出口众多,秩序极其混乱,企业间的无序竞争不但导致企业无利可图,造成亏损,还招致国外大批企业对我国进行掠夺式的倾销。另外,我国的资本项目虽然迅速增长但还不稳定,为抵销国际收支顺差带来的新增货币发行压力,我们要进一步促进了经济体系的"外向化"发展。

关键字:国际收支    经常项目    出口和进口    资本项目    货币政策
           产业与产品结构调整    “热钱”    外汇储备    汇率浮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典型的发展中国家由于相对缺少资本货物,因而在对外经济交往中容易出现贸易逆差局面。面对这种局面,发展中国家当然不能坐视不管,任其扩大,因为那样一来很可能引起本国货币持续贬值的预期并进而动摇国内货币体系及宏观经济的稳定。当典型的发展中国家面对贸易逆差,可以采取引进国外资本的办法,即在出现一定程度经常账户逆差的同时保持资本项目顺差。

    不少发展中国家在70年代和80年代每年不仅需要进口大量资本货物,而且往往也需要在日益增加的程度上进口资源货物。80年代国际经济社会一系列事实表明,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应当谨慎对待引进国际信贷资金来解决本国经常账户不平衡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开始更加重视引进外国直接投资。外国直接投资不仅带来了可用于弥补经常账户逆差的资金,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带来为本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术、管理和设备等。但是,引进外国直接投资也伴随着许多问题。例如,国外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与本国经济制度和文化的“不兼容”、国外因素对本国经济事务的影响或干预、本国企业竞争力的弱小甚至受到外资企业进入的冲击等。另外,引进外国直接投资还可能本国进口需求快速增长,但与此同时本国出口能力扩大相对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早在70年代以前已经出现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不总是有助于改善本国国际收支的观点:引进外国直接投资会在早期阶段改善本国国际收支,但却会因外国直接投资的利润汇出行为而在未来时期恶化本国国际收支。

    出口快速增长是过去2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特色,出口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78年的不到5%上升到1997年的20%。这一时期我国商品出口按美元价值年均增长率为16.7%,名列世界前茅。同时,出口商品的构成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工业制成品占全部出口商品的比重从1980年的12.4%上升到1997年的86.9%。1981年到1997年,工业制成品占中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10%上升到41%。

1.出口比例变化,产品结构不断调整

    从1980年开始,我国的出口总额持续攀升,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不断突破10亿、20亿的大关,截止到2002年已经突破30亿元。其中以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和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出口增长较为显著。但是,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食品及饮料、动植物油脂的出口有所回落。不过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出口总量是在逐步增加的,但是伴随着出口增加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许多潜在的问题,最明显的就是产品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有关资料显示:

   海管历年出口商品分类金额

                                   (USD100million )                                                                             
  年份   总额   初级产品  工业制成品
  1980   181.19    91.14      90.05
  1981   220.07   102.48     117.59
  1982   223.21   100.50     122.71
  1983   222.26    96.20     126.06
  1984   261.39   119.34     142.05
  1985   273.50   138.28     135.22
  1986   309.42   112.72     196.70
  1987   394.37   132.31     262.06
  1988   475.16   144.06     331.10
  1989   525.38   150.78     374.60
  1990   620.91   158.86     462.05
  1991   718.43   161.45     556.98
  1992   849.40   170.04     679.36
  1993   917.44   166.66     750.78
  1994  1210.06   197.08    1012.98
  1995  1487.80   214.85    1272.95
  1996  1510.48   219.25    1291.23
  1997  1827.92    239.53    1588.39
  1998  1837.57   206.00    1631.57
  1999  1949.31   199.41    1749.90
  2000  2492.03   254.60    2237.43
  2001  2660.98   263.38    2397.60
  2002  3255.96   285.40    2970.56

    从表中我们不难发现,两位数出口增长率大大超过了世界经济和国际市场需求的总体增长速度,在长期中,这意味着国外市场吸收本国出口产品的容量趋于递减,尤其是对一个规模巨大的出口经济体而言。另外,长期高速出口增长的经济迟早会面临汇率升值的压力,而汇率的升值趋势将成为阻止出口继续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同时,我国初级产品的出口额相对于工业制成品来讲,增长的幅度比较小,而且由于99年刚刚加入WTO,初级产品的出口额还有所下降,这主要是因为世贸组织协定中对农产品出口的有关标准我国还达不到而造成的。而我国的工业制成品中又以轻纺工业产品创造的出口额最多,而搞科技的工业制成品的出口还很少。综上所述,我国的出口品的结构还有待进一步的调整,从而带动出口行业的全方位发展。

    为了更好的促进经济的发展,是应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的相关政策调整,我国的出口部门在学习发达国家经验的同时,摸索自身的发展道路。从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加大了对高科技产业的投资,利用对外开放的良好契机,引进外资,吸纳国外的先进技术,创建我国自己的高科技产业。到2004年我国各大沿海开放城市纷纷以不同形式建立了高科技产业园区。如天津的泰达开发区,上海的浦东新区,青岛的高科技街等等都正在发挥着壮大中国高科技产业,提高工业产品的技术含量的重要作用。

