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各政策变量对农民收入提高的效果及对策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叶堂林,张考考,赖小 时间:2010-06-25
摘要:近几年我国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连续下降,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许多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农民收入问题日益成为我国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本文通过农民收入对各农业政策变量敏感性的分析研究,目的在于从众多农业政策变量中萃取出较为有效的政策或政策组合来提高我国农民收入,使政府在进行相关决策时把重点放在敏感性大的政策变量上,为我国农业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关键词:政策变量;农民收入;敏感性分析 

自1997年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已连续五年下降,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许多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城乡收入差距又重新拉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2003年为3.24:1,创新高。农民增收困难,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纯农户收入增长尤为困难。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各农业政策变量的研究来实现在国家农业总支出一定的情况下实现农民收入的最大化。 
一、农业政策变量萃取及其效果测定的方法介绍 
(一)农业政策变量萃取 
本文选取了三类政策变量,由于数据获取的原因,政策变量选取得不多,但这些指标都具有较强的代表性,通过这些政策变量对农民收入目标实现程度的分析,希望能以此对我国农业政策效果做出判断。本文衡量农民收入指标高低采用的数据是“来自第一产业生产性纯收入”,原因在于本文作者1986年以来对“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与“来自第一产业生产性纯收入”作了相关性分析,得出两者呈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98424,近似于线性。本文中进行研究的农业政策变量具体如下: 
国家宏观支农政策: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市场价格保护政策: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其他政策:农业各税、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中专程度及以上。 
(二)农业政策效果测定的方法介绍 
在本文中我们把农业政策效果的大小界定为从非农产业转移给农业的单位无偿转移量对农业发展产生的贡献大小。本文假定理性的农业发展战略应先支持那些边际战略目标效果好的政策,然后再支持那些边际战略目标效果次好的政策,最后一单位投入量投入到任何农业政策上所得到的目标效果是一致的。本文研究的战略目标是农民收入,所以为了更好地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则农业发展战略应先支持那些边际农民收入效果好的政策,然后再支持那些农民收入边际效果次好的政策,最后一单位投入量投入到任何农业政策上所得到的农民收入效果是一致的。本文在研究农民收入效果时采用的是敏感性分析(弹性分析),即农民收入对各政策变量的敏感性分析。 
农民收入对各政策变量的敏感性分析是指由于实现提高农民收入这一战略目标中可考虑的政策(或变量)种类很多,为了选取更为有效的政策或政策组合,通过分析这些政策(变量)的变动对农民收入效果所产生影响大小的计量学分析方法。有的政策变量即使发生了大幅度的变动,引发农民收入变动幅度却较小,我们称农民收入对其敏感性小。反之,则敏感性大。识别农民收入对各变量敏感性大小的简易方法是:把农业政策萃取决策模型中某个变量增加或减少1%(其他变量不变),然后该方案的农民收入效果的变化率。即农民收入对某政策变量的敏感性=农民收入效果的变化率÷某政策变量变动率。区分敏感性大的和敏感性小的政策变量的目的就在于在决策  
时把重点放在敏感性大的变量上。 
二、农业政策变量对农民收入目标实现的测定结果 
在本文农民收入对各政策变量的敏感性分析中选取了三大类共七项指标,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影响农民收入的政策变量数据 
年份 A B C D E F G H 
1986 105.7 101.32 106.4 101.1 111.43 105.87 123.07 135 
1987 109.52 102.64 112 107.0 110.26 114.13 107.96 85.19 
1988 114.49 98.79 123 116.2 113.95 145.03 118.26 104.35 
1989 108.35 101.51 115 118.9 110.2 115.27 124.20 104.17 
1990 119.39 108.26 97.4 105.5 112.96 103.44 112.53 124 
1991 101.17 98.58 97 102.9 118.03 103.18 109.83 93.55 
1992 105.22 103.30 103.4 103.7 100 131.46 110.43 103.45 
1993 108.46 103.17 113.4 114.1 125 105.51 120.22 100 
1994 132.37 98.35 139.9 121.6 114.44 184.10 123.59 100 
1995 127.66 104.36 119.9 127.4 116.5 120.13 107.63 100 
1996 119.66 105.73 104.2 108.4 125.83 132.86 118.57 163.33 
1997 106.29 97.64 95.5 99.5 103.97 107.58 109.94 112.24 
1998 97.56 102.86 92 94.5 116.56 100.33 111.63 165.45 
1999 95.39 99.80 87.2 95.8 107.65 106.19 108.23 100 
2000 95.34 94.83 96.4 99.1 117.26 109.87 113.2 106.59 
2001 103.56 100.14 101.2 99.1 113.85 103.52 119.7 105.98 
2002 100.26 103.12 95.7 100.5 100.76 149.02 120.13  
其中,A代表来自第一产业生产性纯收入指数,B代表粮食作物单产指数,C代表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D代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E代表农业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中专程度及以上指数,F代表农业各税指数,G代表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指数,H代表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指数。 
资料来源:来自叶堂林博士《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下我国农业保护政策研究》表4-10,农业科学院,2004年6月 
  