2.进口额的结构变化及相关政策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摆脱了工业制成品长期以来井口的局面,贸易结构不断调整趋于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我国汽车工业、农业机械工业的发展,我国与机械有关的其他相关产业生产规模也不断扩大。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开始大规模进口汽车,同时带动了我国轮胎进口规模逐年增加,而由于当时轮胎进口关税高达80%-100%,直接进口利润有限,所以刺激了走私。但时,随着国家打击走私力度的加大和整体进口关税水平的不断降低,以及我国轮胎产业的发展,世界著名品牌企业也以合资的途径在国内生产,进口趋势逐年减缓。截至今年年底,我国进口的大部分是国内不能生产的特种工程车辆和机械专用轮胎和部分高级轿车轮胎。然而,形势并不是非常乐观。由于我生产、出口企业众多,秩序极其混乱,企业间的无序竞争不但导致企业无利可图,造成亏损,还招致国外大批轮胎生产企业对我国进行掠夺式的倾销。

根据调查资料显示,我国的进口主要存在一下几点问题。
     
(1) 产业、产品结构问题

    我国机械及运输设备产业集中度低、低档产品供大于求现象非常突出,企业小、散、乱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大的集团公司由于受各种因素制约,运作的均不理想。另外,我国的产业发展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内的市场需求,因为国内的需求档次多数是属于中低层次的,所以企业大多无心将主要的资金投入高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上,导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生产技术和设备从国外进口,不但技术受制于人,而且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改进,这一差距还在扩大。

(2) 市场运作不规范,部分产品质量低劣

    生产的混乱,造成了市场混乱,随之而来的还有产品质量问题。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大批的乡镇企业的兴起,不法经营者为了谋取巨额的利润,仿造世界知名品牌的产品,低价向国外倾销,导致客户索赔,我国的品牌长期不能在国际市场上成名,影响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形象。久而久之,我国的贸易收入会受到严重的损害。

(3) 外资企业威胁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劳动力和基础设施费用低廉,从1990年起,多家世界知名企业开始逐步在中国投资建厂。随着中国外贸改革的推进和产业政策的逐步放宽,以及中国日益增加的市场需求和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这些合资企业发展迅速,加之合资企业中方往往在增资时拿不出更多的现金来增资,逐渐丧失了控股地位,有的甚至退出了合资企业。而这些外资企业的外方在生产技术、管理、资金、质量、品牌、营销等方面均比我有优势,且还享有进口设备、进口原料的税收优惠,在工商税也享受特殊政优惠政策,使外资企业在与我企业竞争中占绝对优势。相反,我国的工业机械及运输企业大多为老国有企业,由于体制原因,本身包袱沉重,还要缴纳过重的税赋,使我们的企业发展步履沉重。
(4) 进口先进设备和原料关税的下降和许可证制度变化

    加入WTO后,我国将逐步降低进口先进设备和原料关税,并根据世贸组织规则渐渐取消部分产品进口配额许可证限制。这样,将可以降低生产原料价格,降低成本,有利于竞争,也有利于企业发展。随着外来竞争力的进一步加剧,技术、产品、信息、资源等交流的扩大,势必增加国内企业的危机感和竞争意识,促使其从根本上转变思路,更新经营观念,这有利于企业加快转变经营机制,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增强竞争能力,从而培养出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新型企业。加入WTO使中国轮胎行业与世界轮胎行业逐步融为一体。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已使中国从封闭的计划经济逐步转向了开放的市场经济,对外贸易和吸收外资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2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达到6207.9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0%左右;吸引外资总额达550.1亿美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2%。有关研究成果表明,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中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的贡献率已超过2个百分点。中共十六大报告对外经贸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深入认识进口对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目标的积极作用,调整对外贸易战略,促进进出口平衡,具有异乎寻常的现实意义。   20多年的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这不仅体现在经常项目的收入额增长上,而且也可以从资本项目的显著对比中显示出来。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了资本项目的收入并不十分稳定。

    根据IMF1996年《收支平衡统计年报》,在1988年,支付的海外财产净收入为1.26亿美元,到1994年,这一数字增长到10亿美元。6年间的年均增长速度45%左右。但在1995年中国的海外收入未增反降,而外国投资者从中国获得的海外收入一下子增加了246.8%。其结果是1995年外国投资者在中国所获得的海外净收入竟比1994年增长1055%。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我们所输出的实际资源将完全作为外国人的收入而被外国人所占有,我们就会得到一种“贸易项目顺差、经常项目平衡或略有逆差、资本项目平衡或略有顺差、外汇储备不变或减少”的国际收支状况。这样中国必须减少国内投资以便省出实际资源支付外国投资者的利润收入,外资的存在将成为中国的负担而不是增长的推动力。

1. 稳健的货币政策与汇率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一直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其政策要点:一是降低利率和适当增加货币供给;二是增加消费信贷,尤其是住房和汽车贷款;三是有效处置银行不良资产。但在实践中,要完善现行的货币政策,我国就必须尽快实行利率的市场化和汇率的自由浮动,进一步强化领域内的竞争机制,扩大金融机构的经营自主权,大力发展直接融资。

    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运作的一个特点是,在对外汇体制和汇率水平进行调整的同时加大了对国内通货膨胀的控制并促使国内通货膨胀率逐年回落。在这种背景下,经过调整的名义汇率目标作为一种实际经济指向标的作用就凸现出来。这是90年代汇率目标制与80年代汇率目标制的主要区别所在。

    汇率调整之所以在早些时候未能发挥应有的稳定国际收支和宏观经济的作用,主要原因在于当时国内货币政策体制的局限性。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建立中央银行体制,但在随后许多年中,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未能有效确立起来,其控制国内通货膨胀的职能未能得到充分施展。80年代后半期和90年代初两次出现的国内通货膨胀爬升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控制国内通货膨胀方式的转变,即朝着确立更加明确的汇率目标并辅之以国内信贷的相应调整方向转变。

2.警惕外国“热钱”的流入 

    资本的流入可以分长期战略性流入和短期投机性流入两种。如果外资由于看好某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前景,或是为了占领该国的国内市场等原因而进入该国,那么这些种流入可称之为长期战略性资本流入,包括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外国官方机构和大银行的长期贷款等。然而这种投资,特别是直接投资一般不会导致外汇储备的增加。在直接投资的过程中,资本项目下的顺差会被贸易项目下的逆差所抵消。在80年代,中国政府实行了货币紧缩政策。人民币存款的利息率一直在10%以上,远远高于国际水平。与此同时,政府还通过各种政策使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而且常常事先公开宣布政策意图,起到导向作用。但是这样一来,套利者就可以在不必承担任何风险的情况下获得丰厚的收益。利用低的兑换率换成外币,再以相对比较高的汇率兑换成人民币。然后将钱存入中国银行,一年以后就在无任何风险的条件下获得百分之十几的收益。最后,按不变的汇率,或更高的汇率,把人民币换回成外币。除此之外,外国的短期游资也千方百计进入中国的证券市场。在外汇管理制度不严、在经常项目下人民币已实现自由兑换、经常项目下的交易与资本项目下的交易难于区分的情况下,、套利活动越来越猖獗。外资以建立假直接投资账户为手段,与国内的某些腐败分子的“里应外合”,以较低成本将套利游资带进中国。在来自资本项目的外汇储备的增加量中,有一部分就是因套利游资进入中国而形成的。而这种套利资金的流入对中国有百害而无一利。这种游资不但地削掉了我国对外贸易中的部分顺差收入,更增加了我国外资管理工作的复杂性,提高了融资的风险。

    近年来中国国际收支出现连续多年的全面顺差局面,从根本上说反映了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基本面和中国经济在当代国际经济中的竞争优势。但是,国际收支的长期顺差也有它不利的一面。首先,这可能意味着部分国内储蓄资源处于相对闲置状态,其利用效率尚可得到进一步提高;其次,在目前经济体制下,当国际收支顺差在很大程度上转化为官方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多时,这可能意味着经济资源以另一种形式出现了集中化或再集中化趋势;第三,尤为重要的是,当国内货币政策运作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出现紧密挂钩关系时,连续大量的国际收支顺差会给国内货币政策运行带来新的挑战。为抵消国际收支顺差带来的新增货币发行压力,中央银行不得不在国内货币市场上进行反方向的操作,包括相对收缩国内信贷以便稳定国内通货膨胀。这种货币政策运作结构,客观上更进一步促进了经济体系的"外向化"发展。

    综上分析,我们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规模和币种结构的各自特点、成因以及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管理中存在的难题有了全面了解。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发达国家保持低储备的有些经验值得我们研究,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更应引起我们注意。我国经济正在以较快速度增长,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的长远规划,结合我国实际,进行改革,为实现低储备创造条件,加快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步伐,放松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实现自由浮动,完善金融市场。

书目:1.《关于外汇储备和国际收支结构的几个问题》,余永定
          2.《统计制度方法文件选编(1987——1993),国家统计局统计设计管理司1994年5月编
          3.《统计制度方法文件选编(1994——1998),国家统计局统计设计管理司1999年1月编
          4.《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与发展》(修订版),经济出版社1999年出版,许宪春
          5.《从两个角度分析中国国际收支格局》,《中国外汇管理》2004年第4期,北京师范大学 贺力平
          6.《当前我国宏观调控的目标、主要问题及相关政策》,中共北京市委党校 朱晓青
          7. 《世界银行图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