1、农民收入与各政策变量的曲线拟合 
    通过对表1数据的曲线拟合,我们可以得出公式(1)。 
log2A=-3.47671+0.85455log2B+0.27455log2C+0.39557log2D+0.04030log2E+0.17839log2F-0.42691log2G+0.11981log2H(R2=0.8424)………. (1) 
2、农民收入对各政策变量之间的敏感性计算 
根据公式(1)的结果,我们可以计算出农民收入对各政策变量的敏感性(弹性),具体计算过程及结果如下: 
Elog2B=(log2A)%÷(log2B)%=0.85455×log2100.14÷log2103.56=0.8484(2001数据) 
Elog2C=(log2A)%÷(log2C)%=0.27455×log2101.2÷log2103.56=0.2732(2001数据) 
Elog2D=(log2A)%÷(log2D)%=0.39557×log299.1÷log2103.56=0.3918(2001数据) 
Elog2E=(log2A)%÷(log2E)%=0.04030×log2113.85÷log2103.56=0.0411(2001数据) 
Elog2F=(log2A)%÷(log2F)%=0.17839×log2103.52÷log2103.56=0.1784(2001数据) 
Elog2G=(log2A)%÷(log2G)%=-0.42691×log2119.7÷log2103.56=-0.4402(2001数据) 
Elog2H=(log2A)%÷(log2H)%=0.11981×log2105.98÷log2103.56=0.1204(2001数据) 
从农民收入对各政策变量的敏感性(弹性)计算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农民收入对粮食作物单产最为敏感,其次是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农产品收购价格、农业各税和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其中最不敏感的是农业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中专程度及以上。三、农业政策变量对农民收入目标实现的效果分析
从拟合结果和农民收入对各政策变量的敏感性(弹性)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1986年以来对农民收入贡献最大、最敏感的指标是粮食作物单产即土地生产率的提高,主要依靠的是化肥、良种的使用和田间管理技术的改进。
2、政府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政策对农民收入贡献并不大。原因在于政府对农产品收购价格提高常常发生在以下几种情况:(1)只有当农产品有效供给小于潜在需求时,我国政府才会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以刺激生产;而当农产品供过于求时,政府对农产品收购价格是持续走低的。农民来自第一产业生产性收入=农产品产量×农产品收购价格,当农产品产量高时,农产品收购价格就降低;当农产品产量低时,农产品收购价格就提高;而两者相乘就变化不大。(2)政府对农产品收购价格提高往往发生在农用生产资料价格迅速上涨的时候,因成本的上升而使提价作用下降(数据具体见表1)。(3)政府对农产品收购价格提高往往伴随着社会物价的全面上涨,导致农业生产成本的全面上升,因而抵消了提价的作用。(4)农产品收购价格政策效率普遍较低。据经合组织测算,发达国家价格政策补贴的效率仅为25%左右,而我国价格政策效率可能还要低一些。
3、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和农业各税上涨并不会导致农民收入下降,原因在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和农业各税上涨往往发生在农产品收购价格上涨时期,农产品收购价格上涨抵消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和农业各税上涨对农民收入的负面作用。
4、农业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中专程度及以上的数量和科技三项费用对农民收入是正面影响,但影响不大。原因在于农业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中专程度及以上的数量和科技三项费用对农民收入是一种长期效应,不可能在当年有明显体现。
5、支援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对农民收入是负面影响,原因在于国家对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支出往往需要地方与农民相应的配套支出,从而影响农民当年纯收入。
6、从大类指标来看,国家宏观支农政策和其他政策对农民收入影响较大,而市场价格保护政策效果并不好。
四、结合上述结论解剖近几年我国农民增收困难的原因
结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近几年我国农民增收困难的原因在于:
1、农业成本上升过快
一方面这几年农资价格相对于农产品收购价格上升过快,导致农业利润减少。根据表1可以看出,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1997年为95.5、1998年为92、1999年为87.2、2000年为96.4、2001年为101.2、2002年为95.7,相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1997年为99.5、1998年为94.5、1999年为95.8、2000年为99.1、2001年为99.1、2002年为100.5,我们可以看出除2001年外,其他各年份农资价格上涨幅度都远超过农产品收购价格上涨幅度,农业利润空间在压缩,甚至出现负利润。
2、我国当前财政支农效率低
自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一方面加大财政对农业的保护力度(可以从表1中G指标看出),但另一方面加大对农业的税收负担(可以从表1中F指标看出),众所周知每项财政政策都有漏出效应,这必然导致我国当前财政对农业支持的低效率,因此我国已于2004年宣布在5年之内取消农业各税,这将很大程度提高财政对农业支持的效率,避免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配置。
3、政府不擅长使用市场价格保护政策
我国农产品收购价格往往在粮食歉收时提价,以刺激供给,而在农产品供过于求需要价格支持时却降价,所以没有起到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反而加剧了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幅度,对农业不利。1997年以来我国出现农产品供给大于需求,由于财力有限导致政府对农产品收购价格支持不够,从而使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谷贱伤农”导致农民增收困难。国家统计局的资料表明: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76元,比2001年同期增加109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8%。其中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得到的收入为人均1135元,仅比上年增加8.5元,增长0.8%。远远小于同期其它方面收入的增长。张莉琴在其博士《我国农业政策对农产品的有效保护效果分析》第56页中,对1985~1997年间粮棉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价格波动进行了分析,也发现了国内市场价格的变异系数要远远大于国际市场价格的变异系数 (见表2),即国内市场价格波动幅度比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幅度大。 
表2   粮棉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价格波动,1985~1997
变异系数(%)
世界市场价格       国内农户平均销价
小麦               2.32                     3.91
稻谷               2.40                     4.27
玉米               3.33                     4.11
大豆               2.08                     3.92
棉花               3.40                     4.08     
说明:变异系数为标准差与期望值的比率。世界市场价格为《物价年鉴》(各年)的各农产品世界市场价格;国内农户平均销价来自《全国农产品成本和收益资料汇编》(各年)中的各农产品农户平均销售价格。
资料来源:张莉琴,博士论文《我国农业政策对农产品的有效保护效果分析》第56页,中国农业大学,2001年6月
 
五、对策研究
1、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
我们应该使现有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土地复垦基金等要相对集中使用,向粮食主产区倾斜。继续增加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新增部分主要用于主产区。为切实支持粮食主产区振兴、促进农民增收,应开辟新的资金来源渠道。建立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从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部分资金,用于主产区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并本着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原则,制定便于操作和监督的实施办法,确保补贴资金真正落实到农民手中,保护种粮农民利益。
2、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业和农村的比例要保持稳定,并逐步提高。适当调整对农业和农村的投资结构,增加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草场围栏等“六小工程”,对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带动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发挥着积极作用,要进一步增加投资规模,充实建设内容,扩大建设范围。加大对农村公益事业的投入,以解决农村中小学学生上学难、农民看病就医难的问题。继续搞好生态建设,对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和湿地保护等生态工程,要统筹安排,因地制宜,巩固成果,注重实效。
3、继续增加财政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入
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必须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各级政府要依法安排并落实对农业和农村的预算支出,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按照统一规划、明确分工、统筹安排的要求,整合现有各项支农投资,集中财力,突出重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积极运用税收、贴息、补助等多种经济杠杆,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和农村。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切实把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作为工作重点,落实好新增、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政策规定,今后每年要对执行情况进行专项检查。
4、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精简乡镇机构及财政供养人员,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各地政府要严格按照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最终取消农业税。同时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降低税率后减少的地方财政收入,沿海发达地区原则上由自己消化,粮食主产区和中西部地区由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解决。各地按照减税比例调减到户,真正让农民得到实惠;确保各级转移支付资金专款专用,及时足额下拨到位。同时据实核减合法征占耕地而减少的计税面积。并加快推进配套改革,继续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精简乡镇机构和财政供养人员,积极稳妥地调整乡镇建制,有条件的可实行并村,提倡干部交叉任职,压缩乡镇开支,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优化农村学校布局和教师队伍。清理和规范涉农行政事业性收费。
5、加大农业教育、科研和技术推广的支持力度
在农业教育上政府应该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省市级财政补助的方法解决乡村教师工资问题,减免当地农民子弟的基础教育学杂费支出。同时通过开发农村人力资本,提高农民和农业职工职业技术素质,使他们学会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和管理,成为“知识劳动者和经营者”。各有关大专院校要建立多种职能培训中心,分别对农村干部、农业技术人员、企业员工进行技能培训。
在科研和技术推广上政府应围绕增强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储备能力和转化能力,改革农业科技体制,增加预算内农业科研投入。加大优良农作物品种的选育,尤其是出口优势产品品种选育,例如蔬菜、水果、花卉等,同时,要加强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发。对未来将要投产应用的技术必须超前安排,不间断地进行研究,从而使技术创新源远流长,始终握有必要的技术储备。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加快形成国家推广机构和其他所有制推广组织共同发展、优势互补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积极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场、科技园区、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建立与农业产业带相适应的跨区域、专业性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